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齐艳 万迎峰 王涵 鲍仁冬 吴雪莲
(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汉 430081)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许多传统农业型县域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逐步转变为“城市+农村”的混合特征区域,甚至变为城市部分占了很大比率的市区,出现了许多“城中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县域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垃圾产生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并逐年增长,成分更加复杂,处理成本不断攀升,生活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加与处理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成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1]。我国县域面积占比较大,实施县域生活垃圾分类,有助于转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模式,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提升居民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的意识,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目前,较为普遍的县域生活垃圾的收运与处理主要以“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传统全集中模式(CTP)为主,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后,县域生活垃圾收运将由传统全集中模式转变为分类减量资源化模式(SCTP)[2]。
根据城区和农村土地性质和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同,各区域生活垃圾收运方式有所差别:
(1)县域城区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相对较为完善,垃圾收集设施、保洁员和城管人员的配置数量相对较多,基本能保证垃圾日产日清和集中处理。
(2)县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于城区,管理和收运体系尚不健全,垃圾随意堆放、乱扔和简易填埋现象比比皆是,易造成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扩散,恶化农村环境。
(3)县域中存在一类特殊的城乡过渡区域,既未完全建设成为城区,又已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的“城中村”或“新区”,此类区域街道建制尚不健全,人口流动性大,生活垃圾数量和类型变化较大,既不同于单纯的城市区域,又区别于纯粹的农村区域,此类区域的生活垃圾管理和收运在初期与农村区域类似,完成“城中村”拆迁改造或“新区”建设后,生活垃圾管理和收运方式与城区一致。
(1)收集县域人口、生活垃圾年产量及主要成分、现有收运系统人员和设备等相关信息。
(2)结合省市相关要求,确定和分解年度生活垃圾分类实施目标指标。
(3)针对不同对象确定生活垃圾分类方式和投放收集要求,制定分类运输方案和物流,研究不同分类垃圾的处置方案。
(4)依据分类收运方案为不同对象科学配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中转运输设施、设备,易腐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分选设施。
(5)提供为推进分类收集而进行的相应宣传、培训、教育方法措施和配套设施,同时探索垃圾分类现金激励、考核办法等配套研究。
(6)对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涉及相关费用进行科学测算。
垃圾分类方案设计技术路线见图1。
图1 垃圾分类方案设计技术路线
主要覆盖城区社区、餐饮场所、公共机构、公共广场、农贸市场、街道和农村居民区等范围内的生活垃圾。
结合县域城区、城乡结合区和农村特点,生活垃圾分类方式主要为:城区社区、餐饮服务场所、公共机构、公共广场和农贸市场采用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四分类法。街道可根据本地垃圾产量和成分采用四分类法或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等二分类法。
农村地区采用易腐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四分类法。
鉴于目前县域内垃圾收集和清运已实现网格化统一管理,垃圾布点较为成熟和完善,可采用“往分类垃圾收集桶内分类投放,垃圾收集车从收集桶中驳运至垃圾中转站”的收集方式。保留现有垃圾桶作为其他垃圾桶,增设一定数量可回收垃圾、易腐垃圾桶和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垃圾桶或壁挂式收集袋)。
为保证垃圾充分收集,分类垃圾桶布设需达到一定的密度。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日常产量较少,若与其他类型垃圾桶同比例投放,可能将导致垃圾桶空置率高、清运成本高效率低等资源浪费的问题,因此,需结合城乡人口密度和分布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分类设施设备的配置方案,方案主要关注点如下:
城区社区垃圾桶布设的地点尽量在现有投放点或相近处,现有无破损非标垃圾桶可作为其他垃圾桶的备用桶。确保每幢楼的分类垃圾桶数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可适当采用小容量的有害垃圾桶或是降低有害垃圾桶的配置率以降低有害垃圾桶空置率。
城区公共机构的厨余垃圾配置专业垃圾分类桶,由厨余垃圾专用车单独收集后进入厨余垃圾收运和处理体系。
城区公共广场和城区农贸市场基于人流量和垃圾产生类型主要布设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可适当采用小容量垃圾桶或是降低垃圾桶的配置率以降低可回收垃圾桶和有害垃圾桶空置率。
