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辉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改善了教学形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信息技术已在教育教学领域广泛应用,但应用信息技术并非简单地将板书由黑板转移至“白板”,也不单单是将教学内容通过PPT展示出来。要实现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兴趣等多方面考虑,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其教学优势。如此,才能实现其辅助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
一、以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这一学科的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只有兴趣所形成的驱动力,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主动思考。在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是有效的方式,其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知”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个动画视频:大头儿子和棉花糖两家去郊游,路上大家又渴又饿但只有两个苹果了,如果两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可得到多少呢?(1个);大头儿子看到爸爸妈妈也想吃苹果,如果可以将这一个苹果平均分,则每人可以得到多少呢?你会用数字来表示吗?动画视频是小学生所喜爱的,其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促使学生就分数这一问题展开学习与探究,发挥了良好的导入作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抽象性强、对逻辑思维要求高,是数学的学科特点;在学习几何内容时还需要学生具备空间想象力。但是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着一些难点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有助于难点的突破。
例如,按照规律堆放在一起的立体个数,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很多小学生没有办法数出隐藏图形的个数。针对这一难点问题,教师就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模拟出题目中的图形,然后将图形上的立方体一个个取走,展示摆放在下层的立方体。这样,一个难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的空间立体思维被打开,教师也无须用过多的语言来讲解与分析。
三、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在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应用到公式、定理,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这一过程也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的特点,进行过程演示,促使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形成具体化、形象化的认知。
以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为例。A和B两人相对而行,然后在4分钟之后相遇,已知A的速度为60米/分,B的速度为80米/分,求AB两人之间的距离。对这一题目进行分析,所求为路程,在公式“路程=时间×速度”中,时间是確定的,为4分钟,因此仅需要确定速度即可。实际上在相遇问题的解决中还涉及一个具体公式即路程=速度和×时间,教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展示何为“速度和”。利用线段来表示两人行走的路程,在同一条线段上甲走过的路程颜色为红色,乙为蓝色。红色部分分成了4段,每段表示甲的速度,蓝色部分分为4段,每段代表乙的速度,将一段红色和一段蓝色线段合并在一起,然后发现总共有四个这样的线段,它们的总和即为总路程。这样教师仅仅通过计算机图像展示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快速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提升了教学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改变练习模式,提升学习效果
练习是夯实基础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题海战术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练习模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编写一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可以用一些游戏的色彩,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以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为例。教师可以设置“趣味扑克”的游戏,在游戏中每一张扑克都呈现出反面,学生可以任意点击其中的两张,然后进行减法计算,学生要快速地说出问题的答案。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则要接受惩罚,多做两道练习题;回答正确则轮到下一位同学回答。这样的练习具有趣味性,学生的参与度高,也增强了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为各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更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具体而言,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进而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来深入分析知识点,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依靠信息技术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变化练习模式,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