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创业课程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的主渠道、助推器,加强课程建设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的关键。从教学实践来看,课程建设,尤其是教学逻辑的转变会引起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因素变化,课程任务项目化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提升,课程考核方式转变会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增强。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途径是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支撑体系,强化师资力量培训。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实践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3-0140-03
当今时代,从英、美等发达国家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其根本原因就像赫钦斯(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的预测“衣食无虞却工作短缺”,这也是目前令世界各国政府最为头疼的社会问题之一。出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关切,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出发,都要求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本文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出发,着重分析如何从改革创新创业课程入手,引入任务项目化的方式,通过团队从无到有地创造性完成任务的过程,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
一、加强课程建设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的作用
从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的“Tell me,and I will forget;show me,and I may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can learn.(译为:告诉我,我会忘记;展示给我,我也许能记得;让我参与其中,我才能学会)”,到中国先哲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至矣,行之,明也”,他们的教育思想都认同实践中提升能力。结合《论语·子罕》“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体现出来的“智、情和意”,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的内涵界定为“智、情和意”三要素融合而成的综合能力,也就是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智慧,提升情商,增强意志力。就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智、情和意”既是创业大学生必备的综合能力,也是多数就业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实际创新创业活动所需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从此意义上说,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的必由之路。
(一)创新创业课程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的主渠道
目前对于在校大學生来说,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最常见的就是选修创新创业课程,参加各类创业活动。其中创新创业课程多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然后在实践环节中尝试课程理论向实践转化,再到实践中检验——申报不同级别(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创新创业项目及开展各种创业活动。这些创业活动和项目虽然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的智慧、情商、意志力三要素有一定帮助,国家、校方也有政策倾斜和资金的投入,但创业活动和项目推行、实施受各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大学本科自主创业成功的比率近五年低于2.2%(来源于《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然创业很难在在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再者,创新创业项目无论是校级、省级或国家级都有数量限制,能参与的学生毕竟有限。但创新创业课程的受众面较广,通常会涉及全校的绝大部分学生,带课教师提高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论教学效果,组织好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将会使更多学生受益。因此,高校要大力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使其作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的主渠道发挥重要作用。
(二)课程建设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发挥着助推器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在教学情境中,学生是认知主体,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引导和沟通。任何一门课程要有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现实问题。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逻辑,以学定教促进学生学习情绪和行动的提升;另一方面,结合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引入任务项目化模式,改变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运用众人智慧寻求任务的解决办法,锻炼各自的情商、能力,在失败与挫折体验中增强自身的意志力,从而使创新创业课程发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助推器的作用。
二、课程建设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提升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对大学生实践胜任力的影响,笔者选取同一教师带课的同年级同专业的两个平行班(54人/班)作为研究对象,指定其中一个班为对比班,采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另一个班定为实验班,采取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一)创新创业课程教学逻辑的转变引起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因素变化
在创新创业课程中,要提高教学有效性首先是转变教学逻辑。从传统的教学逻辑三段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视域下“知识中心论”,转变为新时代信息化背景下新教学逻辑三段论(怎么办—为什么—是什么)视域下的“素质能力中心论”。其次是转变师生关系与新教学逻辑相适应。也就是从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新教学逻辑下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学生为主体提出并完成有关任务,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为了对比创新创业课程教学逻辑转变带来的变化,笔者要求带课老师分别在对照班和实验班介绍各自班课程教学实施方法,尤其是在实验班更细致地介绍改革后的方法,然后进行充分的答疑解惑、沟通了解,让学生全面了解这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对照两班学生创新创业胜任力之情商的学习情绪和行为表现进行调研分析,发现两班学生在第一周的学习时间投入、学习自我管理和课堂参与情形等三方面基本相同。为了了解确切的情况,笔者走访实验班学生后发现,学生虽了解新方法但没有实践体验过,故在调研中还是按照自己传统经验给出选项。
为了弄清楚两种方法在教学中究竟能否带来变化,笔者进行追踪调研,第四周就发现两班学生在三个维度上有了显著的不同。实验班学生相比第一周都有明显的提升,尤其是课堂参与、自我管理方面提升更为显著,而对照班第一周和第四周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这体现出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体验后,逐步认可接受了创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比较喜欢这种方式,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投入时间、进行自我管理来完成自己团队负责的任务项目,这体现出学生创新创业胜任力中的情商发生了正向的变化。
(二)创新创业课程任务项目化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提升
