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倍起
(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着眼“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展望了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不过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地域性差距,成为中国二元经济社会的诸多矛盾的集中体现。这是与政府的行为和人民的愿望背道而驰的。因此研究中国不同省市之间,不同地带之间收入差距的走势,并给出一定预测及其相关建议就势在必行了。
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们对中国不同省市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从未间断,如陈工(2016)运用泰尔指数测算分析了我国2000—2012年间27个省的农村、城镇、城乡间、总城乡居民收入,利用非参数法中的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四种泰尔指数的动态变化趋势,认为2008年之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但是自2008年之后无论是农村,城乡间、总居民收入泰尔指数均值都在不断减小。吕兴杰(2019)利用泰尔公式分解测算城乡收入差距,认为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增大的趋势,而农村居民和城乡间收入差距则降低。俞彤晖(2016)运用ER指数指出在1990年—2015年间,中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总体呈现双峰型冶波动演进态势,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呈“倒u型”关系,想要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要保持稳定的经济发展趋势,在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要注重新农村以及一些小城市的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弥合城乡收入差距。
泰尔指数(Theil)是一种分析不平等程度影响因子的工具,用于评价收入公平性。泰尔指数值总体在[0,1],值越小则表示城乡收入差距越小,值越大则表示城乡收入差距越大。以下是本文中运用的Theil公式以及符号解释。
其中,Theili,t表示i地区在t年份的泰尔指数值,j=1,2分别表示城镇与农村地区; Sij,t表示i地区在t年份的城镇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rij,t表示i地区在t年份的居民总人均可支配收入; ri,t表示i地区在t年份的城镇或农村人口数量,表示i地区在t年份的总人口。
本文探讨研究的对象北京等31个省市,数据区间为2003—2019年,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指标选取了城镇居民人口,农村居民人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这四组数据进行几何平均,算出全国和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泰尔指数值。数据来源:2003—2019年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本部分按照公式(1)进行计算得出2003年—2019年中国城乡泰尔指数,利用几何平均根据31省市泰尔指数得出中国以及三大地带泰尔指数,结果见表1,注:因篇幅问题各省泰尔指数情况没有制作成图表给出,若有读者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表1 2003—2019年中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带居民城乡泰尔指数
自2003年以来,不管是从全国范围中来看,还是分三大地区来看,总体上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都是在波动中呈现出下降趋势的。从Theil指数上来看,2003年—2019年,全国Theil指数从2003年的0.0563,降至2019年的0.0318,年均下降2.72%。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Theil指数从2003年的0.0322波动性增长至2008年的0.0334,达到峰值后续降至2019年的0.0208,年均下降2.21%;中部地区Theil指数从2003年的0.0588波动下降至2019年的0.0317,年均下降2.88%;西部地区Theil指数从2003年的0.0949波动下降至2019年的0.0514,年均下降2.87%。此等成就,得益于政府关注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中国扶贫政策得到落实。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国家一直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政府和社会各层更加注重收入分配问题。2004年中央做出“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决定,仅到2006年,历时2000多年的农业税退出了历史舞台。在中央文件的指导下惠农政策也逐渐走向多元化,从家电下乡,到新农合医疗制度,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到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生产力以达到降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目的。
可以看出,在2003年,西部地区的Theil指数远远超过了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虽然东中西部的数值都出现持续的下降,西部下降的幅度最大,到2019年已经降至0.0514,总体降幅为45.84%,但是在2019年,西部的Theil指数值依然是东部地区的2倍还要多。地区不平等发展的问题依旧严重。但是仅仅单纯对比泰尔指数是否就是合理的呢?从地理特点对不同地带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上来进一步分析,中国大致可以分为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南部是青藏高寒区,以及西北干旱区,后两者不太适于人类活动和发展,由于生态环境不同,对于人类的经济活动起决定性影响,造成约9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都在东部季风气候区。而东部季风气候区覆盖了东部地带和部分中部地带,进而造成现在的发展不均衡。从历史上看,1979年改革开放在广东和福建实行特殊措施,灵活政策后,生产力开发的重点逐渐着重于东部生产力;1986年党中央提出了“三个地带”政策,东部沿海地带是重点,另一部分重点项目放在中部地带,西部地带依然是未来战略上的贮备,在这样的情况下,东部地带的经济发展情况远远好于中西部地带,尤其是西部地带。党中央提出了协调发展战略。国内学者研究了国际经验,并结合自身发展特色,得出中国大区域之间的差距,特别是东部和西部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想要谋求泰尔指数基本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很难做到的。因此从“十一五”计划开始,政府开始强调鼓励人口流动,鼓励在生态环境脆弱,人类生态活动承载力比较低的地方居住的人们转移到适宜人类生态环境居住,适宜经济发展的地方,并稳步推进城镇化,进而使三大地区尤其东西地区之间的居民城乡收入比差距降低。
改善贫富差距,是公平的问题,关系到长期的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还是效率的问题,差距的改善有利于平均消费倾向的提高,对于提高内循环的主体地位有着积极的影响。
调整过高收入与过低收入的差距,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提高部分高价商品的税率,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对农产品进行税收优惠,增强政府转移支付的能力,切实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此外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制定合理的城镇化战略规划,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
提高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是改善差距直接的办法。通过促进就业,减少当地劳动力的流失,进而达到增收的目的。政府需重视就业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情况,为劳动者就业提供更大的信息共享平台,不断健全劳动者薪酬管理制度,完善当地居民的持续增收机制。限制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积极促进城镇人口就业。今天的中国正在迈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中,共同富裕是党的奋斗目标,为了消除城乡收入差距,我国现在正稳步推进城镇化,但是如何在城市和农村中寻求利益分配的均衡,让农村和城市之间,省域之间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未来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