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与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彰显文化自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天津市南开区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择选适合于中小学生传承与弘扬的文化因素,从在地场馆资源、中小学学段衔接以及横向学科间整合层面入手,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一、课程迭代与发展:传统文化在地课程资源整体构建的背景追溯
南开区以课程理论为指导,基于课程资源的整体构建,以“三问”思维模式作为课程源点,从原因、可行性以及具体实施方案三个层面聚集背景追溯,为项目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一)立德树人的时代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然而,全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公民,对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甚至存在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等现象。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核心价值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台,其“人文底蕴”之要义也深刻地强调了学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与审美情趣素养的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是学生人文底蕴与文化基礎的重要基石。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诸多上位文件都直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关键问题。
(二)区域特色的文化积淀
历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滋养的天津市南开区,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特色资源。在地域资源方面,南开区老城厢地区作为天津市的发祥地,具有600多年的历史,区内文物古迹众多,具备独特的民俗文化氛围;在文化资源方面,南开区内驻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驰名海内外的著名学府,这成为南开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课程资源方面,南开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积淀。近年来,南开区在充分开发与利用区域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守正出新,聚焦问题解决,通过区域整体推进,为学生营造了利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区域课程场。
(三)协同创新的定位思考
南开区被天津市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推荐成为教育部《整体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地图”——天津市中小学地方和(区域)校本专题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实验样本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聚集区域研究的关键词——整体构建、课程资源,南开区确立了“三级六环三步”共建共享研究策略。三级,指市、区、校(中小学)等三个层次共建。六环,指共享课程建设原则、课程育人目标、课程学习内容、课程实施应用、课程相关评价、课程综合成果等六个环节。三步,指区域顶层设计规划,搭框架、拟标准、出方法;择选实验样本校,各有侧重,分类研究出成果;以点带面实施,以课程群形式,拓展实验校,推广应用并研发更多成果。
在做好区域顶层设计与规划的同时,南开区立足市、区、校三级联动,从上位纲领性文件要求,到课程研发与实施理论的共同体习得,致力于课程目标、内容、路径、评价、成果等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构建的良好态势。
二、课程逻辑与愿景:传统文化在地课程资源整体构建的顶层设计
(一)坚持一条主线
以立德树人一以贯之,引领教师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价值时,要关注学生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渊源的习得,更要激发他们认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与责任心。
(二)落实六点关注
课程开发需关注师生的学习意愿与学校已有基础;课程目标需关注价值引领与素养培育;课程内容需关注因地制宜与有效选择;课程教学需关注学科融合与文化渗透;课程学习需关注参透体悟与物化创新;课程评价需关注表现性与过程性定性评价。
(三)聚焦三维目标
以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依据,南开区落实市总课题组精神,以目标统领,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分学段确立为一级目标。
(四)建构两类课程
由关注学科德育渗透的国家课程与指向研究性学习的学科拓展型课程组成学科类课程;由非遗文化课程、国学经典课程、楷模育人课程、艺术传承课程组成活动类课程。这两大类课程的六组课程群构成区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内容,各学校根据研发的不同课程内容再具体分解形成二级目标。
(五)立足五堂实施
基于教、学、评一致,立足大课堂视角,南开区以课堂教学为实施主渠道,关注项目式、主题式、探究式、混合式等教与学方式,推出以国家课程渗透为主的学科课堂、以场馆学习为主的实景课堂、以专题探究为主的主题课堂、以数字化支撑学习为主的智联课堂和以小课题研究为主的研学课堂。
(六)研发七类场馆
以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境为中心,基于不同学段目标与学习任务,辅以特色文化学校基地、历史文化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艺术文化基地、高等院校基地、生态文化基地、社会参与基地等七大类43个在地场馆课程资源作为教师课程实施的有力支撑,形成具体可操作的区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课程资源地图。
三、课程自觉与创新:传统文化在地课程资源整体构建的生动实践
南开区注重顶层设计,充分挖掘在地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通过区内五所实验学校共建共享及由点及面的研究实施,形成独具南开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样态,形成了丰富的、可供推广应用的相关课程资源成果。
崇化中学结合“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形成了学校“弘文、弘智、弘美、弘毅”四大板块特色课程。其中,定位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以国学经典为主的“弘文课程”成为滋养学生精神的沃土,研发出国学经典类、学科拓展类、艺术传承类以及非遗传承类等课程。
南开中学结合学校“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的教育特色,研发了基于三维目标体系下的10课时楷模育人课程。学校基于特有的“周恩来中学时代纪念馆”,让学生“在场馆中学场馆”,它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又是学习的内容,场馆的情境教育功能得以最大化发挥。
艺术小学在培养小学生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角度感知中华文化之美的课程思想指导下,整合多学科要素,采取模块化形式,努力架构起以差异教育为特征的特色课程,研发了《小学京剧特色校本课程》。
中营小学秉持挖掘学生潜能、培育时代新人的办学理念,研发了一批传统文化类的特色校本课程,如《以“文”化人,浸润心灵——走进中营关键字》。学校立足百年文化,以校风校训中的“勤、朴、敏、健、学、思、真、善”八个关键汉字作为线索,分字之象、诗之声、文之韵、事之理、人之情和文化点醒六个板块,探寻文化中的内涵,以汉字为媒介,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人格品质的塑造。
天津大学附属中学研发了“传承经典以美润心”课程群,形成国学经典类、学科拓展类、非遗文化类以及传统手工药香等三大类别7门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拟构建天大附中“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库”。这其中包含经过走访、参观、学访形成的“寻找天津记忆——场馆资源库”;由传统文化专家、学者、师生共同完成的“百节精品课资源库”等。
在五所实验学校的推动下,区域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精品学习资源不断涌现。依托南开区云动课程资源平台,现已开放学习的课程包括:楷模育人课堂100节,学科德育精品课堂141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专题课程60门。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应当引领学生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华文明塑造出特有的品质——中国精神。
(责任编辑 吴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