李婕妤,李林玲
(天津财经大学 珠江学院,天津 301830)
乡村振兴在新的发展时期再一次被提上国家战略高度,并成为重中之重。农村金融服务作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如何借助“互联网+”从广度和深度来提升服务并进行创新发展将是一个持续的课题。熊彼特提出“良好的信贷体系促进科技创新”的观点;希克斯发现金融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麦金农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政策顺序”,对经济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实证上,有许多学者发现金融发展在推动技术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戈登·摩尔的摩尔定律和埃里克·施密特的反摩尔定律提出了计算机领域硬件和软件互相促进迭代提升的观点。梅特卡夫定律基于网络具有的外部性特点告诉我们,网络价值呈非线性增长,随着新用户的加入越多,对原用户而言,从网络上所获得的价值越来越大。威廉·达维多提出的达维多定律指出,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产品。在信息技术产业,第一个进入市场的公司会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公司为了避免做市场的后来者,必须要率先推出新一代产品来主导市场。
在农村金融领域,互联网设施或技术、农民收入与农村金融服务互相影响[1],互联网设施及技术的改进会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与提升[2],农村金融对于互联网设施及技术的金融支持在促进互联网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会帮助互联网设施购置及改进,而设施水平提高又会促进收入的增加[3]。基于此,本文选取了VAR模型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金融服务进行了研究。
本文选取了涉农贷款作为评价农村金融服务的变量,用LOAN表示;以农村宽带接入用户作为反映农村互联网设施及技术的变量,用TRANS表示;以农民收入作为控制变量,用INCOM表示[4]。选取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11—2018年度数据,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城乡一体化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运用。经过反复数据测试,为了保持数据的平稳性及同阶单整,本文对数据进行了取对数处理[5],用lnLOAN、lnTRANS、lnINCOM来构建模型。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分别进行分析及比较[6]。
考虑到指标之间可能互相影响的特点,本文选取非结构性方法来拟合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7],即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regression,以下简称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其他变量滞后值的函数[8],将单变量自回归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将系统中的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多方程联立模型,并进行回归来估计所有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
构建VAR模型如下:
Yt=α+Π1Yt-1+Π2Yt-2+Π3Yt-3+……+ΠpYt-p+μt
(1)
其中,Yt表示包括lnLOAN、lnTRANS、lnINCOM的列向量,t表示时期,p表示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阶数,Π表示相关系数矩阵,μt为随机扰动项。
在变量不平稳的情况下,不相关的变量在相关系数呈现“倒U”型和“U”型的情况下会得出具有相关性的结论。用非平稳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是虚假回归,基于此,首先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没有协整关系的单整变量回归是伪回归。在单位根检验符合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数据之间的协整检验。通过协整检验后构建VAR模型,并通过AIC(赤池信息准则)和SC(施瓦茨准则)选择最优滞后期,根据确定的最优滞后期确定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函数进行研究[9],分析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农民收入与农村金融服务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影响程度。最后,为了分析每个结构冲击对变量变化的贡献程度,反映系统中对内生变量产生影响的各随机扰动的重要信息进行方差分解[10]。
运用以上研究思路及方法针对东部、中部、西部分别进行分析,研究每个区域内指标之间的关系及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影响,再通过区域之间的比较找出区域的差别,提出区域差别情况下农村金融服务对策。
1.单位根检验
用非平稳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原本独立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都变得非常显著,导致出现具有相关关系的结论。所以,首先需要检验数据的平稳性。从东部地区的单位根检验情况看,lnLOAN、lnTRANS、lnINCOM均在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ADF平稳性检验,DW值都在2左右,说明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且三个变量的单整阶数相同,可以进行协整检验(见表1)。
表1 东部地区平稳性检验结果
2.协整检验
以VAR模型为基础,选择Johansen系统协整检验,根据平稳性检验结果,三个变量均没有时间趋势项T,两个变量有截距C,一个变量没有截距C,所以选择没有T、有C和无C两种情况进行协整检验。
从表2看,T统计量或(Max-Eigen)Value分别大于0.05 Critical,且P值小于0.05,拒绝“没有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表明三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
表2 东部地区协整检验结果
3.确定滞后期
确定模型的滞后期对建立 VAR 模型是非常重要的,既要保证模型有足够数目的滞后项,又要保证足够数目的自由度。本文用AIC(赤池信息准则)或SC(施瓦茨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信息准则比较见表3,其中AIC和SC两个准则不是同时达到最小。AIC滞后三期最小,SC滞后二期最小。需要构建LR统计量(似然比统计量),LR=-2(LR2-LR3)=-2*(1037.809-1039.236)=2.854(取自log likelihood),LR统计量的相伴概率Scalar=1-@chisq(2.854,9)=0.03020,说明拒绝滞后二期是最优结果的原假设,选择滞后三期。
表3 东部地区确定最优滞后期的信息准则比较表
4.东部地区VAR模型的确定
Yt=α+Π1Yt-1+Π2Yt-2+Π3Yt-3+μt
(2)
