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季明伟,陆靖
(1.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四川成都 610041;2.上海市普陀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体育组,上海 200063)
“北狮”是主要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的一种传统舞狮技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北狮”最初都是靠民间传承得以发展,虽民间“北狮”运动盛行较早,但随着历史变迁,得以保留下来且历史脉络清晰,传承有序,技术完整的流派却非常少。例如,北京过去有13 堂著名的百年舞狮老会,但如今大都销声匿迹,唯一保留下来的是成会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的“白纸坊太狮老会”。“北狮”运动传承后继无人的现象越加严重,传统非物质文化亟待拯救、发掘、整理。作为现阶段“北狮”的代表的“白纸坊太狮”,自其第七代传人王建文在北京体育大学进行舞狮授课开始,标志着“北狮”运动从随意、自发、娱乐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正式向规范、 科学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发展。
学校作为知识、文化传播的最重要的载体,理应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在“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推广模式”及“全国舞龙舞狮进中小学工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下。目前全国舞龙舞狮运动已经在高校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普及,仅2019年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就有1 200 余名大学生运动员参赛,可见高校已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从事舞龙舞狮运动,但舞龙舞狮运动特别是舞狮项目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开展情况却不容乐观[1]。舞狮项目仅在广东、福建、河北、 浙江等少数有较好龙狮氛围地区的相关学校推广较好,真正要做到传承舞狮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随着各中学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学校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开展舞狮项目的中小学,特别是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卓越高中,有必要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舞狮运动在课程开发、教育价值挖掘方面做详细的梳理。以期用名校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引起学生、学校、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重视与认同。
迄今为止,舞狮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在古代,人们用舞狮来驱赶邪恶,祈祷神灵的庇护或是在农事节庆中祈求生活详宁平安。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舞狮渐渐成为一种民间娱乐项目,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历史的变迁发展舞狮也通过不断改进、 创造和融合最终发展行成了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文化[2]。正如中华民族其他文化发展一样,舞狮的发展历程曲折艰辛。如北京白纸坊太狮,虽成立与乾隆五年,但直到同治九年,李庭朴、 陈子鹤两个大户重整太狮老会后,才得以较好发展,后受清官员喜爱受封,由此兴盛。但后来由于受到全面战争以及文革的影响,白纸坊太狮的发展几乎停滞。经历了严重打击几近流逝的白纸坊,最后在北京印钞厂的车间里,一群热爱舞狮的青年继承了“白纸坊太狮老会”的活动(见图1),将这种表演技艺传承了下来,一直保留至今,并发扬光大。在白纸坊太狮第七代传人杨敬伟推动下先后编排了京剧《太狮传奇》、话剧《白纸坊太狮》等作品,并编制整理出《白纸坊太狮》一书,如今白纸坊“北狮”的发展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北狮”舞出的是狮子英勇威猛的外在形象,内在蕴含的是不屈、坚韧、团结的民族性格。
图1 1918年中秋节后白纸坊太狮老会合影
通过对白纸坊太狮的系统、 科学研究结合高中体育课程的特点,开发出适合当代高中生的“北狮”教材。让高中学生通过了解、练习,重新认识民族传统技艺,品读文化发展历史,理解民族文化内涵,体味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从而在内心逐步认同、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当今社会,名校的高中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显得尤为重要[4]。
“北狮”从民间的娱乐项目逐步在学校、协会等团体中发展成科学、规范的民族传统竞赛项目后,在保持原有基本动作基础上增加了许多难度动作。它在汲取武术、杂技等运动项目的经典方法、技艺与音乐节奏变化后,形成了节奏分明、情节饱满、意象突出、动作难美的现代化特点。“北狮”动作有简单的卧、立、跑、跳,也有一定难度的翻、滚、扑、戏,如果要用动作清晰的表达出狮子的喜、怒、哀、思等情绪,就需要练习者在准确做出动作的同时,深入理解动作的意义。要真正做到“北狮”的形神兼备、富有性格这点,需要练习者具有专注学习的习惯,和长期坚持的体能储备、心力储备(见图2)。
图2 1949年太狮会成员合影,一人支撑起4 人
“北狮”由两人舞动,一人舞狮头、一人扮狮尾。狮头要求练习者手持数斤的狮头做跳跃、摆腿、亮相等动作,狮尾练习者需要准确配合狮头动作做出支撑、托举、旋转等动作。长此以往,狮子展示出的每一个细节、 动作都能很好地促进练习者身体力量、速度、柔韧、耐力和灵敏素质的发展。狮头狮尾在长期磨合以及与引狮员动作的紧密配合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感情、协调矛盾、共同进步的过程,是磨砺个人品质、历练团队的良好途径。因此,“北狮”课程在高中开发与实施能够很好地促进当代高中生身心发展,具有很好的意义和价值[5]。
“北狮”外在的形象与真狮较为相似,大碑额头、窝窝眼、血盆大口、翻鼻孔是它的典型特点,一副威武、凶猛的模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北狮”通过不断地改进、优化后,有了新的变化,当前舞狮界流行的“笑脸北狮”在保留传统“北狮”外在形象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喜庆元素,舞动起来既生动而又不失狮子的威猛,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北狮”套中设置有表达喜像、美像、惊像、疑像、怕像的情态动作,展示出狮子饱满的情绪特点;编排有高举、前扑、旋转、跳跃等难度动作,表达狮子充满力量、伟岸凶猛的性格。在动与静、快与慢中雕刻出狮子优美鲜明的形象,展示狮子的精气神韵[6]。例如,引狮员高抛狮球后做出“腾空摆莲”接球与狮子“高举旋转360 度”落地亮相准确配合时,既展示了引狮员良好的武术功底,同时也体现出了舞狮者高超的技艺。舞狮人精彩的演绎,极具表演和审美性。在对外交流频繁的校园里,“北狮”既能为在校师生带来精彩演艺,也能向国际友人展示充满艺术性的中国文化(见图3)。“北狮”所表现出的力量、阳光、勇敢,正是校园里所需要的。
图3 2012年10月话剧《白纸坊太狮》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生的体育课程主要以田径、球类和体育舞蹈等现代体育项目为教材内容,学生选择锻炼的内容相对单一。然而在体育课程中设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还非常少,学生少有机会接触如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也因此缺少对传统体育的理解和认识。由此使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 教育价值很难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高中阶段的体育模块课程需要进一步拓宽教材开发的维度、深度和内涵。“北狮”作为集锻炼、表演、文化价值于一身的传统体育技艺,受众广泛,演练难易程度设置灵活,适合在中小学开展。“北狮”演练中翻、滚、腾、扑等动作通过减小动作难度、改编动作结构,可以很好地适应中学体育课堂的教学; 设置准确的中学生可以达成的课堂、单元、模块目标,能形成系统科学的知识结构;经过阶段性的整理和完善,最后形成适合各所学校的校本教材。学校如能为“北狮”运动的生长铺垫肥沃的土壤,它将在中学体育课程体系中开出艳丽的花朵收获丰硕的果实。
“北狮”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着清晰的历史传承,有着系统的技艺方法,也有着深远的文化影响。在全球化日益频繁的今天,推动“北狮”在高中校园里传播和创新,能让更多的民族同胞了解、认识、认同我们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