创新创业课程实施中,对照班整个教学过程都按照传统的讲授办法进行。实验班里老师与学生交流讨论后分成六个团队,实施任务项目化,即以学生团队为主体提出完成任务的办法和措施,教师发挥引导、解惑和督促作用。将教学内容转化成任务,在老师引导督促下,各团队按照时间节点提出解决办法并进行讨论,论证其依据和可行性,修正完善方案后开始实施,全程留痕收集资料,最后总结汇报。通过不同团队的多个任务的实施,师生们在任务的不同阶段分别扮演准备者、答辩者、参与者、听众、提问者、督促者等多个角色,在身份的换位中不断反思改善各自的立场、行为和语言表达的要求和职责等。多轮任务项目化的实践完成后,我们从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的“智”“情”“意”三方面分成10个能力,按照李克特五分量表法(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克特于1932年在原有的总加量表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评分加总式量表,即分为非常好-5,好-4,一般-3,不好-2,非常不好-1),让实验班的学生自评10个能力的进步程度。
其结果是:90%以上的学生自认为10个能力的提升都在3分以上,在意志力、情商和智慧三向度中分别都有一项约有30%的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提升情况打5分;在情商向度的三个项目中(“对自己正确和客观的认识的程度”“辩证的看待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意志力向度的一项(“有独立见解和正确判断”)都有超过70%的学生打4分,由此可见任务项目化这种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是行之有效的。
(三)课程考核方式转变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增强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方式,而实验班采用成果展示+期末考试方式,其中展示环节的考核标准,就以创新创业胜任力的智慧(书面表达、收集信息、解决问题),情商(口头表达、辩证看待问题、沟通交流、正确客观认识自我),意志力(自主学习、独立见解和判断、主动创新)三方面10个得分点,按照李克特五分量表法进行打分。学期末对照班和实验班采用同套试题、闭卷方式、流水阅卷进行考核,以此映射出两种考核方式带来的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的变化。
1.实践过程强化提升认知。实验班学生在课程实践中,随着角色的不断转换,多次迭代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的智慧、情商和意志力三方面认知,从而客观上促成了学生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2.从阅卷情况看,实验班学生实践胜任力优于对照班。在阅卷时,老师们明显感觉到实验班学生答题更灵活、理论描述准确率更高,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考试结束后走访对照班与实验班的学生发现:对照班学生们认为,课上老师讲同学听,课程结束后老师复习时虽然把知识点串讲了一遍,但在这两种情形下,学生并不能完全掌握住相关内容。虽然课外留给学生自主的时间较多,没有具体任务牵引,多数时候也就放任不管了,所以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透彻。实验班学生提到老师课堂简单介绍引导,理解理论的关键点。团队成员需要承担自己在团队中的任务,以评分标准为导向完成本组的展示,这样才可能取得好成绩。
因此在课程实施中,一是与团队成员交流沟通,头脑风暴集思广益过程中需要对理论有基础性地了解,否则无法跟进和交流;二是只有吃透弄懂相关的理论和流程,才有可能准确有效地推进任务项目的实施。在这种实际任务项目情景倒逼下,理论必须掌握得准确清晰。
从两班最后的成绩分布情况来看,实验班70%以上同学的分数集中在80分段和90分段,对照班60%的学生成绩集中在70分段和80分段,60分段及以下的低分段里实验班明显少于对照班。这说明实验班对于理论的理解总体是高于对照班的。这映射出实验班采取的考核评分方式相比于对照班学生,能更促进他们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的提升。
三、以课程建设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提升的路径
(一)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
一是任务项目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成绩,从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提升。实施任务项目化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进行有效引导和充分督促,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也表现为成绩和胜任力的提高。二是在多个任务项目化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担任多个角色,会引发学生的换位思考和多重身份的认知,从而提高他们的智慧、情商和意志力,而这正是创新创业實践胜任力的主要内容。
(二)通过完善课程支撑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需要提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质量水平,这些离开学校的有力支持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位”和“为”的角度出发,学校的重视程度就表明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所在。首先,学校要在顶层设计中,也就是从制度层面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给创新创业教育应有之位,使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有依据、有底气开展相关工作。其次,完善多维度的激励机制,本着多劳多得的原则,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建设,完成好实践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等工作,教师获得校级、省级、国家级有关成果时,给予相应物质与精神奖励,从而引导教师通过“有为”逐步巩固提升其“位”。最后,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局限于考试成绩,同时还应将评价指标转向学生团队合作、创造力、学科交叉运用能力和综合型问题的解决能力,以此引导师生聚焦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的提升。
(三)通过培训师资力量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
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给教师寒暑假在企业挂职锻炼创造条件,将教师的专业特长与任务项目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配对,为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首先,鼓励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提升。学校提供平台或资金,鼓励教师至少学习1门/学期创新创业的网络相关课程(源自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等),并将所学所获引入自己的教学,从而优化教师的基础能力结构。其次,举办创新创业课程培训。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在开课前、中、后,分阶段的组织创新创业课程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体验和实践性的培训。在开课前组织教师学习新教学理念和实操,以此奠定教学基础。在课中定期分享好的做法,找出教学困惑,并讨论解决原则及办法。在课后组织教师们总结分享并形成成果。给教师走出校门参加专业培训创造条件,使教师走出去、学回来,从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时俱进。参考文献:
[1] 石丽,李吉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困境与路径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2).
[2] 鲁文英.西安属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胜任力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3).
[3] 张琤,李明,高航.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12).
[4] 杨连生,王甲男,黄雪娜.体验式学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12).
[5] 赵超,程铄博,魏俊美.基于扎根理论的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因素研究——大学、企业的视角[J].江苏高教,2020(12).
[6] 胡玲,杨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6—2018年我国150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的数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2).
[7] 张其光.“互联网+”时代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12).
[8] 王洪才.论创新创业人才的人格特质、核心素质与关键能力[J].江苏高教,2020(12).
作者简介:鲁文英(1973—),女,汉族,陕西咸阳人,西安培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马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