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星 孙雅利 赵苗苗
摘 要:中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阶段,在该阶段实施数据伦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中小学数据伦理教育是大数据时代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发展问题的教育思考,旨在通过指导学生对数据的约束与规制来理解人类行为的自我约束与规制。文章基于内容分析和调查研究法,归纳得出当前中小学数据伦理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有:数据隐私教育、信息安全教育、社交媒体教育、网络交往教育和数据规范教育等五个方面,其常见形式主要有:基于案例分析的实践模式、融入数据实践的实施模式、混合式教育實践模式和网络视频直播四种模式,认为中小学数据伦理教育需要根据内容和中小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模式。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伦理;教育场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14-0013-05
一、引言
信息化时代各种智能技术正逐步融入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对技术和数据产生或多或少的“依赖”。事实上,很多行业都从技术进步中受益,这些技术进步一方面推动着社会获得巨大利益,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伦理问题。伴随着对技术依赖程度的加深和技术应用深度的提高,由信息安全和数据泄露等问题引起的数据伦理教育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2017年,美国CDN加速服务商Cloudflare的漏洞导致百万客户数据泄露,任何使用Cloudflare托管网站的用户都可能受影响,包括打车应用软件优步(Uber)、密码管理软件1Password以及在线约会网站OkCupid等,其中OkCupid网站导致近7万名用户个人信息数据泄露,引发了一场关于个人隐私泄露的讨论风暴[1];同年,因为美国国防部的疏忽,导致服务器配置发生错误,进而使18亿条用户的信息被泄露等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重视数据伦理问题,并为之展开了相对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我国近些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产生了众多成果,对处于大数据时代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引发的各种数据伦理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2]。其中就有在中小学中开展相应的专题教育或校本教育的方案。在大数据背景下,学生也面临着诸多隐私泄露和信息安全问题。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相应的数据安全与伦理道德教育至关重要,也是落实当前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和健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中开展相应的数据伦理教育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条件:一方面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校园范围内的普遍应用,智慧学校的构建为数据伦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条件和教育环境;二是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敢于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各种数字化和个性化的教与学方式得以实践和实现,为中小学数据伦理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和教学保障。
二、中小学数据伦理教育的内涵分析
1.定义
“数据伦理”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定义,这些领域主要是指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伦理,比如哲学角度、心理学的角度和伦理教育的角度来认识数据伦理[3]。与之相关的概念有计算机伦理、网络伦理和信息伦理等。伦理是指在具体的情境中形成的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准则。因此,计算机伦理就是指调整与计算机活动相关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准则;网络伦理则是指互联网时代中调整与互联网网络相关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信息伦理是信息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准则[4];数据伦理主要是指在应用数据的过程中涉及的人与人之间的规范与自律行为,偏重于数据处理过程的道德规范和自律要求,强调的是在使用数据期间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这四个定义相对来说,都体现出在新技术环境下对人的素养的更高要求。而在新技术环境下,技术的快速发展会促进数据伦理教育的变革,使其成为伦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伦理教育是对人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支撑人类对数据采集和规范使用以及道德信念的审视。
目前,“人—技”协同进化的教育发展态度日趋明显,人类的数据或者网络行为需要通过数据伦理教育来进行评价,逐步引导教育与技术和谐发展与共进,拒绝因数据异化而导致一线教师和学生发展受阻,大力加强教育发展本质要求——全面发展[5]。因此,从中小学开始开展有序的数据伦理教育,让未来信息社会的成员从小就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和伦理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特征
传统网络伦理和信息伦理具有显著的三大特征:一是自主性,虚拟化的网络或信息环境中,人们既可以是参与者,也可以是组织者,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参与其中;二是开放性,互联网使得全球变成一个“地球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已经可以突破有效的物理时空,走向更加开放共享的新时空;三是多元性,互联网时代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又是各具特色的。
