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修平 王静文 刘帅
摘 要 为凸显“三农”发展在吉林省全面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应打造好“乡村振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促进全社会形成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关注农村的良好氛围。高职院校具有培养职业化、专业化人才的技术能力和运营研学项目的管理能力,在研学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通过对吉林省“乡村振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结合吉林省乡村振兴22项指标内容,在项目规划设计、项目资源整合、项目运营管理方面提出高职院校参与基地建设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乡村振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14-0006-05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实地考察时指出:要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全面”与“全方位”体现了吉林省区域性发展的逻辑思维,是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背景下吉林省需要坚持的发展理念。所谓全面发展,就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统筹发展布局,构建协调、平衡的发展模式,在推动吉林发展进程中杜绝掉队发生、杜绝短板现象,以区域特色产业优势带动全产业、全阶层共同发展。
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不仅是行为上的准则,更是思想上的统一认知,尤其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时期,吉林省的农业发展不能掉队,“三农”问题要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基于吉林省发展实情,需要厘清两层关系:一是全面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作为农业大省,没有农业的振兴就实现不了全面振兴,农业发展是全行业发展的基础。随着工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的弱质特性日益明显,只有对农业发展采取倾斜性的政策帮扶,才能解决“三农”中的短板问题,才能实现产业发展的平衡。二是农业发展与人才发展的关系。人才竞争优势决定着产业竞争优势,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经营人才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备要素。目前,农村区域、农业领域人才流失情况依然严重,做好农业工作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出一批热爱农业、投身农业的技术人才。
打造“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是提高农业学习热情的有效途径,是灌输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意识的有效手段。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不仅造成农业的弱势发展,更使社会对农业产业抱有成见,尤其是在城市中成长的青少年与农业生产环节已存在距离感,在心理上容易对农业产生偏见、轻视,这一点在当今的高考志愿填报和就业方向选择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建立“乡村振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就是要把校园课程内容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拉近参与者和农业的距离,补足参与者对农业、农村的认知短板,强化重农、爱农的思想意识,提高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实践能力。因此,吉林省建设好“乡村振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是推进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及促进农业发展、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深远的社会价值。
一、国内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发展及研究现状
教育部于2016年发布《研学旅行进入中小学的意见》,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全国范围内的研学旅行项目、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纷纷落地。根据我国研学旅行行业的首个行业发展白皮书《中国研学旅行发展白皮书2019》数据显示,2019年参与研学旅行业务的企业有7300多家,见图1。截至2020年8月末,挂名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超过600家,规模不断壮大。
研学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成为市场热点,也成为众多学者的关注焦点。文红(2005)、赵锐(2015)、陈非(2009)等都对研学旅游的概念进行阐述,认为研学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学生,基本条件是旅游资源,活动目的是增长知识和提高阅历[1][2][3][4]。唐顺英(2004)、汪季清(2012)、胡晚(2015)等针对具体地域特色提出研学基地建设思路,包括山东、安徽、重庆等地区的研学旅游产品开发途径和营销方式[5][6][7]。陶友华(2014)、林杜鹃(2014)等对研学旅游的经营主体展开研究[8][9],分析了学校、企业、政府在研学基地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加大政策支持的必要性。许丽丽(2018)等着重分析了研学参与群体,认为中、小学生与大学生存在知识储备的差异,在研学教育环节上要实施差异化管理[10]。同时还有很多学者侧重于研究实践教育基地的高水平建设问题,徐伟(2017)、顾洁(2019)对工程技术专业和中医药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进行分析,探索不同专业下“产学协同”的培养模式。杨亚娟(2016)、初庆东(2018)等构建了实践教育基地的评价体系,选取多项评价指标对实践教育基地的运行水平进行量化评测。
综合国内研学实践基地的发展现状和众多学者的文献材料,关于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明确建立教育基地的主旨,明确研学和旅游的主次关系,要将培养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作为核心任务;二是科学规划研学实践的内容,要针对不同类别的参与者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让不同年龄、不同学识的参与者都有实践收获;三是协调好政府、学校、企業在基地建设中的关系,要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聚力,保障项目运转平稳,体现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些关键的环节同样是吉林省打造“乡村振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重要抓手,为制定建设方案和选择运营模式提供了基本思路。
二、高职院校参与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优势分析
(一)高职院校具备高等教育层面的知识传播能力
高职院校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职业技术教育经验,为研学基地的资源建设提供后备保障,高职院校可将这些优势条件进行研发、整合,开展独具特色的研学教育活动,在设定教育方案、教育形式方面更加专业,达到高等教育执行水平;另外高职院校具有良好的专业宣传口碑和社会影响力,可以组建高质量研学导师团队,强调研学项目中的专业素养培训,深化研学实践基地的教育功能,扩大实践活动的社会号召力。
