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俊魁 李 扬
(1.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南阳 473000;2.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技术系 南阳 473000)
胃肠道间质瘤在消化道肿瘤疾病中临床表现特征较少,使得胃肠道间质瘤诊断难度较大[1],基于此,医学临床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的研究更加深入。本次研究以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MSCT诊断与消化钡餐诊断后的符合率,研究结果及过程如下。
本次研究中选择的3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为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就诊的患者。34例患者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37~82岁,平均年龄(55.6±12.7)岁;本次研究中发热症状患者6例(17.64%)、腰背部疼痛症状患者9例(26.47%)、恶心呕吐症状患者8例(23.52%)、消化道出血症状患者7例(20.58%)、腹部包块17例(50%)、腹部肿痛20例(58.82%)。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均经过临床病理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
消化道钡餐诊断方法: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采用数字化胃肠机检查(产品型号ICONOS-R200;西门子),诊断前患者需空腹8h。
MSCT诊断手段: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采用我院64层螺旋CT机检查,诊断前患者需空腹8h,扫描前15min对患者给予0.6~0.8L浓度为20g/L的泛影葡胺充盈患者胃肠道;扫描前30min需对患者注射山莨菪碱,此外,在诊断前患者一定要口服产气剂,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进行仰卧,之后依据患者实际发生病变的位置确定扫描范围。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临床数据数据计算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临床病理证实,34例患者中胃间质瘤患者20例(58.82%),肠道间质瘤患者11例(32.35%),十二指肠及胃同时发病者为3例(8.80%),34例患者中恶性病变11例,良性病变23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腹膜淋巴结大症状。
本次研究中,经MSCT诊断的胃肠间质瘤符合率明显高于消化钡餐诊断的胃肠间质瘤符合率,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消化道钡餐与MSCT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n(%)]
本次研究中,34例经消化道钡餐诊断胃肠间质瘤患者确诊率为47.06%,不但可以清晰显示胃肠腔外较大型包块的部位及腔内较大型包块,还可以观察到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等[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消化道钡餐和MSCT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的数据可见,消化道钡餐诊断手段在鉴别诊断胃肠间质瘤病症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性,由此可见,消化道钡餐诊断方法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应用中存在较大的限制。
本次研究中MSCT诊断手段的确诊率比消化道钡餐诊断手段的确诊率更高,其不仅可以利用CT血管造影手段确定病变来源[2~5],为医生在矢状位及冠状位上观察病变范围提供便利,使得外科医生可以选择最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还可以准确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定位,同时可以通过不同角度清晰显示胃肠道间质瘤周围的组织结构关系;另外,MSCT诊断技术具备较高密度的分辨率,可为后期处理扫描所得图片提供便利[6~8]。
通过上述研究可见,早期的胃肠道间质瘤没有显著的临床特征,导致大部分患者是在其他疾病诊断或者健康体检中发现的,一般情况下患者会随着肿瘤生产出现一些症状,例如腹胀、腹痛等[9],现阶段我国胃肠道间质瘤常用诊断方法是临床影像学检查。综上所述,MSCT诊断在胃肠道间质瘤位置确定及判断胃肠道间质瘤与周围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不但提供清晰的影像,还可以准确提供是否发生转移等数据信息[10],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因此MSCT诊断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具备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