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主动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2021-08-19 08:48曹娟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12期
关键词:肌力康复训练肢体

曹娟娟

(河南省偃师市人民医院 偃师471900)

脑梗死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病死率高居所有心脑血管疾病之首[1]。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脑梗死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上升,但大多数脑梗死存活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2]。早期康复训练在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的情况并不理想。 目前脑梗死患者的康复训练主要依靠理疗师进行,仍停留在患肢被动运动阶段,缺乏主动锻炼,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效果不佳[3~4]。 因此,提高脑梗死患者主动运动依从性对于改善功能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个性化主动运动康复训练,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8 年 8 月 ~2020 年 8 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 对照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 48~74 岁,平均年龄(63.84±6.43)岁;文化程度:小学7 例,中学及中专13 例,大专及以上10 例;Essen 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评分 2~8 分,平均ESRS 评分(5.63±1.24)分;住院时间 14~26 d,平均住院时间(16.84±3.37)d。 观察组男 17 例,女 13例;年龄 50~72 岁,平均年龄(64.15±6.67)岁;文化程度:小学6 例,中学及中专16 例,大专及以上8例;ESRS 评分 2~8 分, 平均 ESRS 评分 (5.49±1.30)分;住院时间 14~28 d,平均住院时间(17.05±3.65)d。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5]中相关诊断标准;发病至入院时间<24 h;首次发病,伴有一侧肢体偏瘫;住院时间≥14 d;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伴认知功能、视力、听力障碍;合并严重躯体性疾病;伴精神疾病;意识不清。

1.3 干预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于患者入院后发放常规健康指导材料, 护理人员口头讲解肢体功能锻炼方法,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其床旁被动肢体功能训练,每日1 次,20 min/次。观察组接受个性化主动运动康复训练。(1) 康复训练干预流程。患者入院后,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主动运动康复锻炼的目的、意义;对患者进行肌力分级(0~5 级)和Barthel 指数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肌力<3 级者进行肢体主动运动、床上翻身训练,肌力3 级者进行主动转移、主动行走训练,肌力>3 级者进行肢体控制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教会患者主动运动方法, 床旁监督患者完成每日康复训练计划,锻炼频率 3 次 /d,20~30 min/次。 定时对患者进行Barthel 指数评定,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主动运动训练计划。(2)个性化主动运动康复训练具体方法。 肌力<3 级者,肢体主动运动训练:活动肩关节,患者仰卧位,双手Bobath 握手,健侧手带动患手练习;活动肘关节;活动手指、腕关节;活动髋关节,健足置于患肢下方,健侧下肢抬起带动患肢。床上主动翻身:向健侧翻身和向患侧翻身。 肌力3 级者,主动移动训练:卧位到床边坐起;坐位到立位转换。 主动行走训练:原地行走训练;步行训练;行走可按借助手杖→患肢→健肢顺序行走。肌力>3 级者,肢体控制能力训练:上肢控制能力训练,Bobath 握手,保持上举90°;手功能训练,练习手抓取、手指对手指、转移物品等日常活动,练习剪纸、倒水等双手协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握勺吃饭、梳头、穿脱衣等。 两组均于康复训练1 个月后评估效果。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锻炼依从性、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锻炼依从性:采用锻炼依从性量表(EAQ)评估,共14 项,采用1~4 级评分法, 分为依从性高(>42 分)、 依从性中等(28~42 分)、依从性低(<28 分)。(2)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应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估患者锻炼前后肢体运用功能,包括上肢、下肢部分,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佳。(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应用Barthel 指数评定患者锻炼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进食、修饰、穿衣等方面,共10 项,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则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锻炼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锻炼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锻炼依从性对比[例(%)]

2.2 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锻炼前,两组肢体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后,观察组上肢、下肢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对比(分,)

表2 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对比(分,)

组别 n 上肢锻炼前 锻炼后下肢锻炼前 锻炼后对照组观察组tP 30 30 21.63±5.47 21.28±5.25 0.253 0.801 25.16±5.67 36.31±6.24 7.243 0.000 15.34±6.37 14.85±5.76 0.313 0.756 21.96±5.52 30.09±3.23 6.963 0.000

2.3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 锻炼前, 两组Barthel 指数评分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后,观察组Barthel 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分,)

表3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分,)

组别 n对照组观察组30 30 4.209 14.134 0.000 0.000 tP锻炼前 锻炼后 t P 36.06±6.83 35.72±6.46 0.198 0.844 43.89±7.56 59.24±6.43 8.471 0.000

3 讨论

患者有意识的主动运动对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系统具有增强作用,可提高神经细胞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上下肢肌力恢复[6]。 因此,脑梗死患者主动运动康复锻炼依从性越高,对身体康复的促进作用越大。 但相关研究显示,目前国内脑梗死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较差,总依从率为63%~82%[7]。 临床康复治疗过程中, 应注重提高脑梗死患者主动运动依从性,以提高康复训练效果[8~9]。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锻炼依从性优于对照组,锻炼后上肢、下肢功能评分及Barthel 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 表明个性化主动运动康复训练利于提高脑梗死患者锻炼依从性, 改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多数脑梗死患者对主动运动锻炼的作用认知较低,缺乏主动运动方法。个性化主动运动康复训练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 向患者详细介绍主动运动锻炼对疾病恢复的意义, 针对不同肌力等级的患者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 每日督促患者完成康复训练计划,可提高患者主动运动锻炼依从性。脑梗死后损伤的神经功能仍具有代偿能力, 通过个性化的主动运动锻炼改善脑血流量, 可促进梗死脑组织区域神经功能重组和代偿,从而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常规康复训练中,患者虽接受床旁被动肢体功能锻炼,但每天1 次的康复频率较低,且康复时间有限,难以取得良好康复效果。 而个性化主动运动康复训练中依据患者肢体肌力制定康复方案, 增加每日锻炼次数和时间,在护理人员监督下进行,从床上、卧位、站位到行走等一系列主动运动康复锻炼, 定期评估康复效果、调整训练计划,并给予现场指导,能够促使患者更加主动地进行主动运动锻炼,提高肢体功能[9]。同时,个性化主动运动康复训练中,增加剪纸、倒水、吃饭、梳头、穿脱衣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可提高患者手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也增强了患者康复信心[10]。综上所述,个性化主动运动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锻炼依从性, 改善其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肌力康复训练肢体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肢体语言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肢体写作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