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峰
(四川省渠县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中心,四川 渠县 635200)
水稻是我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冬水田面积占稻田面积50%左右,其平均单产远高于全市水稻的平均单产。因此冬水田水稻的持续稳产、高产对我县粮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科学合理的耕作技术是确保冬水田水稻持续稳产、高产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冬水田不同的犁田时间、耕作方式、头年稻桩蓄留深度(秸秆还田量)开展试验,进行相关分析并结合田间调查数据综合评判,以确定最佳的耕作技术。
水稻收获后适时翻耕,及时掩埋稻桩,能充分利用秋季较高的温度,使稻桩及早彻底腐烂分解,并部分杀灭在稻桩上越冬的病菌和虫卵,同时翻耕时绞边、修整田埂增强了稻田的蓄水能力,以蓄积秋冬季的降水,确保来年水稻的适时栽插。因此冬水田适时、合理的耕作是一项保持土壤肥力,有效防治病虫害,增加稻田蓄水,促进水稻持续稳产、高产的有效措施。传统的稻田耕作是“三犁三耙”或“二犁二耙、一犁二耙”,费劳费工,成本较高,在目前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耕牛缺乏,无适宜的稻田耕作机械的条件下,已难以为继,且过度耕作对土壤结构破坏较大,不利于土壤综合肥力的提高。但目前农村普遍存在水稻收获后不及时翻耕,而是在来年开春后,水稻栽插前再翻耕的作法,一是极不利于稻桩的充分腐熟,稻桩的有效还田,造成了养分的留失,土壤肥力的衰减,部分田块甚至还会带来秧苗中毒坐兜;二是不利于杀灭一些在稻桩上越冬的病菌和虫卵,造成病菌和虫口的基数逐年增多;三是不利于稻田的秋冬蓄水,影响来年水稻的适时栽插。因此为了研究科学适度、经济合理的耕作方式,我们设计了以下三组稻田耕作技术的试验,以探索最佳的冬水田耕作方式。
试验共计三组,每组均为随机区组试验,三次重复,小区面积0.01亩。
第一组为犁田的时间试验:耕作方式为一犁一耙,处理为四个处理:犁田时间为1,9月初;2,10月初;3,11月初,;第二年的三月底。以第二年三月底为对照。耙田的时间均在第二年栽秧前。
第二组为不同耕作方式的试验。处理五个:1,三犁三耙,即冬前两犁两耙,第二年三月底再一犁一耙。2,二犁二耙,即冬前一犁一耙,第二年三月底一犁一耙。3,冬前一犁一耙,第二年栽秧前再耙一次。4,冬前犁田,第二年栽秧前耙田。5,第二年三月底犁田、耙田。以5处理为对照。
第三组为头年稻桩蓄留深度(秸秆还田量)的试验,处理为:1、齐地割;2、桩高度20cm;3留桩高度35cm;4,只割稻穗,稻桩全留。4种处理。以齐地割为对照。
试验地点:望溪乡石坝村5社。
3.1 严格按旱育秧技术育秧。
3.2 实行宽窄行条栽,亩植窝数1.2万。
3.3 合理施肥,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锌配合。
3.4 加强田间管理,返青期薄水护秧,分蘖期湿润强根促蘖;适时晒田控苗,浅水保孕穗和齐穗,干湿交替促灌浆;看苗施好追肥5,加强病虫综合防治。
每个小区实行单打单收单晒,并称重,对每个小区的产量严格按随机区组试验要求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确保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大田试验实行全田单打单收,进行相关分析。并结合田间调查数据综合评判,以确定最佳的耕作技术。
5.1 水稻栽插前田间蓄水情况调查:有无蓄水、蓄水的深度。
?
?
5.2 土壤理化性状调查:土壤有机质含量调查、阳离子代换量、全氮、全磷、全钾调查。分两次,一次在今年水稻收获时调查,二次是在明年水稻收获后调查,实行定点调查,两次调查均取相同点的土样。
?
5.3 水稻栽后新根生出的起始时间、栽后7天的新根数,每7天的新根增长数。水稻收获时的白根数。
?
6.1 小区试验结果及分析
6.1.1 小区试验的产量结果
?
?
?
6.1.2 结果分析
?
?
次年5月7日544 549 561计算结果 当前日期 2018-9-11 10:32:51处理 样本数 均值 标准差 标准误 95%置信区间2018年 9月 5日(ck)3 661.3333 17.0098 9.8206 619.0786 703.5880 10月7日 3 635.3333 10.2144 5.8973 609.9594 660.7072 11月3日 3 619.0000 14.1774 8.1854 583.7813 654.2187次年5月7日3 551.3333 8.7369 5.0442 529.6297 573.0370表 方差分析表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 方 F 值 p值区组间 1125.5000 2 562.7500 15.5960 0.0042处理间 19852.2500 3 6617.4167 183.3930 0.0001误 差 216.5000 6 36.0833总变异 21194.2500 11不同留桩高度重复(三)齐地割(ck) 598 622 633 20cm 625 643 651 35cm 617 631 647 60cm 653 638 668计算结果处理 样本数 均值 标准差 标准误 95%置信区间齐地割(ck) 3 617.6667 17.8979 10.3333 573.2059 662.1274 20cm 3 639.6667 13.3167 7.6884 606.5863 672.7471 35cm 3 631.6667 15.0111 8.6667 594.3770 668.9563 60cm 3 653.0000 15.0000 8.6603 615.7379 690.2621表 方差分析表重复(一)重复(二)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 方 F 值 p值区组间1428.5000 2 714.2500 9.1670 0.0150处理间1969.0000 3 656.3333 8.4240 0.0143误 差 467.5000 6 77.9167总变异3865.0000 11 Tukey法多重比较(下三角为均值差,上三角为显著水平)No. 均值 60cm 20cm 35cm CK 60cm 653.0000 0.3383 0.0903 0.0107 20cm 639.6667 13.3333 0.6972 0.0808
35cm 631.6667 21.3333 8.0000 0.3045 CK 617.6667 35.3333 22.0000 14.0000字母标记表示结果处理 均值 5%显著水平 1%极显著水平60cm 653.0000 a A 20cm 639.6667 ab A 35cm 631.6667 ab A CK 617.6667 b A
从对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第一组试验(不同耕作方式的试验)中,两犁一耙的产量最高,其次为冬前一犁一耙,第三为二犁二耙,第四位三犁三耙,对照(栽前一犁一耙)产量最低,且所有处理与对照的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一犁二耙与冬前一犁一耙、二犁二耙、三犁三耙的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一犁二耙与其他耕作方式相比增产效果明显。第二组试验(不同犁田时间试验)中犁田时间越早产量越高,冬前犁田的与栽前犁田的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差异明显,9月5号犁田与10月7号犁田的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10月7号犁田的与11月3号犁田的产量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头季稻收获后及早犁田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第三组试验(不同留桩高度试验)中各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今年仅为一年,其增加稻杆还田量,其提高土壤综合的肥力的效果尚不能充分显现,所以其增产效果也就不明显。这需要持续的试验才能最终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