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力扎提·阿得列提 张莉
【关键词】网络直播节目;《白·问》;叙事融合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新疆各民族共同记忆与共有精神家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8XXW009)。
一、叙事的“融合性”转变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迭代,新闻报道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各种创新性新闻访谈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以网络直播形式播出的节目不在少数。网络直播技术促进了网络直播节目的发展,使新闻的叙事方式发生改变,走向“融合性”叙事。“依托智能化的新媒介技术,新闻叙事的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融合特征。”[1]
1969年,“叙事学”一词在法国批评家、符号学家茨维坦·托多洛夫出版的《〈千日谈〉语法》一书中被首次提出。新闻叙事学是叙事学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新学科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逐步引入我国。一般来说,叙事研究都是从文本分析开始,新闻可以称作是应用范围广、具有影响力及代表性的叙事作品。美国当代叙事学家华莱士·马丁认为,“新闻不仅是叙事,还是世界上最普遍,人们接触得最多的一种叙事方式。”[2]本文以网络直播节目《白·问》为研究对象,在新闻叙事学理论视域下,从叙事主体和叙事结构分析节目叙事形式的融合特性,为网络直播节目的未来发展提供现实参考。
《白·问》于2021年1月26日正式开播,属于新闻访谈类网络直播节目,其口号为“提问也是表达”。该节目在央视频客户端直播,也在《新闻1+1》节目中同步直播。《白·问》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叙事主体和叙事结构发生了“融合性”转变。从叙事主体来看,《白·问》将主持人、嘉宾和用户作为共同的叙事主体参与节目生产,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更加密切;从叙事结构来看,《白·问》采用全媒体、多平台的联动传播模式,其形式和时空以及题材的选择,成为《白·问》叙事结构融合的新特征。
二、叙事主体融合:直面现场,互动加强
依照普林斯的定义,“‘叙述者是指叙述(故事)的人。叙事主体又被称为叙述者,任何故事都必然至少有一个讲述者,不论这个讲述者是作为人物的叙述者,还是隐姓埋名的叙述者,否则故事就无法组织和表达。”[3]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叙事学视角下的叙事主体更加泛化。在《白·问》中,主持人、嘉宾、用户均是叙事主体,使其融合取得良好效果。“从叙事主体来看,不同的叙事主体联动协同,实现优势互补。”[4]
(一)主持人:现场直播,引导能力提高
网络直播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主持人在叙事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对于网络直播节目来说,主持人是核心人物,其现场调控能力至关重要,不仅要在直播过程中根据现场情况做出及时反应,把握好直播的节奏和方向,还要协调叙事主体之间发声的权利,所以对于网络直播节目主持人的要求更高。
白岩松是家喻户晓的主持人、记者、作家。被称作央视“名嘴”的他,在《白·问》中提出的问题精彩又犀利。白岩松带领观众在直播现场直面事实真相,探寻问题本质。在叙事过程中,他的引导和提问成为每期节目的叙事线索,串联着节目的主题内容,并在直播过程中与嘉宾、用户积极互动,营造现场热烈的氛围,积极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
白岩松主持的《新闻1+1》《新闻周刊》《东方时空》等一系列新闻节目,大多以“新闻事件解读+新闻评论”为基本形式。而新媒体直播节目《白·问》利用直播赋能形成新的叙事形式——“新闻事件分析+新闻问答”,获得了用户的认可,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该节目是资深新闻人涉足新闻访谈类网络直播节目的代表性案例,是通过网络直播节目进行问题交流和方案讨论的有益实践。
(二)嘉宾:现场讲述,疑惑当场解答
《白·问》作为访谈类的网络直播节目,“什么人讲什么事,什么人回答什么问题”是该节目的一大特色。在《白·问》中,除了主持人,嘉宾和用户也是重要的叙事主体。节目在嘉宾的选择上,邀请的都是热点事件的亲历者。比如,2月24日,康希诺生物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共同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2月25日,陈薇院士受邀来到了节目的直播现场,就研发疫苗的过程、获批疫苗的特性、疫苗发挥的作用等公众关心的问题,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和解答。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國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当晚,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做客《白·问》,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由此可见,《白·问》依托网络直播进行创新,每期节目内容都紧跟时事热点,时效性强。这些嘉宾作为叙事者,结合自身经历的讲述,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在直播过程中,嘉宾通过叙事对用户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增强和激发网民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不断凝聚社会共识。
(三)用户:线上参与,实时互动增强
随着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正在不断发生改变。在《第二媒介时代》中,美国批判学者波斯特(Mark Post)认为,“新兴的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媒体呈现出互动、分散的传播特征。”[5]“传统新闻叙事主体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官方的集体发声,并且发挥着主导作用,普通受众基本没有叙事的权力和机会。”[6]但是在网络直播节目中,传统新闻叙事主体发生改变。网民通过观看网络直播节目能够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的信息,技术赋权使得网民能够参与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话语权得到加强。另一方面,主持人、嘉宾和用户都是叙事主体,从而调动了用户参与的兴趣,促进了三方之间的互动,推动了问题的讨论和方案的提出。
《白·问》作为一个时代气息浓郁、互动性强并贴近大众的访谈类网络直播节目,得到了众多网民的关注和支持。节目中的主持人和嘉宾在直播现场的交流,以及网民的发声和追问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决定了节目的内容取向。
《白·问》将叙事主体加以扩展,主持人、嘉宾、用户之间互动式的对话,促使用户有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参与感。网络直播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及行为更为直观,使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直接获取信息。