受益于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数据伦理是在网络伦理和信息伦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了具备它们的三大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一是主体性,数据伦理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数据服务于人,致力于促进人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升;二是个性化,数据分析会使每个人的个性更加鲜明,发展途径更加多样化,活动实施高度精准化;三是思维性,数据技术使人们更加重视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发展,从环境构建到资源建设再到素养提升,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才最有可能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6];四是数据化,量化一切成为当今时代的鲜明特征,所有的过程和方面均转化成可分析的数据加以量化成为主题。
总之,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教育场景的演变与量化也越来越彻底,对于教师和学习者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的观察也会变得全方位,随着学习者进行个性化和数据化构建成为可能,个人的信息也愈发透明,包括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也愈发公开化,教育数据收集越密集和频繁的地方,其数据泄露的危害也就越大。
3.内涵
作为从物理向网络乃至数据世界拓展延伸时所遇到的伦理新课题,其体系的搭建注定要基于现存伦理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脉络。对于教育来说,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挥的最大价值不仅仅只是预测,更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洞察”:给教师提供教与学的过程结果反馈,便于及时调整科学施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针对学习过程自我审视的评价依据,便于精准定位,高效学习;能根据对教育系统要素的把握,为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合理依据。
由此可见,所谓数据对教育的“洞察”实质可看作是数据服務论,即让数据服务于教育,使教育通过数据的反馈机制更高效。因此,应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深入,突出在已有“信息技术”类型素养理念的根本上,再提出“数据素养”的概念,这就要求教育者能够深入一线,不仅要有数据意识和数据分析的科学方法,还要有因材施教的把控能力。同时,更要面向学生教授他们数据加工处理的基本方法和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使广大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据管理和应用方法,对数据进行选择的同时也可以对其价值作出精准判断,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看待数据隐私、数据安全、社交媒体、网络交往伦理和数据规范等的科学素养。
三、中小学数据伦理教育的内容
1.隐私保护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迭代发展到数据时代,科技发展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冲击和挑战。目前,突出的问题就是移动网络和大数据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的隐私随时处于泄露的边缘[7]。在中小学阶段,需要让学生知道数据隐私的重要性,习得各种保障自身数据隐私的方法,具有合理的防范意识和技能。具体是让学生习得保护自己的行为数据、内容数据和网络虚拟社交网络数据安全的能力与方法;从更深的角度看,其核心是教会中小学生对于数据采集知情权、选择权和信息所有权以及控制权的理解与掌握。其中,信息采集知情权是指学生有权知道对于自己的信息被谁使用以及通过何种途径被使用;信息所有权是指学生不仅拥有数据本身,而且也拥有数据里面所包含的信息;信息控制权是指学生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拥有对自己的信息进行修改的一系列权利。
为此,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数据伦理教育,首先需要提高教师的数据隐私教育意识,明确自己目前掌握的学生数据也是他们的个人隐私,必须要进行科学保护,不能随意滥用和泄露学生个人隐私数据。其次要加强学生的隐私防范意识,中小学生的隐私防范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主要体现为:在没有任何防范的情况下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尤其是当下各种App程序的使用。最后需要进行家校合作,由家长和教师协作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隐私保护教育。家长要对年龄较小的孩子进行隐私保护教育,从小灌输不向陌生人泄露任何信息的思想,时刻提醒孩子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
2.信息安全教育
中小学信息安全教育是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网络和信息安全教育的定义与内涵,教会学生结合地域观察生活中所存在的网络和信息的安全隐患,并掌握正确应对网络和安全隐患的方法,旨在学会理性对待各种网络和信息活动,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培养自身构建和谐安全网络和信息应用的情操。
(1)人身安全与环境控制教育
安全意识不仅涉及计算机或移动网络设备中的内容,也源于工作场所物理方面的潜在安全问题,要有学习空间以及物理场所安全意识。
(2)可移动媒体介质安全教育
可移动的U盘驱动器或外置硬盘驱动器应用日趋广泛,如果这些设备中已被植入了恶意软件或其他非法程序,或未经授权就加以应用,极有可能会引起数据安全问题、恶意软件感染、硬件故障和版权侵害。
(3)自带计算设备应用安全教育
自带计算设备应用策略应包括密码保护,以在盗窃或损坏时保护关键数据。当然,也应使用最新的防病毒程序保护每台自带计算设备,并且保护这些设备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更新。
(4)电子邮件和即时消息诈骗防范教育
学生不应轻易信任骗局,而应学习如何应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仅应信任经过安全部门验证并与自身学习生活相关的电子邮件、电话及消息。如果有任何可疑的电子邮件、电话或消息,请立即通知IT安全部门、教师或家长。
3.社交媒体教育
在社交媒体诞生之前,人们都是通过聚会来分享观点和经验,大家的互动都是通过语言完成,传播也非常受限。互联网诞生之后,论坛、社交网站、微博、QQ、微信等工具蓬勃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具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而人类的行为又促进了工具的发展[8]。随着社交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们也开始担忧其带来的负面作用,如注意力的分散、无关信息的泛滥、不良信息的诱惑以及不恰当的师生关系。美国《赫芬顿邮报》称,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和普遍性对教育而言,既是福音,也是诅咒。
