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瑞玲
近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善门口小学,一到校本课、素拓课和课余时間,学生就聚集在学校葫芦工作室,手握着葫芦,一笔接着一笔认真地在葫芦上作画,以这种特别的方式为建党百年献礼。
善门口小学是一所不大的学校,有学生209名,教师26名,却出了一位远近闻名的美术教师。他带领学生用葫芦作画,并用十年时间将其发展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他就是朱鹏。2010年,朱鹏从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毕业,成为善门口小学历史上第一名专职美术教师。他发现学校周边家庭大多以种植业为主,每家每户都喜欢种植葫芦、悬挂葫芦饰品。为了给农村娃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他常常在思考,为何不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在葫芦上作画,并将之发展成一项特色美术活动呢?
要让学生在葫芦上绘画是一件颇具挑战的事,不同于纸上平面作画,在葫芦上作画的难度加倍,如何在360度立体的葫芦上呈现出画面的完整性和美观度,都是需要进行构图、设计的。朱鹏天天满脑子想的都是葫芦。走到哪儿看到有人卖葫芦、赏鉴葫芦时,他总是凑上前去交流。为了方便在葫芦上作画,刚开始,朱鹏从天桥下面找工人往葫芦上刷腻子,再用砂纸打磨,后来替换成刷外墙漆,才让葫芦表面产生宣纸的感觉,能画出国画晕染的效果。但是,这些制作过程比较复杂,葫芦成品保存时间也不长。如今,用丙烯作画,完成作品后再涂上亮油,不仅色彩鲜艳,而且保存时间还长。
2013年,朱鹏将自己几年的研究成果编写成了《葫芦雅趣》校本课程,引发全校师生学习的热潮。此外,学校对校本教材进行二次更新,从16课增加到24课,丰富了葫芦玩具、葫芦穿串等新内容。在他的倡导下,善门口小学借助校园空地及周边村庄用地,开设葫芦种植基地。每年清明节前后,师生一起参与葫芦种植活动,定期观察葫芦的生长特征,学习与葫芦有关的历史文化。每年11月组织学生进行葫芦采摘,在葫芦架下讲解葫芦的品种及采摘留须的技法。每年,全校都能收获400余个成品葫芦。待葫芦采摘后,学生们观摩葫芦的去皮过程,在朱鹏的指导下参与体验尝试,待葫芦去皮结束后,统一挂到校园葫芦长廊内等待阴干备用。
如今,十年过去了,从葫芦的种植、收获到制作,以及教学方式和材料技法等领域不断探索,朱鹏总结了葫芦雕刻、吹画、烫画、吊饰、彩绘和手工制作等工艺,让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今年3月,善门口小学启动了“学党史 感党恩 跟党走”庆祝建党100周年葫芦艺术创作活动,朱鹏想到由百名师生用百件葫艺作品来表现革命历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他带领学生从南湖上的一只小船到南昌起义,从红军长征到遵义会议,从解放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香港澳门回归,从中国梦到党的十九大,从脱贫攻坚到抗击疫情……这一桩桩、一幕幕都被他们精心刻画,搬到了散发着清香的葫芦上。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能够参与葫芦绘画,为建党一百周年贡献自己的一点儿力量,我感觉这是一种荣誉!”朱鹏激动地说。
(责任编辑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