在互联网语境下,《白·问》为网民思想的深度表达提供了平台。比如,留言板就是为用户搭建的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受众在留言板上进行评论和提问,让嘉宾现场回答。这种问答方式,可为节目内容作一个很好的补充,也可以说是一种补充叙事。主持人通过留言区抓取有关主题内容的评论和提问,及时进行交流讨论,主持人和嘉宾给予受众各种形式的回应,赋予用户发声的权利,使用户更加关注此事,深入思考社会问题。
三、叙事结构融合:融合呈现,优势互补
叙事结构指的是“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展示过程,以及表达媒体观点的不同符号资源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多模态语篇。”[7]网络直播节目的兴起以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让新闻叙事结构呈现新的融合特征。
(一)叙事形式融合,双屏信息互补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新闻访谈类节目的创新代表之一,《白·问》拥有诸多得天独厚的传播条件。《白·问》采用全媒体、多平台联动的传播模式,利用“小屏反哺大屏”(小屏即演播室中用户可以进行讨论和提问的留言区,大屏即主持人和嘉宾在讨论过程中为用户呈现的画面),使双屏的叙事信息进行互补。
在直播过程中,电视大屏不断扩充有效信息,为节目叙事作补充。节目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不断扩充有效信息。受众可以针对每期节目内容进行实时提问和讨论,利用现场的小屏参与互动,对节目进行评论、点赞和转发。而小屏的设置丰富了直播内容,调动了用户积极性,增强了用户黏性。根据用户的这些行为,直播平台可以及时掌握用户的想法及需求,使《白·问》更具可视性、交互性、实时性。
节目直播的现场一般是将嘉宾请到演播室,与主持人面对面交流。不过,也有部分嘉宾不能来到现场,而使用视频连线直播的方式进行互动。比如,在节目播出的第一期,因为嘉宾崔天凯远在美国,并且有时差,就选择了这种异地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对话。
(二)叙事时空融合,打造“新闻1+1+1”
一般来说,叙事作品的时间和空间共同组成叙事时空,时间、空间在网络直播节目叙事中呈现融合之势。《白·问》作为一种新闻访谈类网络直播节目,其时空叙事融合体现在节目的直播过程中,就是与央视《新闻1+1》栏目的同步播出。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深度时事新闻评论对话节目。“传统新闻叙事依赖于平面的、线性的、单一空间的敘事语言,故事有开始,也有结尾,整个认知活动所遵循的是经典叙事学的行为框架。”[8]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播出与结束时间是固定的,它是以一种单向的传播方式向公众传递信息,这种传播方式不利于公众参与互动,《新闻1+1》的受众对每期展开的话题无法得到更深入的讨论和解答。而《白·问》作为网络直播节目,借助媒体融合的优势,打破时空界限,加强用户与主持人及嘉宾的互动,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白·问》每期节目时长为60分钟以上,在直播过程中,主持人围绕每期主题,向嘉宾问出来自于公众的疑惑,使嘉宾在回答过程中更有针对性。《白·问》于《新闻1+1》上同步播出,并借助该节目进行更加广泛的传播,使其能被更多的观众了解和认识。《白·问》是网络直播背景下电视直播节目的创新发展,使信息传播从“新闻1+1”走向了“新闻1+1+1”模式。
总体来看,《白·问》彰显了互联网优势,打破了时空界限,充分体现了跨时空的交叉叙事,在直播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丰富节目的叙事方式。从时间上看,打破了固定播出时间、固定节目时长的限制,可以配合被采访者的时间。从空间上来说,为嘉宾、用户创立了可以直接发言或者进行对话的空间。
(三)叙事题材选择,紧跟时事凝聚共识
丰富、独特的叙事题材,可以提升节目的水准,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节目的互动,促进节目的长远发展。《白·问》在叙事题材上涉及国家外交、民生政策、医疗、体育事业等领域,大多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或者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截至目前,《白·问》在央视频、央视新闻已经播出了六期,节目涉及中美关系、新冠疫苗、中国足球、“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等话题。
作为新闻访谈类网络直播节目,主持人白岩松问出的是来自于公众的疑惑,让嘉宾在节目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在直播过程中,嘉宾和主持人展开的问答,增强和激发了用户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节目播出之前,会在央视频官方微博上进行“征集提问”,收集网友提出的问题。网友可以使用录制视频的方式回答白岩松的问题或提问,更有机会登上直播,获得当期嘉宾的解答。《白·问》在央视频、微博等平台及时更新节目话题,用户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多媒体互动的方式进行讨论,吸引了不少网友对节目的关注。
在碎片化的表达之下,《白·问》有着清晰的主线,直面现实问题,为用户进行解疑答惑,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网络直播节目《白·问》为优质内容的生产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提供了范本,起到了舆论引导和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
结语
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不断转型,以求在新媒体环境下得到长足发展。其中媒体的叙事融合就是其发展方向之一,《白·问》的“新闻1+1+1”模式,为媒体的叙事融合做出了有益探索。媒体在叙事融合的探索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与用户特点,加强互动,找到适合自身的融合发展的方向。
注释:
[1]齐爱军,张箫.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的叙事融合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5):122-128.
[2]华莱士·马丁. 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杰拉德·普林斯.叙述学词典(修订版)[M].乔国强,李孝弟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53.
[4]郝周成.新媒体语境下“融合报道”的叙事学分析——以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为例[J].出版广角,2020(14):68-70.
[5]刘涛.互联网中的主体与身体——马克·波斯特“数字主体”思想论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1):198-201.
[6]周均.谁在数据新闻中说话——试论数据新闻的叙事主体[J].中国出版,2018(04):15-21.
[7]战丽莉,邹圣洁.叙事视角下视频新闻多模态对比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35-41+49.
[8]刘涛,杨烁燏.融合新闻叙事:语言、结构与互动[J].新闻与写作,2019(09):67-73.
(作者:菲力扎提·阿得列提,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张莉,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