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陆兵 ,艾林芳 , 汪玉清 , 黄河浪
1.江西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江西南昌 330006;2.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西南昌 330006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药制造行业整体发展趋势良好,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但制药过程中涉及的粉尘职业危害依然存在。有部分研究结果表明[1-2],存在粉尘浓度超标的现状,也有不超标的调查结果[3-5]。 由于药物粉尘除具有一般粉尘的理化特性外,自身还存在一定毒性,因此暴露在药物粉尘环境下的工作人员会出现咳嗽、支气管炎、皮肤过敏等症状,为此中药生产过程中药物粉尘的暴露问题应得到重视[6-8]。我国是尘肺病多发、高发国家,截至2018 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97.5 万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以下简称“尘肺病”)为87.3 万例,占比为90.0%[9]。中药制造涉及的企业分布广,存在粉尘作业的岗位多,导致接触粉尘的劳动者人数也很多。为充分了解江西省中药制造企业粉尘职业危害现状,客观掌握劳动者接触粉尘的浓度水平和职业危害程度, 课题组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中药制造企业, 对其粉尘接触水平及防尘防护措施进行现场调查、检测,从而提出合理、可行的防尘措施建议,为今后政府监管部门制定相关职业病防治政策,为中药制造企业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提供科学参考。
课题组在对该省中药制造企业进行前期调查的基础上发现,现代中药制造企业前处理车间之后的生产工序均要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属于洁净厂房,粉尘危害很轻。 因此课题组选择具备现代新工艺、 新技术的12 家中药制造企业的前处理车间的产尘作业现场和接尘作业人员为调查对象。前处理车间的主要工艺包括药材拣选、清洗、软化润药、切片、干燥。涉及到粉尘危害的工序为拣选、切片、干燥等3 个工序。
1.2.1 职业卫生学调查 主要包括生产工艺、防尘设施类型及其使用情况、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其落实情况、个体防尘用品类型及其使用情况、各工种时间和实际接尘时间、职业卫生培训及考核情况、职业健康体检情况等。
1.2.2 粉尘浓度检测 在正常生产情况下,现场采样依据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10]进行,产尘岗位采用短时间定点采样法(采样流量20 L/min,采样时间15 min),选择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样品采集;接尘工种采用个体长时间采样法,对接尘劳动者进行一个工作班的全时段连续采样(采样流量5 L/min,采样时间480 min)。实验室检测依据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1 部分:总粉尘浓度》[11]进行;检测结果依据GBZ 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12]进行评判,因中药材不含游离二氧化硅,按其他粉尘计,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限值为8 mg/m3,短时间峰值浓度(PE)限值为 24 mg/m3。
1.2.3 职业健康检查 根据GBZ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13]的要求,查阅研究对象近3 年内(2018-2020年)接尘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报告。主要调查体检机构是否具备职业健康检查的资质要求,体检报告是否包含数字化摄影后前位胸片(digital radiography,DR)、心电图及肺功能等粉尘在岗期间的体检内容及结果。
用EpiData 3.0 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12 家中药制造企业,前处理车间的主要生产工艺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药材拣选、自来水清洗、药材软化润药、切片和干燥,如图1。 各生产岗位粉尘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前处理车间各岗位粉尘分布情况
图1 主要生产工艺流程
采取的管理措施和防尘设施主要包括:①设置有独立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了专/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②配备了KN90 及以上个体型号的防尘口罩;③药拣、切片和干燥等产尘岗位均设置有通风除尘设施,且运行状况良好;④开展了职业卫生培训,主要负责人参与了监管部门组织的培训考核,且取得了培训合格证书。劳动制度为三班三运转或四班三运转,作业时间均为8 h/d,实际接尘时间为4~6 h。⑤基本建立了包括职业卫生“三同时”、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劳动者职业健康体检、职业卫生培训教育在内的各项职业卫生管理档案,运行通畅,各项制度落实情况较好。
通过职业卫生学现场调查,对12 家中药制造企业工作场所接触粉尘危害的药拣工、切片工和干燥工进行8 h个体长时间粉尘采样,共采集了36 个粉尘样品,各工种粉尘8 h 时间加权平均检测浓度(CTWA)均符合GBZ 2.1-2019 的要求。 具体检测结果见表2。
表2 12 家中药制造企业工种总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另外,对12 家中药制造企业工作场所存在粉尘危害的药拣平台、切片岗位和真空干燥间进行短时间粉尘定点采样,选择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共采集了36个粉尘样品,各岗位粉尘短时间检测浓度(CTWA)均符合GBZ 2.1-2019 的要求。 具体检测结果见表3。