(3)
要分析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农民收入与农村金融服务之间的动态关系,还要确保 VAR 模型的稳定性。VAR 模型的稳定性判断主要是依据矩阵的特征根是否在单位圆内。如果矩阵的特征根落在单位圆内,则说明该 VAR 模型是稳定的;如果矩阵的特征根落在单位圆外,则该 VAR 模型是不稳定的。图1显示每一个特征根都落在了单位圆内,每一个单位根对应的模数也都小于1,说明VAR 模型也是稳定的,这也为后续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奠定了基础。
图1 东部地区模型稳定性检验结果
5.脉冲响应
为了进一步研究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农民收入与农村金融服务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影响程度,在VAR模型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采用Cholesky-dof adjusted(经乔利斯基自由度调整)分解方法,考虑三个变量的相互影响,即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农民收入与农村金融服务既作为冲击变量又作为反应变量。具体见图2。
图2 东部地区脉冲响应分析
从脉冲响应结果看,东部地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变化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冲击影响在开始时为零,从三期后开始出现负的影响,作用力持续增强,持续到第十期。从农村金融服务的变化对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冲击影响看,东部地区开始时为零,从一期后开始缓慢上升,一直持续到十期。说明东部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的供应量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增加,但农村金融服务对于互联网设施的利用有待加强,同时互联网设施也要结合金融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从农民收入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冲击影响看,一期开始增加,六期后冲击开始下滑,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民收入的冲击影响是一期开始持续增加,一直到十期,说明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没有跟上农民收入提高的步伐。农民收入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冲击影响为负增长,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冲击影响为缓慢上升,从一期开始作用力增强,三期开始作用力持续增强,一直持续到十期。说明农民收入增加的大部分都没有用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而互联网基础设施又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6.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可以反映系统中对内生变量产生影响的各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信息(具体见表4)。从方差分解情况看,东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标准差大部分被自身承载,从第一期的100%到第十期仍为95%,基础设施和农民收入初期承载为0,到第十期分别为4%和1%;东部地区的农村互联网设施大部分的标准差由自身承载比较稳定,由初期的80%到第十期的82%,农村金融服务为其承载的部分由20%下降到13%,农民收入为其承载的部分由初期的0到第十期的5%;东部地区的农民收入自身承载的标准差由初期的1.38%到第十期的0.26%,农村金融服务为其承载的部分由14%到12%,农村基础设施为其承载的部分由初期的85%到第十期的87%。
表4 东部地区方差分解表
1.单位根检验
从中部地区的单位根检验情况看,lnLOAN、lnTRANS、lnINCOM均在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ADF平稳性检验,DW值都在2左右,说明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且三个变量的单整阶数相同,可以进行协整检验(见表5)。
表5 中部地区平稳性检验结果
2.协整检验
以VAR模型为基础,选择Johansen系统协整检验,根据平稳性检验结果,三个变量均没有时间趋势项T,都有截距项C,所以选择没有T、有C进行协整检验。
从表6看,T统计量或(Max-Eigen)Value分别大于0.05 Critical,且P值小于0.05,拒绝“没有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表明三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
表6 中部地区协整检验结果
3.确定滞后期
中部地区信息准则比较见表7,其中AIC和SC两个准则不是同时达到最小。AIC滞后二期最小,SC滞后三期最小。需要构建LR统计量(似然比统计量),LR=-2(LR2-LR3)=-2*(987.0743-987.4149)=0.6812(取自log likelihood),LR统计量的相伴概率Scalar=1-@chisq(0.6812,9)=0.00001,说明拒绝滞后二期是最优结果的原假设,选择滞后三期。
表7 中部地区确定最优滞后期的信息准则比较表
4.VAR模型的确定
Yt=α+Π1Yt-1+Π2Yt-2+Π3Yt-3+μt
(4)
(5)
图3显示每一个特征根都落在了单位圆内,每一个单位根对应的模数也都小于1,说明VAR模型也是稳定的,这也为后续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奠定了基础。
图3 中部模型稳定性检验结果
5.脉冲响应
从脉冲响应结果看(具体见图4),中部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变化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冲击影响开始时为零,从一期后开始出现缓慢下降趋势,到六期后达到最低峰并开始回复。从农村金融服务的变化对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冲击影响看,中部地区开始时为零,从一期后开始缓慢上升,一直持续到十期。说明中部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对于互联网设施没有充分利用,需要从模式流程进行创新。从农民收入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冲击影响看,持续是负的,一直持续到第十期,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民收入的冲击影响是一期开始持续增加一直到十期,为正的冲击力。农民收入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冲击影响为负增长,而且持续负增长一直到十期,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冲击影响为缓慢上升,从一期开始作用力增强,三期达到高峰,冲击力稍有下降,一直持续到十期。
图4 中部地区脉冲响应分析
6.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可以反映系统中对内生变量产生影响的各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信息(具体见表8)。
