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的举措研究

2021-08-16 04:23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养老院养老机构

程 镔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53)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我国自2000年起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截至2019年末,我国人口总数是140,005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是17,603万,近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已成为关系民生的大问题。虽然,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能提供一些服务,但是家庭结构的少子化和社区服务能力的限制,很多人不得不选择养老院养老。养老院作为主要的社会养老机构受到国家重视。一方面,为促进养老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到2020年,我国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另一方面,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的重要指示精神,2017年以来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连续实施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由此可见,办好养老院是国计民生的大事。然而,大多数中国人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除了文化因素外,更多的是因为养老院服务未能达到老年人的期望水平。

一、我国养老服务现状

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趋势加剧,虽然老龄事业及老龄产业发展也步入快车道,社会化养老顶层设计日渐完善,但养老服务体系、医疗护理体系、养老院运营与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缺乏相互融合与渗透,养老问题的解决依然任重道远。

(一)国家高度重视养老服务,我国养老政策不断完善

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养老服务是政府顶层设计重要议题。梳理2003年以来的国家养老相关政策,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

1.政策引导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对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四十五章,明确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2.政策激励社会力量逐步成为养老服务业的主体

《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关于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深度贫困地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建设改造行动计划》等政策开放养老服务业,并对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予以指导与监管。

3.政策积极引导医养结合

《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16-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政策,积极引导医养结合,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二)养老需求多样化,人们对机构养老接受度高

为了解人们对养老方式和养老院服务的需求,面向全国通过微信、QQ、今日头条发布了调研问卷。根据收到的186份有效问卷,了解到以下情况:

1.人们普遍关注养老问题

调研数据显示,有超过75%的人关注到养老问题,非常关心养老问题的人占总数25%,没考虑过养老问题的只占17.74%。参与调研的女性占63.98%,男性36.02%,反映出女性更关心养老问题。对于退休生活,人们选择的次序是:休养生息,发展兴趣爱好,在家娱乐;与朋友聚会、外出旅游;热心公益、义务劳动,发挥余热;上老年大学;帮助子女带孩子做家务。对于老年,大多数人最担心的是健康问题,其次才是孤独和缺人照顾。

2.养老方式的选择上差异很大

最理想的养老方式,58.06%的人选择社区养老,选择养老院养老的占19.35%,选择请保姆在家照顾得占13.98%,选择与子女同住的最少占8.6%。这也反映了养儿防老观念的转变。对于养老机构,78.49%的人选择不能自理时直接去护理院,13.98%的人在身体健康时也会选择托老所,一定不去养老院和取决于子女的态度各占3.76%,反映出人们对机构养老也能够接受,特别是在自理能力下降时,大多数人愿意把自己托付给养老机构。

3.人们对养老院服务的关注点集中在基本服务上

对于养老院运营模式,人们选择较多的前五项依次是疗养院、休闲俱乐部、家、老年大学、康复理疗中心;后三项是医院、公园、托儿所。对于养老院服务,人们更多关注住宿条件、服务价格、餐饮营养、管理规范和周边环境。对于养老院的医疗服务,选择最多的是养老院内设医疗站有全科医生或常见老年病专科医生坐诊,也有较多人希望是养老院配备理疗师和护理部,有需要请会诊。对于养老院提供的服务,人们认为最需要的依次是医疗保健、陪伴服务、紧急服务、组织活动、社交服务、日间照料。对于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人们觉得重要性顺序是护工、管理人员、理疗师、医生、护士和社工。对于养老院的设施,人们更多关注康复理疗设施、全面的适老化装修、外部的环境幽雅。养老院的餐饮服务,人们希望有配营养师的食堂,最好还可以自己烹调。

