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熹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北京 100083)
莫言散文《吃相凶恶》以“我”的吃相为起点说起,绵延到“我”的生命本体,道尽生命的哲学。本篇散文以食物为叙述对象,按照时间的顺序,讲述了经验自我几十年来所吃的食物,和经验自我不变的吃相。在讲述过程中,不断穿插叙述自我的话语,使得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跨越时间、突破空间进行交流,从而使得此篇散文文本具有强烈的对话性。在散文最后,如今的我发现,三十多年的经验自我,深深地根植于“我”的骨血之中,“我”想改变,“我”想斯文吃饭却是不可得的。尽管叙述自我觉得经验自我十分不完美,但最终本篇散文中叙述自我接纳了经验自我,叙述自我似乎回到了当时的情境,与经验自我相结合。这样的“我”虽然有缺点,不完美,但却是最真挚的“我”、最本真的“我”,这样的“我”好似把握住了一些生命哲学。
本篇散文叙述层层深入,从而使得本篇散文达到了诗意的生命审美境界。本篇散文中,莫言的语言朴素、自然,简单的话语勾勒出“我”的困难生活和整个大时代的苦难。从本篇散文出发,我们可以发现莫言的叙事具有独特性和本土性,整篇散文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又极具乡土气息,让我们在震撼、感叹之余,达到与作者的沟通理解。或许我们不能对作者当时的苦难生活产生深刻的共鸣,但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作者的痛和时代的悲哀。我们能对当时的人们,当时的社会产生深切的悲悯情怀。虽然悲哀是生命的底色,当时的人们生活悲哀,但是却绝对顽强,在悲哀之中、在悬崖之巅开出最灿烂的生命之花。文中写道“人们肚皮都是透明的,青色的肠子在蠢蠢欲动”,即便如此人们也能活,也能好好地活,这让我们由衷地敬畏,深深地震撼,从而产生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这样探寻生命哲学的散文文本,能够重新唤醒我们在世俗生活中被不断消磨的仁爱之心,能够让我们恢复对生命的敏感。莫言认为“真实的记忆有太大的创痛,一旦揭开上面结好的疤块,可能将会流出新的血脓。”但是正是这些血的记忆可以帮助我们关怀生命,哪怕写的是极度苦难,但也极为动人,也极有生命意义。
文学作为精神之物即作用于作者脑海之中,作者的意识、情感、怀抱逐一存在于文章中。因此文学就是人学,关注人关怀人是文学的终极目的。对人的关注,尤其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是这篇散文的亮点。莫言在《吃相凶恶》中将个人与整个人类环境整合在一起,深刻地体现出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写人的,文学是人写的,文学是反映生命本真的,文学作品是启迪人生的。莫言在本篇散文中对人性、对人的生命关怀达到极致。文章看似浅显,实则深邃,整篇散文围绕着“吃”展开话题。但我们清晰知道,实际上是在谈人类对“活”的追求。我认为这是这世间最深切、最实际、最动人的追求,是最体现生命意义的追求。作者在创作中实现了自我升华,“我”不完美,但“我”理解自己,接纳自己,完成了自我人格的确认。日长如年,但“我”的身心得到了安置。与此同时,作者对自己、对当时的人们满怀深切地同情,对生命的存在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感悟,展示出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力量。莫言在创作态度上建构起关爱生命、理解人性的最高价值原则。穿越现实的不完美,守护生命的本真,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生命哲学。
此外,我感觉作者在文本之中跳进去,又跳出来,对文本进行了有距离的关照,使得作者可以与我们读者进行平等对话、平等沟通。通常到此一篇散文佳作就已经铸成,可是作者又峰回路转,将文章进一步地升华,更深层次地剖析生命的本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现在吃的问题解决了,脑筋也渐渐地不灵光了”。我认为这是本文的升华之笔,现在“我”吃饱了,“我”对“活”,“我”对生命的本真追求,对生命哲学的探索就减少了,所以“我”对生命的敏感也变少了,这是一种遗憾的痛,是一种无奈的果。这不仅是作者一个人的无奈,也是整个时代大背景下所有文人的无奈。
