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CI模型的课程体系知识创造研究
——以《时装视觉表达》课程为例

2021-08-20 10:50王田
西部皮革 2021年14期
关键词:显性时装隐性

王田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广东 佛山 528500)

1 SECI 模型概述与知识创造的过程

1.1 SECI 模型概述

根据知识获取和传播的难易程度,将知识分为两类,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够通过语言、视觉图像、文字等编码形式表达出来的具有可传播性的知识,这类知识可以与人分享,容易被学习,又称为形式知识。隐性知识多是由知识主体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不断积累的经验、感受和技巧等,难以用语言、文字以及视觉形式等表述,这类知识基本不具备传播性,因此很难被学习,又被称为暗默知识。

SECI 模型最早是由日本学者野中裕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提出的,他们认为知识的创新是通过四个阶段转化后产生出来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这个阶段是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成群体的隐性知识。第二个阶段是将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这个阶段是把隐性知识通过具体的表达方式显现出来,供更多的学习者通过一定的途径来掌握。第三个阶段是显性知识转换成显性知识阶段,该阶段是将个体的显性知识转换成群体的显性知识。第四个阶段是将显性的知识再次转换成隐性知识,此次转化完成的隐性知识是个体的隐性知识,也是最终内化的知识。这部分内化的隐性知识将进入下一个阶段的知识循环,即第一阶段中的个体隐性知识。新的知识也就在以上四个转化阶段的循环过程中周而复始地不断地被创造出来[1](如图1)。以上四个阶段的转化离不开“场”这个重要的概念。“场”为各个知识转化阶段,提供了知识从个体到群体交流的空间。当然,这个空间概念是指可用于交流的环境。知识是由个体产生的,用于交流的环境只是为知识的创造提供便利的条件。

图1 SECI 知识创造模型

1.2 知识创造的过程

知识创造的本质是增加知识的数量和提高知识的质量[2]。知识创造的起始知识量是群体中的个体所具有的相同显性和隐性知识数量和相异显性和隐性知识数量的总和。当群体中的个体的相同知识数量一定时,起始知识量与相异知识量呈正相关趋势。在SECI 模型螺旋上升的过程中,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的转化率决定了知识创造的质量。只有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供群体学习利用后,知识量才能逐渐增加,达到知识创造的目的,同时提升新知识的质量(如图2)。

图2 起始知识数量

2 《时装视觉表达》课程体系概述

《时装视觉表达》课程是高职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等服装设计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体系由《时装视觉表达I(手绘)》、《时装视觉表达II(Adobe Illustrator/CorelDraw)》以及《时装视觉表达III(Photoshop)》这三个部分组成。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侧重点不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倾向于服装款式设计方面,因此《时装视觉表达》课程体系的三部分内容,分别自成一门课程;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则倾向于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制作方面,因此《时装视觉表达》课程体系的三部分内容中的《时装视觉表达I(手绘)》部分单列为一门课程,而《时装视觉表达II(Adobe Illustrator/CorelDraw)》和《时装视觉表达III(Photoshop)》这两部分内容合为一门课程,即《时装视觉表达II(Adobe Illustrator/CorelDraw+Photoshop)》,课时数在《时装视觉表达II(Adobe Illustrator/CorelDraw)》和《时装视觉表达III(Photoshop)》两部分内容的课时总和上有所减少。两个专业的《时装视觉表达I(手绘)》课程都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时装视觉表达II(Adobe Illustrator/CorelDraw)》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时装视觉表达III(Photoshop)》课程则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时装视觉表达II(Adobe Illustrator/CorelDraw+Photoshop)》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由于上述课程这种分阶段、分学期的排课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知识不连贯的问题,也产生了软件使用方法与设计能力割裂的问题,即学生想表现的服装设计图的绘画效果,用手绘或软件表达不出来的情况。

3 基于SECI 模型的《时装视觉表达》课程体系知识创新研究

3.1 教学空间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的空间是一个特定的“场”,对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是线下课堂,也可以是线上学习平台的虚拟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学生的职责是学习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接收教师传达的知识并内化的同时,也可能被获取的新知识激发,产生灵感,额外获得新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传递的知识越多,学生获得的知识也越多,额外产生的新的灵感知识也越多。学生个体获得的灵感知识,在课程交流中表达出来,可以被其他学生接收。因此,采用多种教学平台、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料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课时内,为更多的知识传递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学生额外获得的这部分知识,也是教师所不具备的知识。因此,这种情况下,也就可以督促教师主动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教学相长。

