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多杰
天下产茶者将七十郡半。每岁入贡,皆以社前、火前为名,悉无其实。惟建州出茶有焙,焙有三十六,三十六中惟北苑发早而味尤佳。社前十五日即采其芽,日数千工,聚而造之,逼社即入贡。工甚大,造甚精,皆载于所撰《建阳茶录》,仍作诗以大其事。
北苑龙茶者,甘鲜的是珍。四方惟数此,万物更无新。
才吐微茫绿,初沾少许春。散寻萦树遍,急采上山频。
宿叶寒犹在,芳芽冷未伸。芽茨溪口焙,篮笼雨中民。
长疾勾萌并,开齐分两均。带烟蒸雀舌,和露叠龙鳞。
作贡胜诸道,先尝只一人。缄封瞻阙下,邮传渡江滨。
特旨留丹禁,殊恩赐近臣。啜为灵药助,用与上樽亲。
头进英华尽,初烹气味醇。细香胜却麝,浅色过于筠。
顾渚惭投木,宜都愧积薪。年年号供御,天产壮瓯闽。
——〔宋〕丁谓《北苑焙新茶》(并序)
丁謂,字谓之,后更字公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宋太祖乾德四年(966),比宋初名相寇准小五岁。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二十六岁的丁谓进士及第,可谓少年得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9),他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转年即为枢密使,迁平章事。乾兴元年(1022),被封为晋国公。宋仁宗即位后,因获罪被贬崖州司户参军,后以秘书监致仕。
在丁谓的宦海生涯中,曾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丁谓出任福建路转运使,负责督造贡茶。可能由于任职相同,又都精于茶事,所以后人常把丁谓与蔡襄相提并论。苏轼“前丁后蔡相笼加”的诗句,便是典型一例。
苏轼句下自注云“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是说大小龙茶始于丁谓而成于蔡襄。其实苏东坡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小龙团,确是蔡襄研发;龙凤茶,却非丁谓首创。据北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龙茶》记载:“《谈苑》曰:‘龙凤石乳茶,本朝太宗皇帝令造。江左乃有研膏茶供御,即龙茶之品也。《北苑茶录》曰:‘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遣使造之,规取像类,以别庶饮也。”
所谓“规取像类”,就是用特别的棬模来压制贡茶茶饼,熊蕃于北宋末年所作《宣和北苑贡茶录》对此说得很明确:“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
因为用了龙凤图案的模具,所以制出的团茶自然就有了翔龙飞凤的花纹,龙凤茶也因此而得名。这样“规取像类”从而“以别庶饮”的做法,肇始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那时的丁谓只有十多岁,不可能参与龙凤茶的研发。苏东坡“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的说法,自然也就不够准确了。但不可否认,丁谓对于北苑茶事极其精通。他不仅督造贡茶颇有成效,还撰写茶书详述始末。丁谓的这部茶学专著,都记载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内容呢?我们到本诗的序文中去寻找答案。