(二)高职院校具备培养专业化、职业化人才的实践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致力于输出高质量职业人才,将研学的体验式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可以在研学项目中开创培养人才的新模式。高职院校课程全面,体现了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在参与研学实践基地建设中,可以运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制定课程标准和实践内容,形成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进而提高研学实践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推动研学项目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
三、吉林省“乡村振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吉林省共有10个单位入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同时也在大力筹措和推动更多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这些基地与“乡村振兴”“三农”主题直接相关的有“慢山里农业休闲度假有限公司”“智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图们市石砚镇水南村村民委员会”,前两个企业分别借助“新立城”和“莲花山”区域独有的自然资源建立研学旅游项目,后者则是借助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少数民族风貌塑造了新农村致富的典范。在吉林省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重形不重意,“乡村振兴”主题不鲜明
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立的初衷是通过参观、体验、实践对参与者进行身心兼顾的教育与培训,目前吉林省与农业相关的实践基地仍以旅游资源为主要基础,“游玩”形式偏重,研学过程有走马观花之感。基地经营者多为企业,其核心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核心业务往往会向餐饮、贸易、旅游倾斜,很难聚焦于教育和培训。受商业思维影响,“乡村振兴”主题也很难在研学实践过程中科学、系统地展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省、市、县相继出台了地区性的“乡村振兴”规划,形成了明确的理论结构和发展思路,吉林省在制定乡村振兴规划中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方面内容设定了22项量化指标,并提出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这些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吉林省全面推进“三农”工作的有效抓手,是吉林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质量评价标准。因此,在建立乡村振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设计理念上,也要遵循吉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思路,紧紧围绕五方面内容和相应指标体系来展现“乡村振兴”主题,但目前吉林省的研学实践项目都偏重于农业生产和田园风光体验,缺乏农业理论层面的系统性阐述,很难将研学实践的内容提升到乡村振兴大视角的战略高度,项目的参与者往往接触的是三农问题的“冰山一角”,学习上难有“纵观全局”的收获。
(二)教育资源整合不佳,缺乏品牌化农业研学项目
吉林省农业资源丰富,农村风貌特征鲜明,在研学实践教育领域大有利用价值和挖掘潜力,但目前的研学实践项目缺乏对农业资源的有效整合,经营单位多采取“单打独斗”的形式,设计的研学内容单一,要么是侧重理论方面的“教学讲解”,要么是侧重实践方面的“体验游玩”,导致理论与实践内容难以平衡,影响研学活动质量。“全面发展”的指导精神要求培养出新时期的农业人才,而农业人才的有效培养需要在建设研学项目、教育基地上走出精品化、高质量的品牌化路线。吉林省建设品牌化研学项目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好优质的农业资源,在体验层面、价值层面和精神层面打造出因材施教、与时俱进的研学内容,让参与者深入理解吉林省“乡村振兴”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在体验层面上要注重对农业生产实践、农村面貌、农民群体的感知;在价值层面上要注重对农业基础特性、三产融合路线、城乡协调发展的认知;在精神层面上要注重对“农耕文明”的文化传承和“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政策精神的领会。只有兼顾这三个层面的内容,“乡村振兴”研学项目才能发挥出完整的教育功能,才能走出品牌化的建设路线。
(三)教育主体参与不深入,研学实践效果打折扣
经营主体的自身能力直接决定研学项目的质量水平,从管理学角度分析,规划能力影响项目的发展方向,执行能力影响项目的运行秩序,协调能力影响项目的团队建设,研发能力则影响项目的内容创新,因此要想把研学项目办出水平,就要提高经营主体的各方面能力。目前吉林省研学项目多是政企合作模式,而高职院校、研究院所等教育机构的参与程度十分有限,这种情况虽然突显了执行能力和协调能力的优势,但造成了规划能力和研发能力的不足。校企之间在研学项目上很少能够建立起全面、深入的合作关系,导致研学内容缺乏科学的教育体系支撑,培养方案缺失合理设计,研学效果不高。“产学研”合作模式虽已推广,但研学项目应该突出的育人育才功能往往被忽视,政府的政策支持能力和企业的运行管理能力在项目中体现较为明显,而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上的优势却没有体现。在“政、企、校”模式下,高职院校应担当更重要的运营角色,為不同参与者设计差异化培养方案,引入先进的教育方法,将农业资源、自然资源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资源,提升研学项目的教育效果。
四、高职院校参与“乡村振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三农教育”宗旨,突出“乡村振兴”主题
项目规划者要坚持教育为本、育德为先的理念,要深刻理解三农教育活动对吉林省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乡村振兴”研学项目的教育目标,并将这些实施目标落实到实践活动中,避免“只游不学”或“重游轻学”现象,要围绕吉林省乡村振兴22项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研学执行计划。
研学项目的教育内容要尽量覆盖吉林省乡村振兴设定的22项指标,如表1所示,在常见的教学方法中,讲解员表述、图文展现是最易实施的,当事人交流的难易程度取决于相关指标能否找到具体的代表性人物,优秀的企业家和职业农民可以作为代表阐述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的内容,而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则很难找到代表人物。因此,教学方案的设计要综合考虑不同方法的实施难度,产业、生态方面的认知可增加现场体验的比重,其他方面则可选择课堂学习或展览馆参观的形式。
高职院校与企业要摆正教育工作和商业运营的主次地位,坚持商业活动为教育活动让步的原则,夯实研学课程内容,定准“研学教育为主、旅行体验为辅”的基调,深度挖掘吉林省地方乡土资源,发挥区域产业和地域文化优势,构架主题鲜明、特色凸显的“乡村振兴”研学基地。针对不同层次的参与者采取差异性的教育实践方案,中小学实践内容偏重于激发农业的关注热情和灌输城乡平等、城乡平衡的理念,而大专院校的实践内容要偏重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宣传。同时,项目执行人员要积极参与农业文化的系统性学习,提高自身的农业知识储备,在教学、解说环节上发挥更好的导向作用,对乡村振兴战略等三农政策开展集中研讨学习,厘清吉林省全面发展、全面振兴的关键抓手,赋予项目“农业教育”灵魂,将吉林省在新时期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真切展示给研学参与者,让参与者在思想层面形成吉林省城乡协同进步、共同富裕的统一认知。
(二)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品牌化研学项目
