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铄橼/ 文
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我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成为新时代各类高校的广泛共识。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颁布以来,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各高校纷纷建立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并进一步完善了办校条件以及制度规范。然而,教育评估的实践表明,单凭技术、制度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辅之以“看不见的手”——质量文化。质量文化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瓶颈。正如学者王建华所说:“伴随着相关质量监控与评估技术的逐渐细化、精确化以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化,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的建设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否则技术这把‘双刃剑’将不可避免地伤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1]。
那么,什么是“高校质量文化”?
众多学者对“高校质量文化”提出了界定:如孔凡莉将其定义为“全体师生员工涉及质量空间的一切精神活动及精神物化产品的总称”[2];傅根生、唐娥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的质量价值观念和质量行为规范的集合”[3];罗儒国、王姗姗将其定义为“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质量理念、质量价值观、质量形象、质量制度与规范、质量行为方式及其物化形态的总和”[4];英国学者拜瑞(Berry,G.)认为“高校质量文化是一种全面和整体的观念,它吸纳现有人们的共同认识、态度、行为、价值观和信仰,并将之转变为另外一种崇尚质量的模式”[5];美国学者萨拉夫(Saraph,J.V.)和塞巴思庭(Sebastian,R.J.)则认为“高校质量文化是一个机构在发展自己、适应外部环境及处理内部事务的能力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质量价值的集体观念和认识”[6]。本文采用的定义是“高校质量文化是高等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价值观念、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环境意识及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7],这也是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同的定义。
高校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有关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8]。根据实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不同,高等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通常分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指由高校自行建立的对自身教育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体系[9];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指由高校外部的相关组织,如政府、专业质量评价机构对高校进行质量检查或评估的体系。本文探讨的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问题,只涉及“高校”这一个主体。
钟秉林教授、魏红教授曾发表对96所本科普通高等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调查结果。其调查数据主要参照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五个要素(战略保障、条件保障、过程保障、结果保障、机制保障)及其相应的环节,调查结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情况,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学术价值。本文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现状分析也是基于此数据,并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从96所高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样本来看,我国高校普遍意识到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相应的质量保障措施,如教学质量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等,基本上完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10]。但不可否认,即使构建出具有五大要素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意识不强,也无深刻认识,保障内容大多围绕政府组织的评估事项进行建设;对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整体功能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人才培养过程和监控的内涵和功能把握不够准确和全面;缺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关注,忽视了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核心教学理念;以行政命令为“指挥棒”,将高校本身的教育内涵、教育价值淡化;等等。而透过样本分析不难发现,单凭技术、制度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辅之以“看不见的手”——质量文化,而这,正是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长期忽视的一点。
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高校内部的质量意识还比较淡薄,以质量文化为核心的高校发展理念还没有充分确立。比如,在以政府为主导的质量保障活动中,很多高校存在“仿造”行为,“造规定”、“造文件”、“造体制”等,以便符合政府提出的质量保障的指标及要求,不希望在大规模质保活动中“失颜面”。而这种现象,恰恰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念扭曲的表现,也是高校内部质量文化缺失的表现。类似的表现还有:师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对质量保障的认识不足,认为质量保障工作是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的事,导致质量保障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评估过程中人为因素较多,“要面子”地打分、“攀关系”地评比等严重影响评估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现代高校的发展理念应该是“竭力使自己从纯粹的手段上升为自在的目的”[11]。毋庸置疑,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制度的完善和加强,而在大数据时代更需要现代技术的加持,如此才能做到精准化、精确化,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制度、技术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形成以质量文化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如果说只有通过先进的质量文化,企业才有可能生产出优秀的产品,那么只有通过先进的质量文化,学校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12]。让质量文化的观念深入每个高校人的内心,让高质量的管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才能真正地发挥功效,更好地达成对卓越的追求。
从质量文化的角度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至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尝试、探索。
规定、规范决定了质量文化的方向,是质量管理的推动力[13]。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需要制定更为精细化、标准化的规定与规范,强化制度文化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约束。要改变笼统的、模糊的质量管理规定、规范,向精细化、标准化的质量规定、规范转变。将原有的规定、规范进行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国外质量管理制度的优秀经验,以便建立更为完善、更高标准的规章制度,争取“责任到部、责任到人”。若有失误,则给予相应惩罚,用制度的外力形成追求卓越质量的工作习惯、工作态度,让人人脑中都有一条“质量红线”。
改变内部质量管理“仅仅依靠管理层”的现状,秉持“开放”、“民主”的态度,促进多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质量管理,使其充分享有话语权,充分体现质量管理理念,形成“全员参与、民主和谐”的质量管理运行机制,有利于高校质量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质量保障工作效能的提升,继而形成统一的质量观念、质量道德、质量理念,形成高校成员追求卓越质量的共同愿景。
一是开展质量培训,让全体高校成员知晓高校质量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了解质量评价的指标与全过程,传达高校追求卓越质量的愿景、秉持的质量理念、规定的行为准则以及培育的质量道德观念。更重要的是对内部质量的直接相关者,即质量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切实提高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效能。
二是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印发宣传手册、张贴字报、悬挂条幅、定期召开宣讲会、制定“质量宣传月”以及举办相应质量评价活动等多种形式,在校园中营造“追求卓越质量”的良好氛围。通过教育环境的隐形作用,潜移默化地将质量文化由内至外,从理论描述到行动实践,从口头谈论到书面文字,在工作实践中加以固化,继而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人人追求质量”的良好氛围。
通过教育与宣传,使高校成员不断理解、认同质量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逐渐将其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使质量意识、质量观念深入人心,成为自觉的行为,形成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强大精神内驱力。
精神层面的质量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进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关于质量行为的价值取向,涵括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校风、教风、学风等,并且这种质量价值被学校的成员所认同和信守,是高校质量保障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14];是高校全体人员努力提高本职工作的质量、主动搞好教育质量管理、增强高质量人才培养自觉性的综合反映[15]。以精神层面的质量文化来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有利于学生群体转变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增强学习主动性,不断激励学生群体追求更高目标,促进学生群体主动参与到质保活动之中,成为整个质保活动中的关键一环,促进学校质量保障工作效能的提升;有利于教师群体共筑专业精神和敬业态度,提升对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视程度,不断完善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有利于行政管理人员改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增强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切实重视质量保障工作。在“质量至上”的精神文化的指引下,每个人心中形成一把“质量尺”,去丈量、改进质保工作,形成质量行为准则,培育质量道德意识,继而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人人重视质量”的大环境。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从根本上来讲,其核心在人。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聚焦的往往是工具、技术等,看重数据的分析、监控模式的改进等。高等教育的管理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表征、体现和实践[16]。因此,文化视角下的质量管理,应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高校全体成员的主人翁地位,引导参与学校质保活动、管理决策。例如,可以改变单纯由学生评测的教师评价模式,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多元化,通过教师本人访谈、同事约谈、教研室测评等方式,使评价结果不再单纯来源于测评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而是增加“人”的软性管理,促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