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松华
小学学生有一定信息积累基础,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需要有深度对接的意识,针对学生学力基础实际,整合教学内容和资源,优化学习程序和方法,给学生带来全新实践操作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思维的形成,自然建立学科学习认知。移动互联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呈现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借助这个平台推动教学进程,符合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教师要进行创新探索,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和资源做出整合处理,明确教学目标范畴,为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方向,确保学科教学的高效性。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固定的教材,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对教材展开深度解析,针对学生信息认知基础展开科学处理。应用移动互联信息技术,早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展开多种形式的学情调查,结合学生信息技术认知基础推出教学方案,其适合度会更高。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需要有调度意识,对教学内容做出及时的调整,凸显因材施教原则。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比较简单,学生平时生活中已经建立相关认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优化处理。如教学“认识画图”,教师在教学导人时,要求学生介绍平时利用电脑画图的操作经历。学生能够积极发言,详细讲解利用Windows系统软件画图经过,对一些窗口命令做重点讲解。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展开教学引导,让学生做示范操作,将学习互动推向深入。教师设计画图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系统软件展开自主操作,准备将画图作品提交到班级,让其他人展开赏析评价。教师现场做学情调查,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做出教学设计和调整,利用联机操作推出学习任务,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需要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在目标设置时.要观照学生信息认知基础,围绕知识、过程、方法、情感等关键词做文章,以提升教学适配性。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有不同维度,其覆盖面呈现差异性,教师借助移动互联手段优化目标设计,给不同群体带来不同学习任务,设定不同学习要求,都能够形成对应性教学,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认知的成长。
教学目标设计没有固定格式,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实际做出科学梳理,建立目标体系,为学生学习提供重要支持。如教学“画线”,教师设定的目标为:学习画线相关工具操作方法,能够画出简单的线型图案,学会选择及改变线宽。其学习重点是:学习画曲线的方法。教学目标设置后,教师要求学生对目标进行进一步确认,给学生做出具体解读:画线是比较简单的画图操作,先找到相关窗口,对一些命令进行梳理,确保画线顺利展开。鼠标控制画图工具时,需要及时对接命令。从这些教学目标设定情况能够看出,教师对学习内容比较熟悉,对学生学习基础也有一定了解,能够对目标内容做出详细介绍,给学生提供学习方向,确保学习互动顺利展开。
教师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兴趣取向,符合主体教育基本原则要求。学生学力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对此需要有更清晰的认识,推出学习任务和活动,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信息技术认知基础有个体差异,教师有针对性设计和组织,抓住学生兴趣点展开教学设计,无疑是可取的做法。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一些趣味性活动内容,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实践操作活动,都能够让学生快速形成应对。教师要对学习程序进行优化处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程設计一般有模式限制,常规环节比较固定,教师要有优化意识,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图形的修改”时,教师直接投放需要修改的图形,要求学生直接进入修改环节,利用“橡皮”展开操作,并总结出操作步骤。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了观察和讨论,学习气氛逐渐建立起来。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面对遇到的问题,给予学生更多技术支持。修改成果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交流互动,对修改情况做点评,课堂研究氛围逐渐建立起来。教师没有设计更多过渡环节,而是直接引导学生展开修改操作,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更为直接而高效。
“移动互联”平台为学生学习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给学生学科学习创造良机。信息技术学习方式多样,教师借助联机操作展示、介绍、布设、组织活动任务,学生接受更为顺利直观。教师利用网络互动平台推出学习讨论、信息共享、互动评价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契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查找文件”相关内容时,教师先与学生一起探究查找文件的途径和方法,然后要求学生将平时相关操作方法做典型介绍。学生大多有相关经历,自然积极响应。有学生说,打开“我的电脑”,确定文件所处的基本位置,在右上角“搜索本地磁盘”中输入文件名,便会自动找到相关文件,也能够确定其文件夹的位置。教师对学生操作经验进行总结并做出评价,要求学生尝试操作,对相关方法展开验证处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
设计信息技术训练时,教师要注意精选训练内容,创新训练形式,对接学生生活实践认知启动训练活动,给学生带来更多实际操作机会,进而提升其信息技术认知能力。
设计信息技术训练时,教师要注意筛选训练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教材中的训练资源信息、教辅参考中的相关内容、教师借助网络搜集的训练内容,都能够为学科训练提供训练契机。教师是教学设计者、组织者、服务者,为学生提供训练内容,需要考虑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需要,还要考虑训练内容的收集方法,以提升训练效度。
学生对上机操作有特殊参与兴趣,教师在设计训练时,不妨给学生设定一些操控任务,要求学生在互动合作之中展开相关训练。如“控制面板”,教师留给学生的训练任务是:利用控制面板展开实际操作,修改电脑年份、月份、日期,还要重新设置“屏幕保护程序”,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根据教师布设的任务进行对应操作,教师对学生操控情况进行观察,适时给予必要的干预性指导。学生对这些操作步骤都比较熟悉,大多能顺利完成训练任务,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展开个性设计和探索。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展开对应实践操作,课堂学习研究氛围逐渐建立。教学训练内容比较简单,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展开创新设计和探索,增加了训练难度,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启示,引导学生顺利进入训练环节。
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都很强,其应用能力也呈现差异性,教师在设计训练时,需要对训练形式做出创新处理,以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在广泛探索学习中建立学科能力。信息技术训练大多以上级操作为主,教师不妨借助移动互联网投放一些探索性、创编性的任务,无疑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心理触动,确保信息技术训练呈现高效性。
在教学“文件或文件夹的移动、复制”相关内容时,教师推出训练任务,要求学生对现有文件或者文件夹进行移动操作。学生平时大多有制作文档的经历,教师要求学生展开创新探索,归结文件或文件夹移动、复制的操作方法,交流相关学习体会,训练进入良性互动环节。教师没有给学生做规范化操作指导,而是要求学生尝试进行对应交流,相互传递操作经验,将训练变成经验交流会,这样的设计带有一定新意。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移动互联”对接,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针对学情实际做出理性选择,对教学程序进行对应调整,对学法传授作出创新研究,以提升教学适配性,促进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学生是学习主体,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直面学生信息技术认知积累情况,以便做jLIJ最为理性的设计和调动,让学生顺利进入学科学习环节,自然生成学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