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绿色使命
——林草行业4位优秀共产党员代表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

2021-08-20 07:10李晓梅
国土绿化 2021年7期
关键词:刘磊塞罕坝大熊猫

◎ 本刊记者 李晓梅

奋斗百年史,美丽中国梦。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加美好的家园。为了这一事业,全国林草行业的工作者们,肩扛保护祖国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常年坚守在人稀罕至的密林深处、戈壁荒漠、生命禁区,用青春和热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奇迹。7月7日,中宣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安长明、孙建博、侯蓉、刘磊4 位林草行业优秀共产党员代表,讲述“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绿色使命”的奋斗故事。

让塞罕坝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

昔日的塞罕坝“飞鸟无息树,黄沙遮天日”;如今,这里是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140 万亩的森林郁郁苍苍,连绵不绝。

“人倒了可以站起来,树倒了可以扶起来,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倒,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安长明说。

凭着这种信念,59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带领全场干部职工发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塞罕坝精神,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奇迹。

塞罕坝林海 孙阁摄

“让塞罕坝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就是我们塞罕坝人的初心和使命。”

51 岁的安长明,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第13 任党委书记。他说,经过几代塞罕坝人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当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塞罕坝的绿水青山滋养了当地的百姓,也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每年7—8月,到塞罕坝旅游观光的全国游客有60 多万,森林旅游带动周边群众开展农家乐等项目,每年实现收入6 亿多元。林场利用绿化苗木优势,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绿化苗木4400 多亩,每年给群众增加收入1.4 亿多元;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经济林194 万亩,让1.6万群众实现增收。如今,林场周边2.2 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奔小康。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塞罕坝林草行人将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让树木越长越高大,让环境越来越优,让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安长明说,“老一代塞罕坝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终将荒原变林海。我们新的塞罕坝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代代相传。”

孙建博在林场 沙见龙摄

坚持改革创新,打造国有林场改革的现实样板

“我是一名党员。24年前,我去原山林场当场长的时候,组织上跟我说,到林场后一要把林子保护好,二要让林场职工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我的两大目标。从那时起,我按党的要求、按党员的标准去做,带领大家一直往前冲,搞改革、搞创新,使原山林场成为全国国有林场改革的一面旗帜。”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孙建博说。

原山林场1957年建场时到处是荒山秃岭,林场人以绿化祖国为己任,发扬“石缝扎根”“百人传水”的精神,用了30年的时间在石灰岩山地上种上5 万多亩山林。

孙建博接手原山林场工作时,林场生产生活条件差,负债达4000 多万。他迎难而上,走遍林区摸底调查,和大家一起探讨出了一条改革之路——林场党委领导下的“一场两制”,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发展森林旅游、发展苗木绿化产业、发展红色自然生态的培训教育。实行“一场两制”,让林场职工过上了好日子,从市场挣来的钱反哺林业,又养活了专业防火队。经过64年的持续造林、管林、护林,原山林场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94.4%。

2020年3月,孙建博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他认为自己作为党员的工作是没有暂停键的。“我到了山东原山艰苦创业就业基地,每天给参观学习的游客讲述原山艰苦奋斗的故事,讲述我们林业人战天斗地、保护生态的故事。”孙建博说。

“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第二个一百年已经开启。我倍加珍惜组织给我的这个平台,我将把‘初心使命’作为我的生命,把工作落地落实,永远成为忠诚、干净、有担当的共产党员。”

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繁育工作

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侯蓉副主任从参加工作起,就跟大熊猫打交道。27年来,她潜心于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繁育研究,带领团队攻克大熊猫繁育、种群遗传管理与健康管理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使成都大熊猫种群从1994年的18 只发展到了2020年底的206 只,并保持良好的遗传质量。