坚持宁缺毋滥的项目建设原则,保障研学实践的项目质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吉林省农业产业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相结合,杜绝实践内容出现短板。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对吉林省的教育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和建设,要充分调用懂农业、知农村的教育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研学项目,提高项目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引导先进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應用于项目实施,坚持高水平教育标准,建立研学人才管理机制,以规范化的制度提升研学导师的专业素养,提高项目的社会影响力。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的农业产业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较丰富,项目要融合多种地方民俗、乡情乡貌等资源打造研学精品路线,路线应以城市为中心,并延伸到乡村区域,加大对社会风俗、文化等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参与者在研学实践过程中感受多元文化,了解吉林省“三产融合”进度,增强对乡村建设问题的关注,在真实的场景体验中获得相关知识技能。
研学项目的品牌化建设就是要依托吉林省现有的特色农业资源,在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创新作用下,突破其原有的农业功能,激发出研学实践的教育功能。如表2所示,在特色产业方面,2018年吉林省共有42家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20年吉林省又新添7家,以龙头企业带动的优势农业产业集中分布在粮食产业、畜牧业、乳业、药业、酒业等方面;在民俗方面,吉林省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既有朝鲜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独特资源,又有长白山地区和查干湖地区的习俗活动;在生态环境方面,吉林省东、中、西地区的地貌特征包含着从山地到平原再到湿地、沙地的地貌变化,特色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景观众多。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农业资源都应该在研学线路上进行合理地整合,以教育创新动能打造品牌化研学实践项目。
(三)突出高职院校参与主体地位,改革研学项目运营机制
在“政、企、校”三方合作的模式下要突出高职院校的主体地位。图2表示信息流和资金流在项目运营主体中的流向,其中红色代表信息流,绿色代表资金流,高职院校向企业的信息流主要包括项目的整体规划信息、专业人才供给、政策解读信息等,高职院校、企业向政府的信息流主要包括项目设计建议、项目执行效果、参与者实践效果等,政府要承担政策制定和项目监管的职责,对高职院校的软件建设和企业的硬件建设提供项目支持和资金支持。
高职院校要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学专业、经贸专业、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骨干教师、科研人员作为带头人组建研学项目人才智库,开展实践考察,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三农教育的实习实践,保障人才培养与项目执行需求匹配,打造吉林省“乡村振兴”研学实践基地的高水平运营团队,联合政府政策扶持和企业资源保障,实现项目共建共享、合作共赢。
参 考 文 献
[1]张务锋.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J].中国粮食经济,2019(9):12-17.
[2]文红,孙玉琴.对开发修学旅游市场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5(1):50-54.
[3]赵锐,关小凤,贾秋容.青少年研学旅游发展初探[J].旅游纵览,2015(10):29.
[4]陈非.修学旅游初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8):88-91.
[5]唐顺英.曲阜:孔子家乡文化修学旅游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5):95-98.
[6]汪季清,李庆庆.黄山市修学旅游开发的原则和策略[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0):60-63.
[7]胡晚.重庆留学生修学旅游市场开拓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8]陶友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地域文化修学旅游[J].科教文汇,2014(12):166-167.
[9]林杜鹃.合肥市中小学修学旅行市场特征及开发策略[D].合肥:安徽大学,2014.
[10]许丽丽.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研究综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0):219-220.
Analysis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Rural Revitalization”Research and Practic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of “All-round Revitalization and All-round Revitalization” in Jilin Province
Guo Xiuping, Wang Jingwen Liu Shuai
Abstract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Jilin province, Jilin province should build a good“rural revitalization”research and practice education base to promote the whole society to form a good atmosphere of caring about agriculture, caring for farmer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untrysid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the technical ability to train professional and specialized talents and the management ability to operate research projects. They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and learning practice bases. Building a research and practice education base with the theme of“rural revitalization”is an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the enthusiasm for agricultural learn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rural revitalization”research and practice education base in Jilin province,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found, combined with the 22 indicator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Jilin province, the particip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s proposed in the aspects of project planning and design, project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project operation management.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for bas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education base
Author Guo Xiuping, lecturer of th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 Wang Jingwen, postgraduate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Shua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