《吃相凶恶》所处的是一个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毁灭交织的时代。这一时期知识分子们的文学创作面临着新旧文学的冲突与传承、中外文学的碰撞与交融等问题。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有着时代赋予的强烈使命感。他们对生命进行思考,对人性进行追究,亦对自身进行剖析与批判。从而中国现当代散文继承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命脉,并以全新的思想内涵和表达形式来展示我们的现当代文学风采,反映时代生活。在现当代散文创作中知识分子们以守护生命本真存在,守望人与人主体间共存关系为价值尺度,从创作立场上建构起关爱生命、理解人性的最高价值原则,催生出守护生命的最高价值追求。知识分子们在现当代散文创作中秉持着对人道主义文学的坚守,这实质上是当时时代大背景下知识分子们对文学品格的坚守。这一时期“文学是人学”不断地回响与发扬,展现了文学对人的关怀,知识分子们对文学自身品格的坚持。莫言《吃相凶恶》这篇散文体现出这一时代作家的品质,这一时代作家的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篇散文可以说是莫言的自传,莫言把自己的心境赤裸裸地写了出来。这篇散文不仅取材于自我,更是将笔触深入到经验自我的灵魂深处,写出经验自我的人生体验,写出“我”的心理与情绪。与此同时,我们知道这篇散文中的“我”不仅仅是莫言,而且是那个时代的芸芸众生。莫言将那个时代的生命荒诞感准确真实而又极其残酷现实地表现出来,从而将生命体验升华为一种生命哲学。
通过对莫言《吃相凶恶》的阅读和鉴赏评论,我们可以体味到散文可谓气象万千、变化无穷。要真正体味散文意味,我们就需要对散文文本进行细读,逐字阅读,逐句把握,因为文本里的一分一毫都取材于作者对事件的剖析对生命的感悟。要进行文学研究首先要展开文本细读,我们在散文文本的细读中尤其不够深入,这是导致目前散文研究相比小说、诗歌研究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这样的现状,强调文本细读的重要性,强调散文细读的实践方法和评价体系,无疑具有重大意义。散文与一般文体不同,因此我们要注重散文细读的方式方法。在细读现当代散文时,要以分析散文文本的内容为中心,注重对文本内容的深入分析研究,大到文章的主题意蕴,小到每一个字的锤炼,应当剖毫析芒,细致入微,这样有可能会失之于烦琐和零碎,但这样阅读能从根本上理解文本内涵,能够帮助我们透彻地领会文章的审美境界和作者的立意追求。与此同时,文学研究应该始终坚守文学本位。王国维将文学定位为“游戏的事业”,认为文学没有“经国新民”之能力,也不必承担这一责任。文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够向人们提供审美享受,从而使人从文本中获得美感,提升审美能力。文学的目的在于穿越现实的不完美,剖析生命的本质,还原生命的本真。散文体裁更是如此。此外,现当代散文研究也要注重民族特色,我们应当保持根植于我们血脉之中的细腻,继承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学精髓,发扬我们文学优美感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价值。
本篇散文评论从文章特色、文本再析、时代大背景和散文文本分析四个方面出发,探求莫言《吃相凶恶》的文本内蕴,体味作者对生命的深切关怀,感悟现当代散文的独特审美魅力。《吃相凶恶》的作者从剖析自我出发,通过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的不断对话,从而探寻到生命的本质。真实的记忆有着深刻的创痛,一旦揭开上面的已经结好的疤块,可能将会流出新的血脓。但是正是这些血脓的记忆可以帮助我们寻找生命的本真,哪怕所述的是极端苦难,但却动人心魄,触及生命的本质意义。血的记忆带给我们无限的生命源动力,不论何时何地,身处怎样境地,都能向阳而生,对生命不懈追求。本篇散文体现了作者对人的终极关怀,文学最终的目的就是关怀人本身。对人的深刻凝视,对人的深切理解是莫言这篇散文最动人之处。
莫言的《吃相凶恶》极具现当代散文的特色,代表了这一时代作家的写作特色,反映出这一时代作家的艺术审美追求,他们向内探析,剖析自我,又由内向外,探求生命的本真,关怀生命的苦痛。他们从创作立场上建构起关爱生命、理解人性的最高价值原则,催生出守护生命的最高价值追求。
通过对莫言《吃相凶恶》散文的解读,我们更加体会到文本细读的重要性。只有深入到文本当中,逐字阅读,才能做到逐句理解。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方法,在细读现当代散文之时,大到文章的主题意蕴、布局谋篇,即使是一句话、一个字的锤炼,都应当剖毫析芒,细致入微。这样才能真正体味到现当代散文的审美境界,感悟到现当代散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限韵味,探求现当代散文的深远立意。
注释:
①于静.论莫言小说的神秘色彩[D].郑州大学,2017.
②李益长.透过心灵的回望与重构—论莫言散文想象与虚构的叙事力量.楚雄师范报,2013,28(11):40-44.
③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
④周海波.药:关于生存与生命的书写[J].鲁迅研究月刊,2006(07):21-27.
⑤李晓静.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8.
⑥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