表8 中部地区方差分解表
从方差分解情况看,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标准差大部分被自身承载,到第十期仍为98%,基础设施和农民收入初期承载为0,到第十期分别为0.32%和1.45%;中部地区的农村互联网设施大部分的标准差由自身承载,由初期的69%到第十期的60%,农村金融服务为其承载的部分由31%下降到27%,农民收入为其承载的部分由初期的0到第十期的12%;中部地区的农民收入自身承载的标准差由初期的2.6%到第十期的1.2%,农村金融服务为其承载的部分由15%到22%,农村基础设施为其承载的部分由初期的82%到十期的77%。
1.单位根检验
西部地区数据的平稳性检验见表9。从西部地区的单位根检验情况看,lnLOAN、lnTRANS、lnINCOM均在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ADF平稳性检验,DW值都在2左右,说明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且三个变量的单整阶数相同,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表9 西部地区平稳性检验结果
2.协整检验
以VAR模型为基础,选择Johansen系统协整检验,根据平稳性检验结果,三个变量均没有时间趋势项T,两个变量有截距C,一个变量没有截距C,所以选择没有T、有C和无C两种情况进行协整检验。
从表10看,T统计量或(Max-Eigen)Value分别大于0.05 Critical,且P值小于0.05,拒绝“没有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表明三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
表10 西部地区协整检验结果
3.确定滞后期
信息准则比较见表11,其中AIC和SC两个准则不是同时达到最小。AIC滞后三期最小,SC滞后二期最小。需要构建LR统计量(似然比统计量),LR=-2(LR2-LR3)=-2*(783.2921-784.9326)=3.281(取自log likelihood),LR统计量的相伴概率Scalar=1-@chisq(3.281,9)=0.04790,说明拒绝滞后二期是最优结果的原假设,选择滞后三期。
表11 西部地区确定最优滞后期的信息准则比较表
4.西部地区VAR模型的确定
(6)
(7)
图5显示每一个特征根都落在了单位圆内,每一个单位根对应的模数也都小于1,说明VAR 模型也是稳定的,这也为后续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奠定了基础。
图5 西部地区模型稳定性检验结果
5.脉冲响应
在VAR模型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具体见图6。
图6 西部地区脉冲响应分析
从脉冲响应结果看,西部地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变化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冲击影响开始时为零,从一期后开始缓慢为负的作用力,持续到十期。从农村金融服务的变化对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冲击影响看,从一期开始就具有较强的冲击力,一直持续到十期。说明西部地区的农村金融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农民收入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冲击影响看,一期开始增加,八期达到高峰后保持平稳。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民收入的冲击影响是一期开始持续增加,一直到十期,说明是持续影响。农民收入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冲击影响为负增长,说明农民收入增加的大部分都没有用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而互联网基础设施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6.方差分解
从方差分解情况看(具体见表12),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标准差大部分被自身承载,到第十期仍为99%,基础设施和农民收入初期承载为0,到第十期分别为0.1%和0.85%;西部地区的农村互联网设施大部分的标准差由自身承载,由初期的90%到第十期的83%,农村金融服务为其承载的部分由9.7%下降到7.3%,农民收入为其承载的部分由初期的0到第十期的9.8%;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自身承载的标准差由初期的5%到第十期的0.92%,农村金融服务为其承载的部分由11%到13%,农村基础设施为其承载的部分由初期的84%到第十期的87%。
表12 西部地区方差分解表
东部地区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从第三期开始对农村金融服务出现负的作用力,农村金融服务的变化对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为正的影响;中部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变化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冲击影响从零到缓慢下降再到最低峰并开始回复,农村金融服务的变化对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有正向冲击作用;西部地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变化对农村金融服务也出现负的作用力,农村金融服务的变化对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影响很大并持续。由此说明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对于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均具有正向作用,但是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在三个地区有所不同,东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在初期促进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后期没有促进作用,中部经过负面作用后再调整回正的作用,西部负的作用,说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的供应量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增加,但农村金融服务对于互联网设施的利用有待加强,同时互联网设施也要结合金融服务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提高,中部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对于互联网设施没有充分利用,需要从模式流程进行创新。
