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达
曹立明有个听起来挺“显赫”的头衔——绥芬河和平纪念馆馆长,但纪念馆并非官方机构,而是他个人张罗起来并苦心操持至今的一个民间展馆,所以我们这帮人很少叫他“曹馆长”,更爱喊他“老曹”。
“我们这帮人”,指的是和平纪念馆志愿者服务队,老曹是队长。2017年,我在参加和平纪念馆举办九一八事变纪念活动时结识了老曹,并加入了志愿者服务队,一路跟他走到今天。
说起老曹,我觉得他一个人同时拥有的好几个“身份”,都很值得跟大家说说。
纪念馆馆长
三间简陋的平房,再加上一个小广场,这就是老曹自费修建的绥芬河和平纪念馆。
纪念馆是2001年建起来的。20年间,老曹就像个老家雀一样,一草一泥地把馆“衔”得越来越像样——在不到200平方米的展厅里,摆满了东北抗联战士用过的大刀、土枪,抗日将领的图像及事迹展板,侵华日军的三八大盖、军刀、钢盔、望远镜……纪念馆主题就叫“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战精神”。
2020年六一儿童节,绥芬河市第二小学师生来馆参观。平时身体不大好的老曹,此刻却精神抖擞,向师生们讲述抗日先烈们的感人故事:“身负重伤的赵尚志面对日寇,毅然怒斥……”爱国主义思想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
别看纪念馆“庙小”,来的人可不少。老曹对我说:“最多时一天来了2000多人。”——有机关干部,有教师学生,有武警战士,有媒体记者,当然最多的还是普通市民,连一些港澳台同胞都来过,还有外国友人——苏联红军战士的后代曾到馆参观,对老曹能够铭记他们前辈对日作战的事迹感动不已;日本历史专家冈崎久弥到馆参观后,执笔寄语:“世界人民和平长存。”
最被老曹视为珍宝的是抗联老战士李敏到馆参观后的手书:“抗联精神,世代传承。”李老对老曹弘扬红色精神的努力给予了肯定。
纪念馆还先后被哈尔滨师范大学、辽宁科技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绥芬河边防旅等40多家单位定为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
老曹这个馆长,平时就是农民——他得下地干农活,还得去打零工,这样才能把纪念馆维持下来。自费修建、自力维持,20年光阴逝去,他的头发越来越白,纪念馆却越来越有人气了。
老物件“买家”
除了操持纪念馆外,老曹还经常出去搜集抗战历史物件。为此,他不仅拖着病躯可哪儿跑,还搭上不少钱,让本来就贫穷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我和老曹聊天后才知道,在办馆之前,他就是个农民。为啥要建纪念馆呢?老曹给我讲起了国恨家仇——当年,他的舅爷被日寇抓到东宁要塞当劳工,一去不归。改革开放后,老曹靠种菜成了万元户。正当他憧憬未来时,他妻子的哥哥竟被当年日寇遗留下的炮弹意外炸死。这件事让他忽然意识到,原来日军侵华历史一直与他息息相关,自己应该做点儿什么。
1986年的一天,老曹看见村里的韩大爷从山上捡回来一个锈迹斑斑的钢盔,一打量,发现这是当年日寇留下的,于是要了过来,成了他的第一件藏品。
回家后,老曹就想:能不能把散落民间的侵华日军罪证收集起来,建个馆,让人们都来参观,以铭记历史、弘扬先烈呢?于是,他就开始到处搜集。
藏品可不好淘弄,有人张口要价就是几百元甚至几千元。他就軟磨硬泡,即使被人赶出门,仍厚着脸皮再去央求。
1999年,老曹听说福建有人保留了一些日寇侵华罪证,他就带着钱去了,买完侵华日军的防毒面具、军装等物件,钱全花没了,连回来的路费都没有,只得在一家小饭馆打工。这期间他又忍不住买藏品,就这样打了四个多月的工,才算攒够了路费。
2003年,他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没用多久就变卖了,换回来的是一本当年日本人写的《微毒血清诊断学》及日军第731部队的一些资料……类似的“傻”事,他不知干了多少。
就这样,老曹辛苦挣的钱一点点不见了,各类藏品却一点点多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的代价——1995年冬,他出去搜集侵华日军罪证,妻子下地干活,女儿独自在家玩耍时引起火灾,脸被烧伤并留下疤痕。这成了他心里永远的痛。
现在老曹还总出去淘弄藏品,所以腰包总是瘪瘪的,但他不在乎:“我不是为了钱,是为了还原历史。”
志愿者服务队队长
在和平纪念馆的墙上,悬挂着一面鲜红的党旗。老曹每天都要把展馆打扫一番,每次看到这面党旗,都感觉浑身的病似乎轻了不少。
从建馆开始,老曹就决定免费对公众开放,不设捐款箱。纪念馆定期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同时对外开展文化交流,连续三年组织志愿者应邀赴俄罗斯参加二战胜利日阅兵活动,还陆续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东北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等专业展馆无偿捐赠文物300多件。
老曹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党员身份。他张罗组建了和平纪念馆志愿者服务队,以党员为主,当之无愧地被选为队长。志愿者除了平时帮他忙活纪念馆,其他时候就是听从号召,哪里需要就冲向哪里。志愿者服务队的红旗总是飘扬在绥芬河大街小巷。
别看老曹一身病,但每次都冲在最前头,这不是夸张。他总说:“党员就要有个党员样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老曹在第一时间从志愿者服务队里抽调人员,成立了以党员、退伍军人为骨干的消毒突击队,自发筹集汽车、消毒设备、专用消毒液,对指定的社区、体育馆、卡口、夜市定期定时进行消毒作业。
2021年疫情防控期间,老曹带着队员再次上阵,参加消毒作业以及卡口值守。老曹照例站在最前头,在寒风里尽量把腰挺直。
如今的老曹已经快70岁了,他和老伴儿都没有社保,只能在靠种菜、打工维持生计的同时,坚守在纪念馆。
我曾问他后悔不,他平静地说:“有些事儿,总得有人去干,何况我是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