(三)多地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发展机构养老

如今,我国“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格局已经基本成形。由于盈利模式的建立和市场拓展难度较高,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发展迟滞,多地政府正通过立法并采取积极措施推动社区居家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均依托老人熟悉的生活环境,且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也多开展面向居家老人的上门服务,两种养老模式逐渐呈现融合之势。上海社区已在探索实践阶梯式为老服务,改造为老服务中心,提供助餐、助浴、辅具租赁、日托等服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市建有养老机构667家,长者照护之家148家,日间照料中心579家,适老化改造也正从“重点保障”向“普遍惠及”过渡,为养老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2年,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出资设立诚和敬长者公馆、诚和敬养老驿站,提供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同时孵化诚和敬学院、适老化设计中心等,打通养老产业链。经过多年的连锁化、品牌化、标准化的发展,已布局100余家养老驿站,实现北京主要城区的覆盖,并在杭州、石家庄等城市均有项目落地。在运营和实践过程中,结合自身优势和禀赋,根据不同社区特点和老人需求,打造形成了“一区一特色、一站一亮点”运营模式,在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和实践,已提供服务280万人次,服务可覆盖15万老人。无锡鼓励有条件的街道日间照料中心,改造升级为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功能的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加速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街道改造小区配套用房,为许多子女无力照顾的独居高龄老人解除日常生活上的困难,帮助老人排解孤独感。除了提供标间住宿、24小时生活照料、健康检查,还有文娱活动场所等服务外,综合体还为周边社区老人提供助浴、助医、助护、家政等居家养老服务。

1.居家养老是我国主流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还很少,青松康护、爱照护、医护到家、福寿康、安康通等企业,一方面针对老人特殊需求,选派专业人员上门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依托智能终端设备,实时监测老人状况。由于居家养老较为分散,老人们能自理时很少意识到购买养老服务的必要,因此,现阶段的居家养老服务效率低、渗透率低、发展很慢,区域性特征明显,市场格局较为分散。

2.机构养老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相对较快,普通养老院供不应求

机构养老是指专门为老年人集中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近年来,受政策和需求的推动,地产、保险等众多资本纷纷进入养老产业,我国机构养老发展提速,但现阶段国内养老机构仍存在明显不足。

(1)保障型机构为主,普通型机构和高端型机构有待发展

养老机构可分为保障型、普通型和高端型。在养老网(https://www.yanglao.com.cn)收录的全部26,873家养老机构中有效分类的21,403家养老机构中,保障型机构:敬老院占63.1%最多,普通型机构:养老院占16.5%,护理院占2.5%,认知症专护机构占0.2%,面向需求量最大的普通型机构占比不大。高端型机构:高端养老院占0.7%,比例很低。(见表1)

表1 养老机构类型

从我们实地探访的多家养老院和护理院看,大多数养老院兼办护理院,既面向能自理的老人,也面向不能自理的老人,只是分病区管理。也有敬老院兼办护理院的。交通便利的普通型养老院入住率很高,入住要先登记等通知,入住的老人因为康复情况不佳或因为床位紧张不愿出院,导致床位更加紧张;位置较偏远的养老机构有较多空床位,主要原因是子女去看望老人或者老人去医院看病不方便,从而导致空置率较高。

(2)提供基础养老服务的多,提供特殊照护的少

养老机构一般都能提供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医疗和医疗保健等基础养老服务,但能提供全套服务的养老机构数量较少,基本不提供特殊照护。养老网收录的护理院占2.5%,认知症专护机构占0.2%,表明提供更专业的特殊照护的机构较少。护理院主要面向非自理老人,需要配备护工协助和照顾老人日常起居,对于认知症患者还需要设置专门病房,提供特殊专业照护;由于高龄人群增多,认知症病人也多,认知症专护机构需求较大。特殊照护离不开护工。因为护工工作时间长、责任大、收入和社会地位不高、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护工流动性大,护工的短缺使定制化照护服务很难开展,一般护理院都是1:4或1:6,甚至1:8配置护工服务,只有极少数护理院能提供少量的“一对一”照护,我国定制化照护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另外,在养老网的全部26,873家养老机构中医保定点只有1,995家,费用问题也影响着家属对定制化照护服务的选择。

(四)医养结合持续推进,智慧健康养老提上日程

医养结合和智慧健康养老是当前养老产业发展的热点,也是养老基本服务不可或缺的方面。

1.医养结合持续推进

我国的养老机构主要由康复理疗师、护理人员、护工、社工、管理人员组成,配备全科医生或专科医生的养老机构很少。老年群体大多同时有医疗和养老的需求,老人生病需要请会诊或往返于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次数一多养老院会觉得很麻烦,更不要说顾及健康体检等需求。养老机构在做好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的同时,如何将保健咨询、健康体检、诊治护理、理疗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引入养老院是机构养老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机构养老方面,不同运营主体均在尝试通过跨行业准入以及合作等方式,进行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

2.医疗机构转型

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综合的养老医疗服务,转型成老年病医院或护理院,多见于区级医院,因为人才流失和病源不足被动转型。也有医院开设养老机构,例如精神卫生中心开设附设认知障碍症病房的老年康复医院,康复医院开设护理院等。

