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昌 赵明明 尹小龙
1.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220
2. 中铁建华南建设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73199
3. 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40
广州南沙18号线横沥站基坑开挖范围内分布有约16m厚的淤泥(中间夹约4m厚淤泥质粉细砂),含水量高,透水性差,土体呈流塑状,如不进行有效处理,开挖过程中挖机作业将十分困难。
目前淤泥的地基处理的方法主要有换填法、抛石挤淤法、复合地基法、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电渗排水法、塑料板排水法等[1-2]。张振等[3]对比了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对于软土地基性能的处理效果,提出真空预压可以有效地减少地基不均匀沉降;毕小勇等[4]介绍了某城市次干路软路基处理设计实例,指出换填法相对复合地基法来说更为经济;闫澍旺等[5]利用土体极限平衡原理,推导了抛石挤淤下沉深度与抛石高度的关系。
真空复合式降水技术是管井和真空抽水的结合,是在管井抽水运行的基础上,增加一套真空系统[6],在处理含水层与弱透水层交界面的滞水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但用于处理淤泥地基的工程案例较少。
本文依托广州南沙横沥站项目,对淤泥地层真空复合式降水进行了探索。
广州18号线横沥站位于凤凰大道东侧,合兴路北侧,沿凤凰大道南北敷设。车站周围比较空旷,周边建筑物主要为车站东侧凤凰大道和凤凰大桥,距离基坑分别约为13m、28m。车站全长694.2m,标准段宽为23.5m,开挖深度约25~27m。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内支撑,墙底进入全风化、强风化层中。
场地地层基坑开挖范围内分布有约16m厚的<2-1A>淤泥(中间夹约4m厚<2-2>淤泥质粉细砂),该层含水量高,据勘察报告,天然含水量为59.3%,透水性差,土体呈流塑状。淤泥层下方为<5H-1>砂质粘性土、<6H>全风化花岗岩、<7H>强风化花岗岩。
基坑共设计87口降水井,井深18m,采用直径273mm、壁厚3mm钢管,上部设置5m实管,滤管为桥式滤水管,外包80目锦纶滤网,下设1m沉淀管。滤料为中粗砂,回填至滤管顶部,其上回填粘性土密封,便于真空抽水。
试验目的:对比真空复合降水与管井常压抽水的水量差异;验证真空复合降水对淤泥地层的固结效果。
真空复合式降水是管井与真空系统的结合。普通降水管井上部设置实管并回填粘土密封,在井管内安装潜水泵,在井外安装真空泵。每台真空泵连接4台潜水泵。通过真空泵产生0.07MPa~0.1MPa的负压,增大渗流动力,促使淤泥中的毛细水、弱结合水排出。实施的关键在于形成有效的真空度。
利用车站东部8口降水井进行了为期10天的抽水试验。第①组W1~W4连接真空泵,采用真空复合式降水;第②组W5~W8采用普通管井常压抽水,见表1。井间距约为18m,见图1。试验过程中,①组真空度始终保持在0.08MPa以上。
表1 抽水过程信息
图1 试验井平面位置图
抽水数据见表2、图2、图3。由试验数据可以看出,真空抽水量在开始抽水的第1天内达到最大,可达241.4m3/d(平均单井水量60.35m3/d);抽水第2~3天衰减较快,水量为40~64m3/d(平均单井水量10~16m3/d),第4~7天水量略有减小,维持在24~28m3/d(平均单井水量6~7 m3/d);7天后水量为17~21 m3/d(平均单井水量4.3~7 m3/d)。
图2 每天抽水量历时曲线
图3 累计抽水量历时曲线
表2 抽水试验数据一览表
管井常压抽水仅在第一天内水量较大,为34m3/d(单井平均水量8.5m3/d),可能是由于先疏干了透水性相对较好的<2-2>淤泥质粉细砂。第2天开始总抽水量迅速衰减,第3天后水量保持在1.2~1.6 m3/d(单井水量0.3~0.4 m3/d)。
对比出水量数据可知,真空复合式降水的抽水量远大于普通管井常压下的抽水量,抽水10天的真空总抽水量约为常压抽水量的10倍。
抽水约10天后,土体出现明显固结沉降,地表出现约15cm沉降,为开挖创造了有利条件。
1. 广州南沙滨海沉积地区淤泥地层透水性差,采用普通管井抽水效果差,单井水量仅为0.3~0.4 m3/d。仅靠普通管井抽水无法起到疏干地层、提高土体强度的作用。
2. 采用真空复合式降水,对管井施加0.08MPa以上的负压,单井水量可达4.3~7m3/d,真空抽水量远大于常压下的抽水量,10天真空总抽水量约为常压抽水量的10倍。
3. 采用真空复合式降水后坑内土体出现明显固结沉降,有利于基坑开挖作业顺利进行。
4. 真空复合式降水是广州南沙滨海沉积地区淤泥处理的良好方法,为类似基坑施工提供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