“我从事的科研事业就是一个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侯蓉说自己学的是动物传染病专业,刚开始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工作时,硬着头皮自学动物繁殖,找专家、跑实验室,不断学习。建立繁殖实验室的时候所在科室就两个人,所有问题都要自己解决:手绘图纸改造实验台、实验室,把以前的办公室改成实验室;无菌间对环境要求较高,自己跪在地板上一寸一寸地反反复复擦干净:进口设备英文说明书看不懂,就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一句话一句话地啃,一段一段地去读,直到把所有的英文说明书读懂。

20 多年后,基地的科研条件、研究平台和研究成绩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基地现已建成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还建成了博士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发展了100 人左右的研究团队,取得了73 项研究成果、46 项专利。这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大熊猫上保护上,解决了大熊猫从繁殖到种群遗传管理到健康管理的关键技术难题。现在大熊猫的种群增长率提高到12%,是过去的12 倍;大熊猫的死亡率由10%降到了1.9%。大熊猫的平均期望寿命延长了将近10 岁。

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达到630多只,种群遗传多样性不断提高

“从事科研工作必须要以问题为导向。科研价值需要体现在科研成果、回到实践中,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的科研目标。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我们的科研成果不仅应用到大熊猫的保护上面,还推广应用到华南虎、小熊猫、丹顶鹤、绿尾虹雉、赤斑狞等其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方面。我在担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着力推动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等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

侯蓉说,我国公众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显著提升,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成绩斐然。以大熊猫为例,上世纪80年代大熊猫野外调查数据显示,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只有1114 只,到2011年第四次大熊猫野外调查时,野生大熊猫的数量恢复到1864 只。1990年圈养大熊猫的数量只有104 只,到去年年底圈养大熊猫的数量已达到633 只,是1990年的6 倍多。

“我特别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尤其是年轻人,能够顺应国家大势发展,顺应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加入到这个行业里来,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侯蓉(中)在野外做监测并和同事讨论结果 张玉均摄

坚守理想,学以致用,为自然保护事业奉献青春

肩背背包、手持砍刀,在雨林中穿梭。被水泡、被树枝剐,草丛中时有毒蛇、蚂蟥袭击……这就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员工日常巡护工作的写照。

他们用脚步丈量山岭,向百姓进行科普宣传,经过多年的努力,把当地的百姓培养成了护林员,组建了一支500 多人的管护队伍和20 人的“土专家”团队,成功建立了鹦哥岭动植物博物馆,推动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并成为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

“青年人在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时,要把自己的内心选择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确定方向。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结合自己的实际、单位实际、行业实际,确立奋斗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负责人刘磊说。

2007年7月,刘磊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毕业后,就直接加入了当时条件比较艰苦的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没有办公用房、没有宿舍、没有车,完全是一张白纸。但保护站需要比较专业的团队,需要专业的人才,需要把本地的护林员培养起来。我觉得那里有自己想做的事。”刘磊说,自己工作后首先要克服饮食、气候、语言等方面的问题,但最难的还是当地百姓对保护工作的不理解。

“经过十几年的工作、交流、宣传,我们所做的工作得到了政府、百姓的理解、支持、认可。保护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每一个乡镇都有一个管护站点,管护人员人手都有一辆摩托车。生态保护的制度体系越来越严密了,举措也更加精准务实。10年前的草坡裸露沙土地现在已基本恢复为天然次生林,森林里野生动物的目击率也显著提升。”

刘磊说:“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场。国家公园建设、自然保护地的整合,林业科研和自然保护地的立法,还有林业产业的智能化、机械化、数字化,都需要有才华、肯奉献、有知识的人投身其中,探索奋斗。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学以致用,坚持理想,在林草系统实现自己的抱负、实现自己的愿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刘磊展示鹦哥岭热带雨林图片

猜你喜欢
刘磊塞罕坝大熊猫
真实型领导与团队创造力的关系研究
我们都爱大熊猫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大熊猫
大熊猫也消暑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水中大熊猫
塞罕坝点兵
二次根式中考热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