社交媒体的使用,让生活和学习之间的界限模糊,进而影响孩子与成人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会应该在什么时候、在哪儿、和谁使用社交媒体,也许是最重要的学习成果。社交媒体上的互动从来都是多方面的因素(用户资料、网络关系、信息流、信息收发)共同塑造的。尽管平台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扮演着主要的角色,但用户也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平台,发明出意想不到的互动方式。而无论是开发者还是用户,都需要在一定的监管框架和社会规范之下行事。社交媒体所创造的人类之间的连接与互动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我们可能还没有为这种连接与互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那些与隐私和虚假信息相关的令人焦头烂额的问题,更是提升了应对挑战的紧迫性。“00后”的中小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是用手指触摸连接世界的“屏幕一代”和“QQ一族”,他们通过新媒体学习、娱乐、交往和表达,社交媒体也在影响和塑造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媒介依然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发挥作用。因此,需要通过专门的教育活动让中小学生能够做到扬长避短,理性应用各种社交媒体,学会合理运行和营运“自媒体”。
4.网络交往教育
网络空间的崛起,使交往伦理面临着一种全新的境遇。与现实社区中建立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基础上的交往伦理不同,网络交往伦理是以身体不在场的匿名交往为基础的,因而具有道德主体不确定、伦理规范多元化、道德评价尺度相对化等特征。建构网络交往伦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网络交往迈向一种真正平等、民主、自由、兼容、共享、公正与和谐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建立离不开对信息公民从小的培养教育[9]。因此,从客观上讲,互联网的出现对人类走向新的交往伦理提供了契机,这些交往伦理契机的基本状态就是与网络后现代的生存状态相结合,达到开放、去中心、多元、平面、不确定以及兼容等状态[10]。
同样,网络时代也出现了网络族,对于他们来说,不应该再去建立一种以明确规定为话语导向的规范机制,而是建立一种以中心权威为基础的伦理规范去约束和束缚网络族,进而改变其生存方式,如果直接建立一种明确的伦理规则告诉网络族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显然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和面对网络时代的各种不确定的生存状态[11]。建构新的网络伦理,其目的应该达到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学会开展一种公正、自由、平等、兼容和人性化的新交往活动。
5.数据规范教育
数据时代的到来,人类可以以数据为工具进行方便的学习或生活, 但是事实的发展趋势并不是如此,其逐渐发展为数据将人异化,使人受制于数据,改变了原来人类作为数据主体的情况。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哪种技术的革新,都是以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数据技术的革新也是如此,所以此时人类应该作为目的自身而存在,这样才能实现人的根本价值,而不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丧失了人的本性,要做到在数据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秉持人的理性得以发挥,基本权利能够得以实现。
目前,数据的滥用以及盗用问题,始终是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12]。为此,需要让广大中小学生从小就掌握各种数据规范,避免发生失范行为。具体来讲,需要让中小学校认识并预防以下数据失范问题:一是数据生成时的伦理失范问题,表现为数据失真、数据资产所有权无法明晰和数据行为侵权三种形式;二是数据储存中的伦理失范问题,主要是数据安全问题,也是数据储存者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一般由储存方的失误或错误行为、被攻击或者盗取、病毒入侵这三种情况引发;三是数据传播中的伦理失范问题,以数据污染为典型表现;四是信息使用中的伦理失范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滥用和数据侵权使用两种形式。
总之,数据伦理是信息伦理范畴中的重要内容,研究数据伦理从理论上拓展了信息伦理和科技伦理的具体研究方向,解决其应用所带来的伦理问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最新的大数据技术。
四、中小学数据伦理教育的实施
1.基于案例分析的数据伦理教育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采用专门的专题讲座或授课形式,通过系列化的典型数据伦理案例来系统讲授数据伦理内容。这也是目前最为普遍使用的数据伦理教育实践形式,在中小学校往往都是以专门的《数据伦理教育》校本特色课程的形式存在。在该课程中,数据伦理教育较多地涉及到数据隐私保护内容,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以及案例分析讲解,分析目前数字时代存在的数据伦理问题以及所面临的数据伦理挑战等。
但是该教育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在数据伦理相关的“数据交流规则”和“数据信任”方面对学生的教育进行的较少。在目前的数据伦理教育方式上,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数据操作能力,然后是培养学生的数据伦理意识,最后才是培养学生一些信息保护和网络隐私等方面的保护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数据伦理的不重视,解决该弊端的有效途径是将数据伦理问题与大数据教育结合。大数据技术是物的数据化与数据的物化的统一。物的数据化是指让数据发声以说明世界,数据的物化是指通过挖掘相关关系以改变世界。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体现了大数据技术在描述和预测中带来价值图式、文明指引和道德前景的变化[13]。
2.融入数据实践的数据伦理教育模式
大数据环境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人类,对数据的敏感度也是愈演愈烈,尤其是当前数据驱动策略融入教学活动后,对于数据伦理问题的重视也是对数据素养的重视。受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思想的影响,在具体的数据实践过程中渗透实施数据伦理教育更是一种具有显著效果的实施模式。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再利用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数据意识和伦理的培养其实质是更加注重数据使用过程中的道德伦理问题。人类更多的关注处理、分析海量数据并与之实时交互方面的挑战,对于数据的收集机制关注较少。
在大数据驱动的新时代,面向中小学生的数据伦理教育在数据实践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对多云分析和數据可视化的教育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需要教给学生相应的技术手段和实践方法;二是对于如何大规模创建测试数据、合成数据和掩蔽数据,以及数据沿袭与治理、数据参数和超参数定义、新数据算法等需要做好新的相应数据管理与实践工作,从而能够正确地面对下一代数据分析技术——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三是要直面新的数据挑战,即将实时和无处不在的上下文视为协作和技术上的挑战,把每个对象、流程和对话都可以用附加的上下文加以标记、标注或增强,以达到实时处理数千兆数据的目的。