焙,可理解为茶厂。北苑焙,即北苑的茶厂。北苑焙新茶,也就是北苑茶厂出产的新茶。丁谓这首茶诗的题目,已无太多可以拆解之处。好在题目后附有一篇序文,倒是可以补充更多的信息。序文开篇,陈述了北宋贡茶的情况。据王存《元丰九域志》及《宋史·地理志》等书记载,宋代贡茶之地有江南东路的南康军(江西星子)、广德军(安徽广德),荆湖南路的潭州(湖南长沙),荆湖北路的江陵府,福建路的建宁府(即建州,今福建建瓯)、南剑州等地。这与丁谓“天下产茶者将七十郡半”的情况相吻合。
社前,即春社之前,日期大致在春分节气前后。火前,即禁火之前,日期与清明节气相近。北宋各地的贡茶,都说自己是社前或火前之茶,但却有名无实。按丁谓的观点,天下贡茶以建州三十六焙为佳,三十六焙中又以北苑为尊。北苑茶好在哪里?发早而味佳。既能早萌芽,风味又极佳,北苑自然成了贡茶的首选。
北苑贡茶,于社前十五日便正式开采。春社日,一般为立春之后第五个戊日,即春分节气前后。自春分再往前十五日,即惊蛰节气前后。由此可知,北苑贡茶采制时间远早于如今的明前茶。关于北苑贡茶之早,丁谓在另一首茶诗《咏茶》中写得十分生动:
建水正寒清,茶民已夙兴。
萌芽先社雨,采掇带春冰。
碾细香尘起,烹新玉乳凝。
烦襟一时啜,宁羡酒如渑。
数以千计的茶民,蹚着冰冷的建水,冒着微寒的春雨,入山采制贡茶,并需在春社日左右完工。时间紧,任务重,自然工甚大而造甚精。丁谓是有心之人,他将亲身经历的北苑贡茶的采造经过详加记述,撰成一部《建阳茶录》。蔡襄《茶录》中说:“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记载:“谓咸平中为闽漕,监督州吏,创造规模,精致严谨。录其园焙之数,图绘器具及叙采制入贡法式。”由此可知,丁谓的茶书主要记叙了建州贡茶的采制过程,且图文并茂。
只可惜,这部茶书早已散佚,并未流传至今。幸好,丁谓当年觉得仅写一部《建阳茶录》还不够,便也“作诗以大其事”。如今,我们可以从这首《北苑焙新茶》中去领略宋代初年的贡茶风貌。
第一部分,自“北苑”至“无新”,讲的是北苑的独特性。
正如序文中所说,建州有众多茶焙。这么多的茶厂中,唯数北苑茶最为优质。《铁围山丛谈》卷六“建溪龙茶”条目中记载:“建溪龙茶,始江南李氏。号‘北苑龙焙者,在一山之中间,其周遭则诸叶地也。居是山,号正焙,一出是山之外,则曰外焙。正焙、外焙,色香必迥殊。此亦山秀地灵所钟之,有异色已。”
由此可见,宋代建州茶已分正焙与外焙。北苑为尊,视为正焙。他处之茶,视为外焙。现如今武夷岩茶分为正岩、半岩与外山,桐木关红茶亦分正山与外山,这些概念恐怕都是从“北苑正焙”处一脉相承的。
第二部分,自“才吐”至“中民”,讲的是采茶的艰辛。
丁谓主政福建时,北苑贡茶开采于春社日前十五天,时间上与惊蛰节气相近。欧阳修《尝新茶呈圣俞》中也说“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夜闻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由此可见,宋代北苑贡茶的采制时间要先于清明三十天左右,不可谓不早。
刚刚立春十五天,茶树只是“初沾少许春”而已。零星萌发的一点嫩芽,采摘起来实在不易。频频上山,绕树遍寻。初春天冷,芳芽未伸。可凡是粗老一点的叶子,又绝不可混入茶青当中。正如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所说的那样,北苑贡茶的采摘极为不易。
历史上,丁谓的口碑一直不太好。他在修陵封禅等事上迎合上意,落了个阿谀奉承的名声。以致他督造北苑贡茶,也算是谄媚邀宠的罪状之一。但在《北苑焙新茶》一诗中,丁谓在描述茶农辛苦上却颇费笔墨。“篮笼雨中民”的劳动场景,让读者不由得为之动容。从序言中可知,丁谓想“作诗以大其事”。大,用作动词,可理解为广而告之。那么,他要广而告之的是什么呢?恐怕既有北苑贡茶的珍贵,也有百姓制茶的艰辛。从这一点来看,丁谓似乎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糟。