3.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服务

如今,申请医务室门槛大大降低,只要有一个执业医生、一名护士即可。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中可增设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等医疗机构,配备专业的医疗团队进行运营。

4.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

目前多见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的养老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定期上门诊治,遇到紧急情况也能及时处理,及时转诊。大医院医疗诊治水平高,但本身医疗资源紧张,较少顾及养老服务。

机构养老数字化转型已开始试点推广,企业在摸索“机构-社区-居家”一站式解决方案。国家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互联网+养老”。自2014年6月,民政部办公厅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的7家养老机构展开国家智慧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工作,到如今第四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智慧养老正在我国逐步付诸实施。试点工作旨在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依托养老机构,向集中照料的老年人提供智慧养老服务,如卧床检测、跌倒检测、定位救助与防走失服务。然而,我们实地走访的几家养老机构,尚未将信息化应用于养老机构管理和提升养老服务,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传统,信息记录靠人工、靠台账。养老机构信息运用能力、科技运用能力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亟须大力发展。目前,智慧养老主要应用于居家养老的远程监护。远程监护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远程监测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状况,便于及时发现和处理老年人的需求及紧急情况。提供远程监护的企业从居家养老的服务中积累经验,并逐步建立“机构-社区-居家”一站式解决方案。例如,国内较为知名的爱照护以原居安老为理念,基于物联网,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社区全龄段老年人提供智能化全生命周期照护服务。安康通依托智能硬件、信息系统、互联网平台和呼叫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

二、养老服务的成功案例

随着经济发展,公共卫生体系的健全使人们更加长寿,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提供养老服务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这里摘录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案例。

(一)新加坡医养集群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新加坡全岛依托6大公立综合医院,集结基层医疗、急症医疗、亚急症医疗、长期护理、安宁护理等,形成六大区域健康城。每个健康城的一体化连续护理的各医养组织机构独立运营并互相合作,共同预防、诊治疾病,为社会提供福利。六大医养集群形成城市网状、有力的医养服务体系。以新加坡诺维纳健康城为例。健康城与周围城市环境整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健康城是依托陈笃生医院的医养集群为核心,围绕 Novena 地铁站综合开发、以健康主题商业、酒店和公寓支撑的综合社区。健康城建立了一体化的护理体系。陈笃生医院由两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一个康复中心和一个综合性医疗总部组成,是一家拥有1200多张床位的公立医院。设有传染疾病科、老年病学科、复健医疗科、呼吸内科与风湿病学科,以及过敏与免疫学科;也是老年病学、普通手术、急诊科、放射性诊断科、肠胃科、耳鼻喉科,以及骨科等专科的转介中心;下属有复健医疗以及传染病两大专科中心。诺维纳健康城周围有丰富的核心医疗资源,包括陈笃生医院、急症综合医院、亚急症社区医院、商业办公楼内的专科医疗中心、私立医院等形成了一个功能混合的医疗、疗养综合社区。先看专科医生、住院再转到社区医院休养,甚至是寻求临终关怀护理,都无须走出健康城。健康城拥有畅达的交通系统,系统性绿廊连接健康城、地铁站和周边社区,以空中无障碍连廊串联医疗空间,自动扶梯、电梯帮助快速转诊。健康城立足需求谋发展,医养资源互补、共融共生,形成充满活力的健康主题综合社区。

(二)日本横滨康复养老院的复健信念

该机构是日本唯一取得JCI的康复型养老机构(医院取得国际JCI认证是医疗品质的保证),主要为中风、骨折等住院后需要康复的老人提供专业康复护理。该机构定位于医院与居家之间,入住的很多是躺着进来需重度护理的老人;或是其他地方无法收住的,入住时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极为糟糕。而在3-4个月的精心照护之后,这些老人往往能奇迹般地恢复到轻度护理;有胃管的老人很多也能摘掉胃管,重新用嘴进食。养老院在强调关注老人喝水和运动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信念。要求提供照护服务的人员,特别是管理层,要坚信不管是多么衰弱的老人,都是可以通过合理的照护和运动复建,恢复到他们理想差不多的状态。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将这样的信念从管理层灌输到员工从而影响老人,让他们保持复健运动的信心,坚持下去。此外,更需要将信念落到实处,针对老人要制定康复计划书,了解老人想要达到的效果,以此为目标,规定好每件护理工作的时间量,并要求在管理者监督下严格执行。