3.2 影响《时装视觉表达》课程体系知识创新的因素

3.2.1 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过程是个体隐性知识到群体隐性知识吸收的过程。《时装视觉表达》课程的备课阶段就是教师个体隐性知识吸收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将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编辑,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将知识点打散重构。常见的有按照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服装不同风格绘制方法、服装设计工作过程等分类方法来重构课程。由于绘画工具和绘图软件的更新速度较快,教师每年在准备课程的时候,都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由于绘图软件是所有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软件,对服装设计专业没有倾向性,教师在获取了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后,要将知识内化,并且创造出服装效果图的绘制方法和操作流程,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个体隐性知识积累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个隐性知识积累的过程后,才能在接下来的外在化过程中游刃有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指出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长流水”。而学生们在与老师的相处过程中,模仿、模拟教师的专业行为,将这种专业行为变成自己的隐性知识,这个阶段就是教师的个人隐性知识转化成群体隐性知识的过程。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充当师傅的角色,学生充当徒弟的角色,在师徒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将师傅的隐性知识转变成徒弟个人的隐性知识。

3.2.2 外在化过程

外在化阶段是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在外在化过程中,教师要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是比较困难的,要耗费较多的精力。在《时装视觉表达》系列课程中,教师要把诸如画图思路、观察时装模特的形态以及面料质感的表现等依靠长期经验积累获得的知识,用语言或图片等形式表达出来,让学生易于接受并掌握。所以教师对隐性知识的表达能力是体现教学能力的一个方面。此外,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交流能力也影响着知识创造的效率。学生从教师处接收知识后,要将知识内化,并且与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相结合,形成新的隐性知识。师生在课程中交流时或者学生小组内部探讨时,学生能够将自己获得的新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其他同学获得这部分知识后,也可以思考运用这部分知识。

例如在绘制时装模特人体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出模特的手和脚比较难绘制。一般情况下,教师先示范不同角度的手和脚的绘制方法,同时讲述手和脚不同的部位包含的骨骼和肌肉。但学生照猫画虎,学习效果不甚理想。这就表明了,在教授手脚绘制这部分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存在没有表述清楚的隐性知识。针对这种情况,要借助视觉化的学习资料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骨骼的形态和肌肉的穿插,在以后的绘画练习中,学生才能够绘制出造型准确的作品。再如,在学习运用Adobe Illustrator 软件填充服装图案时,用到的剪切蒙版工具是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其原理是用一个图形去剪切另一个图形,使得剪切的图形形态保留下来。如图3 所示,将矩形的图案变成圆形的图案时,绘制一个圆形图形,调整好顺序,矩形图形的图层在下方,圆形图形的图层在顶层。然后,在图层面板右上角的下拉命令栏里点击建立剪切蒙版命令,矩形图形则变成了圆形的图形。学生较难掌握这部分内容的原因,就是没有明白该命令操作的原理。教师应该将理论类的知识用浅显的视频或动画等形式表达出来。

图3 剪切蒙版命令的用法

3.2.3 联合化过程

对外在化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将碎片化的知识联合起来,是联合化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吸收了教师讲授的内容后,要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常见的学生的课堂笔记以及课后整理的笔记都属于学生知识联合化的结果。在课上和课下的师生交流中,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属于颗粒化的知识。以及学生分组讨论或点评同学服装效果图作品时,提出的观点,同样属于知识的碎片。教师接收到以上学生表达的显性知识碎片后,进行总结归纳,用语言或视觉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再次接受新的显性知识,这也是联合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从教师表达显性知识,到学生整合显性知识,再到学生表达显性知识,教师整合显性知识后进入下一个循环过程的的小型螺旋型循环。这也是当下教学中比较推崇“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的根本原因。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课前学习掌握显性知识,课上对课前学习的显性知识进行轮番讨论。在这个讨论过程中,知识创造的速度快、质量高。

3.2.4 内在化过程

个体对在联合化过程中整合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变成自身的隐性知识,为下一个循环的起始做准备,即从显性知识到个体隐性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时装视觉表达》课程中积累的隐性知识,作为自己知识的构成和服装设计相关的经验或体验,能够作为后续要学习的本课程的其他内容或者其他服装类相关课程的起始隐性知识,进入到下一次的知识创造的螺旋循环中。项目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等[3],都是将教学内容按照从易到难的项目、任务或案例进行重组。让学生先完成简单的项目,熟悉工作步骤,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将简单的知识内化,再按照完成简单项目的方法完成较难的项目[4]。几个轮回下来,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够自己找到解决方案和完成路径,问题就迎刃而解,解决了学生课程中知识衔接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手把手、放开手、育巧手”的教学目的。

4 结语

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同时教学的过程,也是知识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在课程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的知识储备对知识量的增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学生自身储备的知识量的多少,则决定着学生吸收知识的效果。因此,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要多积累课程相关知识,课前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与课程相关的必要知识。如此,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为行业培养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显性时装隐性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时装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放肆玩酷街头时装客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时装问答
时装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