第三部分,自“长疾”至“龙鳞”,讲的是贡茶的制作。
长,解释为生长。疾,解释为迅速。勾萌,即草木的嫩芽。“长疾”两句,是在形容茶树的生长。由于天气刚刚回暖,茶树逐步萌发,不会马上变成老叶子。也只有这时,茶工采制起来才能从容不迫。正所谓慢工出细活,就是这个道理。气温猛升,茶树疯长,茶工首尾难顾,也就难免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情况。
带烟蒸雀舌,指的是宋代制茶中的蒸青。蒸青需要一口大锅,倒入半锅清水,锅上架甑,甑上盖笼。宋朝的茶甑酷似陶盆,只是在盆底密密麻麻地凿出许多小圆孔。茶农把茶叶摊放到甑里,盖上用竹子和苇叶编织的茶笼。大火烧开,蒸汽四溢,嗤嗤上窜,蒸熟为止。
和露叠龙鳞,指的是宋代制茶中的压榨。鲜叶蒸熟了,便开始压榨,具体又可细分为压黄、捣黄与揉黄三个步骤。首先是压黄,即用竹片和细布把蒸青过后的茶叶包起来,放到木制的榨槽里。先往榨杆上吊一块石头,然后在重力和杠杆力的作用下慢慢挤压,直到把多余的水分和苦涩的茶汁压榨出去为止。接着是捣黄,即把压榨过的茶叶放在陶钵里,用一根木杵反复舂捣。一边舂捣,一边研磨,一边用泉水漂洗,如此这般很多遍,力求把茶叶里的苦涩彻底清理干净。最后是揉黄,即从捣黄的陶钵里抓起一团茶泥,拍打得结结实实,用热水冲一冲,再将其揉匀,揉得油光可鉴,然后放入模具,压制成型。压榨的过程,需要反复将茶叶堆叠在一起,也就是诗中所讲的“叠龙鳞”了。
第四部分,自“作贡”至“于筠”,讲的是贡茶的尊享。
阙下,即宫阙之下。丹禁,即帝王居住的禁城。赶工制成的北苑贡茶,没人敢品尝其味。缄封运输,直抵皇宫,呈送圣上,先尝其美。当然,皇帝只要占先,却不一定独享。北苑贡茶,亦分赐近臣。与丁谓时代相近的王禹偁,在《龙凤茶》一诗中便有“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的句子。由此可见,分得北苑龙凤茶,也算是天子近臣的福利了。北苑贡茶,天子必须先尝,近臣才得分享。尊贵至此,自然可助灵药,也必配以上樽。
第五部分,自“顾渚”至“瓯闽”,讲的是贡茶的影响。
顾渚与宜都,都是唐代的贡茶区。该处所产的紫笋茶,最为茶圣陆羽所推崇,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贡茶。入宋以后,江南茶区没落,东南茶区大兴,以致宋人都替陆羽未饮过建州茶而感到遗憾。丁谓在《茶》中写道:
真上堪修贡,甘泉代饮醇。
刘崑求愈疾,陆纳用延宾。
顾渚传芳久,?水擅价新。
唐贤经谱内,未识建溪春。
一个朝代,要有属于自己的贡茶。自宋代建茶兴起之后,当年江南贡茶园里的茶树,也就只能劈掉烧火了。唯有陆羽未识的北苑茶,才有资格年年供奉御前。
丁谓这首茶诗中展现的北苑贡茶,采摘不可谓不严,制作不可谓不繁。现如今建瓯有人恢复传统制法,据说一亩地的茶芽,才能做出一饼龙凤茶。想必宋代的贡茶,只会更加费工费料。
位于福建建甌的北苑贡茶古道
恢复北苑贡茶,可视为一种行为艺术。生产北苑贡茶,却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北苑贡茶,需要被传承的不是制茶技术。北苑贡茶,需要被记住的应该是制茶精神。
我们应当不忘,宋人“散寻萦树遍”的不厌其烦。
我们应当不忘,宋人“急采上山频”的不畏春寒。
我们应当不忘,宋人“带烟蒸雀舌”的小心翼翼。
我们应当不忘,宋人“和露捣龙鳞”的精益求精。
团茶也好,散茶也罢。绿茶也好,乌龙也罢。只要传承了北苑茶的这份匠心,定会做出属于当下时代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