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颖
行为习惯是人们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成为一生自动化行为,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学生时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积极影响。
一、在规范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一)规范教育意义
习惯教育的内容很多,经过筛选,可以把最重要的一些要求指定为规范,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到,并逐步养成习惯。《中小学生守则》(以下简称《守则》)从大处着眼,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本要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从小处着眼,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提出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规范》是对《守则》的细化,两者应结合使用。
(二)习惯教育规范化的实施要求
1.要具体。
习惯教育应具有具体可行的特点。其要求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实在、可行、具体。要求还应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把握和执行。
2.要有序。
习惯教育是有序的,其各个部分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如果我们忽略了其自身的有序系统,必然导致养成教育陷入混乱、无序,降低教育成效。同时,学生的成长也是有序的,习惯教育应该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否则就会对习惯教育的成效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易到难地安排内容。
3.要有选择。
规范教育必须和学生的需要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心理需求和社会需要。这样规范教育的内容才更有感染力。
(三)习惯教育规范化的实施方略
1.完善《规范》,让习惯教育入脑入心。
《规范》是国家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行为的准绳。因此,在教育中,我校首先从“认知”内容入手,把《规范》的每一条内容送入学生耳中,使学生铭记于心。各年级制订出学习方案,分年级制定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序列,使《规范》内容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学生心上,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绳。对以上内容,我们采用升旗仪式宣讲、班会队会讨论、班级考核抽查等方式,强化教师和学生的学习领会,将学生认知、掌握行为规范情况纳入班级工作考核范畴。通过这些举措,学生对行为规范的理解基本做到入脑入心。
2.制度保障《规范》的落实。
在校门口设立礼仪岗,全校各班轮流值周,进行礼仪示范,与入校师生、来宾致问候,让大家一进校便有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在校园主要位置设立监督岗,红领巾志愿者轮流值岗,对个别学生的乱扔垃圾、追跑等不良行为进行监督。
二、在班集体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一)班主任是实施习惯教育的主力军
学龄儿童交往的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随着小学阶段儿童独立性与批判性的不断发展,他们与父母、教师的关系开始从依赖趋向独立,不再完全信服成人的权威。作为班主任,要深入学生心中,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蹲下身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静下心来耐心听取学生的心声。
1.班主任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者。
班主任是小学生的启蒙教师,是小学生文明行为的塑造者。平时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从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指导、能力培养,到怎样正确背书包、怎样扫地、怎样摆放学习用品等,都离不开班主任的指导。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方面取得的每一点微小进步,班主任都倾注了满腔心血。
2.班主任是班级习惯教育的实施者。
学校教育工作的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要全面执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要是通过班级来实现的,而班级的组织、教育、管理又非班主任莫属。因此,学校习惯教育的开展,必须通过班主任把全体学生组织和发动起来,抓好班级学生的习惯教育。
3.班主任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示范者。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极强的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的示范作用使习惯教育能“可见、可学、可仿、可行”,班主任的行为、形象乃至人格都对小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班级是习惯教育的主阵地
1.实施民主管理,营造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要改变班干部随意任免意识,增强班级民主管理成分,把班干部看成是班级生活的组织和协调者,班主任与学生民主管理班集体,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这个班级的一员,都有责任把班级管理好,要共同制定适合本班级的日常行为规范,共同遵守,共同維护。
2.发挥榜样作用,促进整体进步。
小学生模仿心理、从众心理极强,所以要树立榜样。首先,教师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格的塑造。其次,班集体中学生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例如:我们依据《规范》要求,制定了“文明班集体”“班级之星”“校级之星”评选,充分利用每天广播时间,开展获奖班级、学生事迹宣讲,树立典范,使之产生“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榜样效应。
3.捕捉教育时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有些学生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下面列举我校教师在面对这些学生时的做法。
A老师是一位班主任,班里有一个学生因为患有抽动症,所以字总是写得七扭八歪。这极大地打击了该学生的自信心。看见学生失落的神情,老师很是心疼。于是,她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在平时的课堂上,A老师更加注意这个学生,每次练习写字都给他鼓励。在老师和家长的配合下,这个学生不但字写得越来越好,而且变得自信了。
B老师是一位数学教师,她所教班上有一个男生,由于动作慢,总是写不完作业,时间长了,这个男生干脆就不写作业了。看到这种情况,B老师找到了他,对他说:“你写不完作业没关系,老师减少你的作业量,别的同学做十道题,你只做三道题就可以了,但你一定要保证这三道题都做对。”这个男生欣喜地答应了。就这样,在这个男生能够完成的基础上,老师一点点地增加他的作业量。一个学期下来,这个男生不但不用再减量完成作业,而且养成了按时交作业的好习惯,数学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捕捉时机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比较大,若教育得法、疏导有方,就有可能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积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积极的评价可以使小学生向上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在习惯教育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从根本上达到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的。
(一)好习惯奖励机制
学校从过去的鉴定性评价转向诊断发展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结合好习惯教育,我们设立了奖励机制。每天无论在学校里的什么地方,只要执勤教师看到学生某一方面表现优秀,就会发给其一枚“你真棒”的奖章。集齐十枚奖章就可以换取一枚学校自己设计的书签,三枚书签就可以换取印有学校“LOGO”的T恤衫一件。这样的奖励机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成功体验的激励下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转化为内在需要。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管理
学校设立校门口执勤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到校的师生,在进校礼仪方面,为其他学生做出榜样。执勤生提醒学生进校佩戴好红领巾,主动向老师问好,帮助忘记带物品的学生传送物品。此外,我们设立书吧执勤生,每天按时整理书吧书籍、摆放桌椅、打扫卫生;设立班级执勤生,协助教师进行管理……
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这些日常行为规范,不仅小时候需要,长大后同样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构建中华民族宏伟而牢固的基石。
(责任编辑 吴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