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初期促进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后开始下滑,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民收入的冲击影响持续增加;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对农村金融服务持续负的影响,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民收入的冲击影响是持续正的冲击力;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冲击影响从开始增加达到高峰后保持平稳,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民收入持续正影响。由此说明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民收入均有正的影响力,但农民收入的变化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影响力有所不同,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没有跟上农民收入提高的步伐,农民收入提高后没有在设备、资金融通及技术提升上投入。
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对基础设施冲击影响为负增长,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冲击影响为正向作用;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冲击影响为持续负增长,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冲击影响为缓慢上升到高峰再下降;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冲击影响为负增长,互联网基础设施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由此说明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农民收入对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均为负影响,说明农民收入增加的大部分都没有用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三个区域的过程及程度不同,但互联网基础设施都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证明了技术进步对收入的促进作用,在未来需要在设施上加大投入力度。
通过以上分析,从相互影响路径来看,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农民收入具有相互影响关系,但是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情况有所不同。从影响方向来看,不同地区出现了不同的影响方向。从各变量相互影响的时间效应来看,影响存在滞后期。基于此,需要统筹协调东、中、西部的共性及特性,针对区域特点进行发展。具体包括:
1.根据区域特点提高农村金融互联网市场参与度。为有效加大中西部农村金融互联网市场参与度,需要金融机构与农户协同配合,而且要以金融机构为主体。首先,各金融机构根据充分的中西部农村金融市场需求调查,结合自身内部结构,筛选并确定出要面向中西部农户的具体项目,此外依托已有的临时建立中西部金融网点,派送客户经理深入到农村地区,跟农户对接金融项目。定期组织关于核心业务的常识宣讲活动,向农户推销金融产品。其次,利用好互联网这一有利工具,发挥APP高效、灵活、便捷的作用,推出对农户指向性更强的金融模块,还要整合线上资源,积极寻求与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等平台的合作。最后,东部机构在发展自身区域的同时也要帮扶中西部机构,向中西部机构提供技术、人力、经验上的指导,如此才能协调东西部间的差异,平衡各区域金融互联网参与度。
2.根据区域特点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农村金融转型速率。农村金融项目改革需要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支持作用,而且只有在移动、联通、电信等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情况下才能够满足预期目标发展要求。政府持续开展网络建设更新活动,很多地区已经成功接入5G网络,最终使网络运行速度有了全面提升。在通信部门发展规模持续扩大条件下,业务量有了显著提升,很多农村地区率先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发展目标,而且网络技术效用也得到相应体现。以此为核心,农村金融转型成功几率有了大幅度上涨,尤其在互联网金融环境内,金融行业能够与互联网技术更为全面地融合在一起。
3.根据区域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增加用户黏性,培养用户习惯。部分地区农村金融知识比较匮乏,普及不到位,不仅互联网金融建设力度不足,而且知识文化素养相对薄弱,很多农户不知道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以及相应的产品信息等等,这也直接影响了农村金融的进一步推广。大多数农户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使用互联网的习惯,互联网上一系列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还没有掌握。因此应推进互联网知识的普及,尝试针对不同群体设计组织不同的活动,将农户带入互联网应用场景,再从推广互联网的使用习惯入手,帮助农户融入到互联网中,这样才能使农村金融服务得以有效推广,进而促进农村互联网金融体系最终的形成。
4.根据区域特点,提高政策利用率。在政策利用率的提高方面,首先,需要政府部门多做努力,在政策出台到落地的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切勿走形式,基层单位责任意识必须提高。带动中西部农村金融发展是乡村振兴工作的一部分,可以将政府的人事提拔同此联系起来,形成责任到人的机制,同时也应当以县级单位为主成立监督岗位,监督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的落实不到位等渎职现象及政策倾斜的不公平现象,以此保障广大中西部农户的切实利益。其次,也必须发挥政策利用情况良好的农户作用,让他们成为“领头羊”,分享消息来源途径和理解政策的经验,以在村民间形成相互帮扶、共同进步的局面。在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地区应设立政策解释基层岗,鉴于东中西部情况有别,因此特别要加强中西部农村此方面的建设。
5.形成竞聘上岗机制,提高中西部金融人才待遇。为了引进能够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兼具金融专业能力和熟练应用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提高金融人才待遇,形成竞聘上岗机制,尤其要鼓励金融人在中西部地区扎根工作。在各大金融机构内部,薪资的组成部分应与员工出力多少相匹配,员工所得薪酬的依据要明确,即管理者将员工工作内容细化,按照各项工作的完成程度进行评比,根据评比结果确定薪资额。此外还要给予员工额外福利,增强薪资丰富性,调动员工积极性。推出鼓励人才扎根中西部的政策。选择生活在发展较好的地区不是错,但对这一现象不加干预,势必会加剧区域间的差异,所以要用政策的方式来留住人才,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人才以优惠,让人才有“留下来”的动力。有了专业金融人才作为农户进行金融活动的顾问,农户对于了解市场行情以及理解把握政策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定期对金融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能力测评,及时剔除不适于继续创新的冗员,保留能够为创新金融做贡献的优质力量,这对农村金融发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