3.混合式的数据伦理教育模式
混合式教学原指将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线上+线下”的新教学模式,通过混合式教学可以让学习者更好地代入学习情境中,将学习者的学习引入深度学习,加强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在本研究中,混合式则是指将专题化案例教学和数据实践过程相结合来推进数据伦理教育的具体实践活动。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学校在实施数据伦理教育时都是采用这种混合式实施形式。
在该实践模式下,一方面是教师自身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数据素养,将数据处理的知识和技能系统化,将数据处理流程完整地呈现给广大中小学生;另一方面则是学生通过具体的技术学习和案例分析,逐步弄清并掌握数据处理的核心要素与主要环节,将数据处理活动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加以实践应用。除此之外,身处一线的广大中小学校需要通过加强校园网络技术建设,建立并健全自身的网络终端技术监督机制,同时还应加大宣传,及时对学生的数据行为进行评价,营造良好健康的校园数字文化,形成数据伦理道德长效监控与管理机制。
4.网络视频直播的数据伦理教育模式
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网络视频直播教学成为主要教学模式。网络视频直播模式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采用网络直播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二次学习,对内容进行多次观看达到深入学习的效果,高效解决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知识没学懂的问题[14]。该模式下,教师提前把课件制作好,在上课时使用诸如腾讯会议等平台进行视频直播,学生接受到视频分享后,既可以直接接收也可以选择录制音视频,在课后通过视频循环播放学习。
数据伦理本身既是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也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如果只是单纯地给学生讲解理论性概念,学生的理解会不透彻,学生也会因为不好意思或不敢问,马马虎虎地了解相应知识。采用网络直播形式,教师可以以相关案例为支撑讲解,学生则边看边听边理解,出现不懂的地方可以通过发言及时向教师提问,从而形成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行为,这样的教学效果才会变得更好。
网络视频直播进行数据伦理教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师要明确每次直播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切不可模棱两可。其次,直播前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思维导图,借助它学生可对本节课的内容框架有所了解;再次,直播中教师要注意均衡性和过程性,要结合学生线上表现与课下活动的综合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最后,直播后教师需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听课意见或感受想法,教师会针对这些意见进行深刻反思和全面调整,从而达到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以匹配当下学生的根本目标。
总之,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的一切行为和生活都被智能设备“记录”着,人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会被各种仪器设备以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且永久性地保存下来。这些数据有的是人们主动留下来的,有些数据则是被强制记录下来的。随着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提倡人类进入数据共享时代,享受大数据智能运算的诸多便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个人隐私保护的隐忧,以及对数据滥用或者垄断的担心,特别是人类自由意志被侵犯的担忧[15]。数据伦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更值得关注。目前,面向广大中小学学生进行数据伦理教育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或困境,这也是学术界亟需研究和深入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孟小峰,王雷霞,刘俊旭.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隐私、垄断与公平[J].大数据,2020,6(1):35-46.
[2]孙雅男.大数据时代网络伦理失范问题及出路探析[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3):18-20+61.
[3]梁丹凤.高校数据伦理教育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
[4]谢娟.教育数据治理的伦理框架:价值、向度与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5):15-24.
[5]刘三,杨宗凯,李卿.教育数据伦理:大数据时代教育的新挑战[J].教育研究,2017,38(4):15-20.
[6]蔡连玉.信息伦理:概念内涵与特征[J].情报杂志,2007(7):94-96.
[7]颜世健.数据伦理视角下的数据隐私与数据管理[J].新闻爱好者,2019(8):36-38.
[8]黄欣荣.大数据技术的伦理反思[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3):46-53+2.
[9]黄少华,魏淑娟.论网络交往伦理[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8-11.
[10]杨礼富.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11]戚万学,谢娟.教育大数据的伦理诉求及其实现[J].教育研究,2019,40(7):26-35.
[12]张娟.大数据环境下数据伦理教育思考和建议[J].甘肃科技纵横,2020,49(5):84-87+29.
[13]刘艳,陈卓,张庆芳,等.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20(20):117-120.
[14]屈文锦,李玉琴.中国网络伦理发展研究述评[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56(1):11-22.
[15]田维琳.大数据伦理失范问题的成因与防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8):107-111.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