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梦真
(河南省嵩县人民医院 嵩县471400)
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属于外科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较高,目前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为主要治疗手段[1]。 但是手术操作会扰乱患者的胃肠功能,延迟术后肛门排气与排便时间,导致腹胀、呕吐等症状。 手术创伤还会引起术后疼痛,使患者出现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降低术后诊疗配合度,影响术后康复效果,并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对患者预后尤为不利[2~3]。 路径化康复护理是依据某种疾病特征而制定多种康复护理措施的一种护理模式,要求护士严格按照患者治疗时间顺序实施康复护理措施,以增强护理效果,促进患者身心康复,具有逻辑性、顺序性等特点。 本研究将路径化康复护理用于LC 患者中,旨在观察对患者术后疼痛、康复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 7 月~2020 年7 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8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观察组男17 例,女23 例;年龄37~58 岁,平均年龄(47.36±4.55)岁;病程 1~7 年,平均病程(3.47±1.01)年;疾病类型:胆囊息肉11 例,胆囊结石23例,其他6 例。对照组男15 例,女25 例;年龄35~59岁,平均年龄(48.12±4.49)岁;病程 1~8 年,平均病程(3.80±1.13)年;疾病类型:胆囊息肉 12 例,胆囊结石24 例,其他4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B 超结果等确诊胆囊疾病;无凝血功能障碍;认知、沟通功能正常;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伴随腹腔、腹膜炎感染症状;近2 个月内有急性胆囊炎发作史;伴有肝、肾等重要脏器损伤。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护士带领其熟悉病房,进行口头健康宣教,协助其完成术前检查,并配合饮食指导、心理干预等围术期基础护理。观察组实施路径化康复护理。(1)准备阶段。由普外科、 辅助科医护工作人员组成路径化康复专家小组,统筹安排主要护理路径内容。收集手术相关资料与文献,专家组汇总分析,结合患者实际需求制定护理方案。(2)制定计划与路径监测。护士根据护理计划内容以护理流程为纵轴、时间为横轴,对患者实施规范化及标准化护理服务。 护理实施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并改进护理措施; 专家组定期检查护理实施情况,指出问题,予以纠正。(3)路径实施。 入院第1 天,为患者做好入院安排,发放围术期护理路径表, 同时介绍各阶段护理配合需求与注意事项。 编制LC 手术健康宣教手册, 内页附注图片,于患者入院后第2 天发放。护士首先仔细讲解手册内容,要求患者阅读1~2 d,然后收集其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予以解答。手术前3 d 与患者一对一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并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添加患者或家属的微信,发送轻音乐,指导其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放松面部、上肢与下肢肌肉,并进行适当按摩,每日20 min。 术前1 d 开展术前访视,以“LC手术”“术后护理”等为关键词,收集相关视频并向患者播放,讲解手术流程与预期效果,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如疼痛、腹胀、并发症等,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术后第1 天至出院前1 d,术后24 h 内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间隔4 h 记录1 次数据。术后第1 天观察手术切口, 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协助其进行简单肢体被动活动,术后2 d 若切口恢复尚可,可逐步下床活动。 每日按摩患者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20 min,力度以患者出现酸胀感为宜。术后24、72 h 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0~10 分,分值越低,疼痛越轻。 对<4 分患者用呼吸减痛法、按摩、目标转移等方式控制疼痛;对≥4 分患者,冰敷切口周围,必要时遵医嘱指导患者口服镇痛药。 出院指导,回收护理路径表,收集患者与家属意见,根据结果改进方案,并向患者详细讲解出院后注意事项与居家康复措施。
1.4 观察指标 (1)术后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术后24 h、72 h 的 VAS 评分。(2)康复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3)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腹胀、感染、出血)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P<0.05 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1 两组术后VAS 评分对比 观察组术后72 h 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术后 VAS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术后 VAS 评分对比(分,)
组别 n观察组对照组40 40 15.571 12.347 0.000 0.000 tP术后24 h 术后72 h t P 5.01±1.12 4.98±1.03 0.125 0.901 2.04±0.48 2.85±0.36 8.854 0.000
2.2 两组康复指标对比 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康复指标对比()
表2 两组康复指标对比()
组别 n 肛门排气时间(h) 下床活动时间(h) 住院时间(d)观察组对照组40 40 tP 17.23±2.10 23.51±3.41 9.918 0.000 11.52±2.30 16.59±2.85 8.756 0.000 5.03±0.89 6.38±1.15 5.872 0.000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发生1 例腹胀、1 例出血; 对照组出现 4 例腹胀、2 例感染、2 例出血。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0%(2/40),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3)。
LC 以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广泛用于胆道疾病中,但多数患者术后存在切口疼痛、腹胀、胃肠功能紊乱等问题,影响患者术后身心康复[4]。 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所在[5]。 常规护理采取分工合作的模式,患者较难接受规范化及持续性的护理照护,加之护士护理水平参差不齐、护患间沟通不足等原因,医护方无法及时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进而对护理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路径化康复护理以护理措施为纵轴、时间为横轴制定护理路径表,运用循证医学理论实现流程再造,有效增强护理内容的科学性与可实施性,使患者能获得持续的健康照护,进而加快身心康复,节约医疗资源[6~7]。本研究观察组术后72 h 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路径化康复护理有助于减轻LC 患者术后疼痛, 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风险,从而加快术后康复进程。 路径化康复护理将LC 患者围术期分为入院第1 天、术前1~3 d 等多个阶段,依据各阶段护理需求和临床护理要求,确定护理措施与路径表,并以患者为中心,围绕减轻疼痛、加快术后康复进程等目的,从术前心理、健康认知、术后病情监测、个性化疼痛控制等方面展开护理, 可确保及时解决患者护理需求,实现护理目的。术前阶段借助多元化健康宣教手段帮助患者充分认知围术期护理知识与手术知识,可使患者放平心态;配合放松训练、听轻音乐等心理干预方式,可进一步调节患者身心,减轻其围术期负面情绪,避免情绪波动加剧疼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术后疼痛[8~9]。 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及时发现术后安全隐患, 便于医护人员及时采取干预手段,从而降低并发症风险;借助专业疼痛评估方式确定个体化疼痛控制措施, 可有效实现减轻疼痛的效果[10]。 术后对患者中脘、内关等穴位进行按摩,可刺激胃肠蠕动,配合早期下床活动,进一步加快胃肠蠕动,从而促进肛门排气,预防腹胀,尽早恢复患者饮食,加快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 路径化康复护理可有效缓解LC 患者术后疼痛,加快胃肠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身心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