农村和部分城乡结合处居民住所多为自建住宅,人均用地高,居住密度较低,中心镇人口相对集中,路网较为发达,交通便利,实施垃圾分类的基础条件较好;村庄面积一般较大,人口较为分散,部分村庄道路较窄,会车困难,垃圾分类的实施和宣传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施农村地区垃圾分类时,垃圾分类方式、垃圾桶布设点位和数量均需因地制宜同时满足居民日常所需。农村地区废弃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较少且地点分散,多由居民或拾荒者自发收集出售给废品收购站点,有害垃圾通常混合在其他垃圾中丢弃。综合考虑垃圾桶空置率、清运成本和效率等因素,农村区域可于镇委会、村委会、学校等示范作用较好的地点设置可回收垃圾桶和有害垃圾桶,居民日常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由第三方资源回收公司人员上门收取。
综合考虑垃圾类型、区域地貌特征、收运车辆价格、实际荷载量的波动性等多因素,选用不同规格的压缩式垃圾收集车,条件允许的区域可优先选择新能源车辆,物流组织设计关注要点如下:
餐饮企业的餐厨垃圾的类型、分布、产生时间和清运要求与居民生活垃圾存在较大的差异,需基于区域餐饮企业分布和餐厨垃圾产生量确定清运车辆选型和路线规划,选用餐厨垃圾专用清运车。
居民生活厨余垃圾和易腐垃圾产生范围、垃圾桶布点、清运路线和频率与现有生活垃圾清运基本一致,清运车在收集厨余垃圾或易腐垃圾后,不需运送至中转站,而是直接送至各区域定点厨余垃圾或易腐垃圾处理站进行资源化处理和利用。厨余垃圾和易腐垃圾具有含水率高(一般高达85%~90%)、有机质比率高(占干物质的95 %以上)、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丰富和易腐烂的特点,农村地区可采用地埋式有机垃圾厌氧处理方式将易腐垃圾制成有机肥料,城区通常建设集中处理设施将易腐垃圾制成有机肥料或通过深加工转化为有效资源(如动物饲料)加以利用。城区和农村可按处置方式对物流运输路线进行调整。
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产生量相对较少,且具有一定的可存储性,收运频率和车辆配置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有害垃圾需配置专业收运车辆,防止产生环境污染。
(1)合理规划,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城乡发展目标,编制城市环卫设施专项规划,科学指导城市环卫管理工作。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备的前端收运设施设备及现代化、多样化的后端垃圾处理设施。鼓励和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垃圾分类各环节,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为垃圾分类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2)完善机制,建立专业科学运营团队。部分县域在立法层面上既没有约束机制,又没有激励机制,难以从根本上推动和持续垃圾分类工作,亟需形成长效的工作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依托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建立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网络,创新环卫工作管理机制。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全社会参与、科学高效的综合管理运转体系,建立资源利用的长效机制。
(3)政府补贴,制定垃圾分类激励措施。单一宣传的手段对于垃圾分类工作的刺激性较弱,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前期,制定和出台适宜的鼓励性政策,利用增加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激发垃圾分类企业活力,提升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和相关督导工作的积极性,有助于构建多方联动、环环相扣的垃圾分类全过程处理机制。
(4)能力建设,提升全民科学分类意识。建立垃圾分类指导员制度,按照县、镇、村三个层级,采用分批定期系统培训形式,对县、镇、村、居民代表、物业公司相关负责人与环卫工作管理人员、小区保洁员、清运处置单位作业人员等进行培训,保障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效推进。建设垃圾分类宣传亭,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等活动,提高在校中小学生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意识,规范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贮存工作,以学校带动家庭和社会,全方位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生活垃圾分类关乎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形象,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可以实现环境保护和垃圾资源化利用双重目标。通过垃圾分类,城区和农村进入焚烧处理或填埋的生活垃圾大幅减少,环境效应明显;废金属、废纸、废玻璃等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和易腐垃圾分流率大幅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应明显。
垃圾分类可有效解决县域农村垃圾治理难等问题,实现由原来自然降解,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转变。在此基础上,通过培育农村文明新风,引导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城乡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同时,生活垃圾分类也是一个逐步提高,历时漫长的过程,只有扎实推进,持续保持和改进,居民环保意识会逐渐提高,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才会真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