表3 12 家中药制造企业岗位总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对表2、表3 中72 个粉尘样品的检测结果进行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共分4 级:0 级为相对无害作业,Ⅰ级为轻度危害作业,Ⅱ级为中度危害作业,Ⅲ级为重度危害作业[14]。结果显示,所有岗位/工种均为0 级(相对无害作业),说明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研究对象作业岗位存在的粉尘危害对劳动者健康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应继续保持目前作业方式和防护措施。
通过对12 家中药制造企业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的现场查阅发现,均按照GBZ188-2014 的要求,近3 年至少开展一次接尘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工作。委托的体检机构均满足职业健康体检资质条件,体检项目包括症状询问、内科常规检查以及实验室必检项目(后前位X射线高仟伏胸片或数字化摄影胸片、心电图、肺功能)等重要指标。还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糖、血脂、B超等常规项目体检,调查未发现疑似职业病或职业病患者。体检结果显示血糖、血脂、血压偏高的劳动者异常比例较多,这些异常指标虽然与接触粉尘没有直接关联,但提示劳动者健康状况还是存在问题。经课题组对江西省近3 年尘肺病上报情况进行调查,未发现有中药制造企业诊断的尘肺病患者,这与该次现场粉尘检测的结果和作业分级相一致。
12 家中药制造企业在药拣平台和切片机作业岗位均设置了相应的通风除尘设施,以减少粉尘逸散,通风形式均为上吸式通风方式,为有效降低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各企业还为接尘作业劳动者配备了工作服、防护帽、纱布手套、KN90 或KN95型防尘口罩等个体防护用品,进一步降低了劳动者实际接触粉尘的浓度。 各除尘设施设置情况见表4。
表4 12 家中药制造企业除尘设施设置情况
中药粉尘属于植物性粉尘,粉尘主要成分为有机成分,可能还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可导致胸闷、咳嗽、慢性鼻炎及慢性咽炎等症状[15]。 虽然按照其他粉尘类别进行识别与检测,但药物粉尘的毒性危害存在的风险要大于其他粉尘,易引起作业人员呼吸道刺激及相应药物的毒性危害[16]。 因此中药制造过程的粉尘危害应引起用人单位高度重视。 尽管该次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新型中药制造企业粉尘危害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考虑到中药粉尘特有的健康危害,建议监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可以从源头治理、防尘设施、管理措施与个体防护等方面进行综合控制,以切实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
源头治理:中药制造企业可以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优化设备布局、净化工作环境等方面进行改良,进一步降低粉尘危害。如采取机械自动药拣代替人工作业;将切片机进行全密闭并使其自动切片、出料,劳动者仅需进料和装料,大大降低了人工直接接触粉尘的时间;企业在采购中药材时要求供货商或种植户必须先洗净泥土,晾晒干后才能装袋送货至生产车间,从源头上避免将泥土带进工作场所。
防尘设施:对产尘设备或产尘岗位可设置局部通风除尘设施来收集作业场所逸散的粉尘,如原辅料加工等存在生产性粉尘危害的工序,采取局部通风措施以降低作业岗位空气中粉尘浓度[17]。 设备选型时选用密闭效果良好且自带除尘设施的设备,产尘设备尽可能单独布置,避免交叉污染。 通风除尘罩罩口面积应稍大于产尘点,使其尽可能全部收集到逸散的粉尘;罩口形式不建议采取上吸式,可采取侧吸,避免粉尘经过人体呼吸道附近。制药企业所用的过滤式除尘器一般包括袋式除尘器、高效过滤器(膜)、过滤纸以及过滤床层等,而袋式除尘器不适用于吸湿性粉尘的净化,因此对于粒径分布范围较广的尘粒,常联合多种不同性质的除尘器进行有效除尘。定期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检查、维护、保养或更新,确保防尘设施的通风除尘效果。定期开展对各车间全面通风系统的性能检查,定期维护保养,确保整个生产车间的人均新风量达到40 m3/h 以上[18],最大限度地减少空气中残存的漂浮药物粉尘。
管理控制:用人单位应按《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主体,强化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意识。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职业卫生管理档案,切实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并将材料收集入档。 特别是要加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不断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和个体防护意识。定期组织接尘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及时发现职业禁忌证人员,切实保障职工的职业健康。
个体防护:用人单位要定期按需为接尘劳动者发放个体防护用品,并确保质量有效。 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要经常性巡查,监督劳动者佩戴好个体防护用品。
综上所述,现代中药制造企业采取了先进的生产工艺,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设置了有效的防尘设施并采取了高效的管理措施,致使粉尘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如若在源头治理、防尘设施、管理控制和个体防护方面再进行综合控制,还可进一步降低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彻底解决我国中药制造企业粉尘职业危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