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佳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虎滩中学 257400)
在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中,需要教师在可以带动学生主动性的情况下,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但是,由于化学课程的实验内容较多,所以需要使用实验教学弥补课文教材的理论教学,从而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从当前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有些教师没有注重初中生的课堂主体位置,致使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学习状况,仅是根据设计好的教案有序教学,在讲解完后让学生记录黑板上的知识点,做些课堂习题后即可结束课堂教学.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显然初中生对教材知识理解得不够透彻,仅是跟着教师阅读教材,当学生在做题时会发现课堂所学知识几乎无所用处,这就说明仅是理论化的化学知识不能让学生足够了解教材全部,会限制学生的学习发展.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需要将化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融合,让学生在实验中得知理论,在理论中联系实验,这样会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不过,由于化学实验需要场所、设施、工具,并且有些化学反应需要等待的时间较长,不利于配合课堂教学节奏,所以教师可以选用多媒体演示实验的方法.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求化学教师需要转变以往“一对多”形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使用小组形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在这种方式下,初中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这就可以达到互相促进的教学效果.并且,这种小组可以平衡差异化的学生资源,让优等生可以充分发挥帮助后进生的作用,让后进生可以产生积极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小组探究活动的核心在于自主性,在课堂上绝大部分都由学生自己学习,教师仅起到部分的引导和点睛作用,这就明显区别于传统的“一对多”形式的教学方式.而且,为了可以保证学习效果,需要教师重视小组分组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分“列”的方式,将每列学生组成小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化学成绩表分组,以此保证优劣平衡.
例如,当教师在教学“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时,从该部分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结构表示方法、元素性质关系等知识点,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展开探究.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初中生回顾已经学过的原子结构知识,将学生直接引导核外电子排布方面,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中关于分层排布的知识,向学生提问道“同学们,请问为什么每层电子的数量都不一致呢?”让每个小组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究,期间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重总结分层排布的特点,在探讨结束后教师逐次提问每个小组的探讨结果,同时教师对结果进行补充.然后,教师利用板书描画原子核各层的原子数量,如使用圆圈表示原子核等,让学生可以清晰明了地观察,将1到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观看,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如“氦氖氩的最外层有多少个电子?”、“锂钠镁铝的最外层有多少电子?”等,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究,这就需要学生分工进行探究,如小A同学负责探究氦氖氩、小B同学负责探究锂钠镁铝、小C同学负责探究氟氯氧硫等,加快小组探究的进度,在探究结束后教师询问每个小组的探究结论,同时教师进行补充.接着,教师在黑板上描画一张表格,让学生按照表格在教材上将各类型的电子数量、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等知识点进行填写,这会加深学生对前半堂课所学知识的记忆.
在后半堂课中,教师带领学生观看离子的形成过程,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问离子的形成过程有什么特点?如何形成呢?”由于提问较为简单,所以教师可以随机提问若干名学生回答,紧接着联系教材中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讲解阴离子、阳离子等知识点,让学生注重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初步了解之后,教师让每个小组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内容和教材内容,自主探究原子、阳离子、阴离子三种物质的结构、电性、联系等知识点,将其通过表格的方式表示出来,并且在探究结束后将小组制作的表交给教师检查,同时教师标出表中的缺陷之处.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堂课所学的内容.从小组探究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除了教师的个别指引和补充外,大多数课堂时间都用于小组自主讨论,让学生可以充分地自己学习,加深学生对课本教材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围绕课本教材展开教学,这样会让学生更多地以理性思维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学生的专业度不足,或者不能体会到教师所述的理论重点,这就会慢慢地积累在学生的内心,长此以往会形成较大的学习障碍.并且,由于初三时期学生的学习任务繁杂无暇处理课堂中积累的疑惑,这就容易让学生渐渐地产生烦躁的心理,以及举足无措的学习状态,既不利于当下的新课学习,也不利于整个阶段的复习工作.那么,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以生为本的角度思索适宜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更能在课堂中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同时帮助学生增进化学理解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提升化学成绩.教师可以在课堂内营造生活化的场景,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引入到生活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化学概念转化为具象的生活实际事物,再通过观察和了解生活实际事物表现出的特质,反过来推理教材中的化学性质,这样就可以达到有效吸收的学习效果.
例如,当教师在教学“水的净化”时,从该部分教材内容来看,主要讲述明矾对净水的作用和过程,所以教师可以围绕该方面展开教学.首先,教师让学生回想家中给鱼缸净水的过程,通常家长会购买鱼缸净水剂,该净水剂的主要成分就是明矾,因为明矾具有较强的吸附力,容易将鱼缸水中的杂质吸附凝结,直接回沉入浴缸的底部,这样可以较为高效地处理缸内水质混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给家中的鱼缸换水或净水呢?”有些学生会说“我换过!很脏!”有些学生会说“我家里没有鱼缸,我不知道!”可见学生的求知欲已经被教师调动起来,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询问家中使用净水的物品,如“同学们,请问你们家里在清理鱼缸时,使用什么清理呢?”有鱼缸的学生会说“鱼缸净水剂!”教师继续说“不错!大多数家庭都会用净水剂,那么请问你们知道净水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这就会让学生主动地仔细回想家中的净水剂,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课本中关于明矾的释义,同时向学生缓缓说道“同学们,其实鱼缸净水剂的主要成分就是明矾哦!它可是具有很强的吸附功能!”这就会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认真阅读教材,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引导学生认识和记忆明矾的化学性质、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常见的鱼缸净水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材知识,从而可以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实践和理论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教材理论知识,使之可以融会贯通,还需要利用小组探究学活动,帮助学生主动地学习化学,从而可以有效地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小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