(三)网红养老院与众不同的运营模式

有3家养老院的运营模式在互联网上被反复转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这样的养老机构运营模式的认同,对传统养老机构有着更高的期望。日本爱知县的蒲公英介护中心,是日本规模最大的养老院,被盛赞为“老人迪斯尼”。这里除了常见的餐饮、康复设施,还有天然温泉、卡拉OK、兴趣教室、棋牌室和赌场,总共超过250种娱乐活动,简直像个游乐园。250多位老人,由90位员工负责照顾他们。养老院自己发行了SEED币(内部币),从纸张到设计都很类似纸币,非常具有真实感。每人初始资金为5000SEED,之后只要参加康复训练,或者配合护工工作,就可以获得几百到几千不等的SEED币。很多以前事事靠人照顾的老人,开始主动要求自己做一些事情,一些“高收入”的康复项目,甚至需要排队才能轮的上……自从SEED流通以来,老人们的康复状况明显改善,老年痴呆症状也有所减轻,这也让很多老人,再次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荷兰Humanitas home的养老院,在国内护理经费面临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把养老院多余的房间租给学生,不收一分房租。学生能免费住,但每月要花30个小时陪护这里的老人,平均一天一个小时。在这段时间,学生可以陪老人散步、骑车、阅读,或者教他们玩电脑,甚至在墙上涂鸦……这种隔代沟通的模式很受大家的欢迎,前来入住的学生越来越多,老人脸上也每天挂着笑颜。

美国西雅图“代际学习中心”养老院里,住有400多位高龄老人,同时也是一座幼儿园。这个中心每周向孩童开放五天,可选择全日制、半日制或每周两、三天都行,让老人、幼童在一起“学习”。这些孩子跟老爷爷老奶奶一起唱歌、跳舞、画画、做饭或讲故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或者只是参观一下。“代际学习中心”一方面让老人重新发现并肯定了自我价值,他们在跟孩子接触中也获得了更多乐趣和欢笑;另一方面,孩童更清楚地懂得人的衰老过程,从老人那里收获了无条件付出的爱,还意识到“大人有时也是需要帮助的”。

(四)台湾地区将养老机构融入社区实现“在地老化”

台湾地区养老机构大多建在老人的居住小区里,便于老人每天可以回家和家属随时到养老机构。80%的养老机构都是企业化运营,每家机构通常有三四十个床位。相关规定也有对床位数量不超过49的具体要求,一是便于细致管理,二是便于调配专业人员,做到力所能及。台湾的养老机构大多不单独设置医疗服务部门,而是依托各级医院建立社区医疗群,形成社区医疗服务的合作关系,有效地利用了社区的公共卫生资源,也延伸了医院的医疗服务。

(五)智慧养老的数字化技术平台

英国的Birdie Care家庭护理技术平台,提供全方位数字化护理服务管理。家庭医生与护理人员共享老年人的护理信息,方便家属随时随地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老年人和家属可直观地通过APP了解到护理人员访问期间所做的工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等关键信息,其他医疗从业人员也可以共享该笔记。该APP与家用终端设备链接,全面追踪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如跌倒检测腕带、行动轨迹检测器和应急警报等传感器等。用户可通过远程传感器捕获的数据,预测潜在的健康安全隐患,提前提醒老年人和家属,提高防范意识。美国推出一款安装在家具上的传感器LivelyHub,通电后传感器即会自动收集数据,无需连接互联网。它能够帮助子女追踪和记录老年人的日常活动模式,其他家人和朋友也可以接收到老人的日常生活照片和私人讯息。传感器会根据老人的日常行为习惯,建立标准模型进行记录和分析。如果检测到老年人当天的行为不同于平日,则通过Lively网站或者iPhone应用程序向子女发出预警,及时防止老年人危险事件的发生。

(六)提高养老院养老服务水平的举措

综上所述,认为要提供机构养老服务水平,应当在系统设计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医养结合的水平、创新养老院的运营模式、应用现代科技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养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多管齐下。

1.立足养老全周期,系统设计医养服务体系

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对医疗服务需求大,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医养结合,如何将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成为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的关键。当前,我国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相对自成体系,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融通是必然的趋势。

2.建立医养联合体

如今,有实力的医院都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如果把医联体的范围扩展到养老机构,实现养老体系与医疗体系资源共享,实现人员和服务的双向交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无疑能更好地实现医养结合。

3.加强养老与医疗本地化服务

医院运营应当由竞争导向转向需求导向,在不断提高医疗水平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如何满足所在地区的医疗保健工作。城市医疗资源的布局,也可以效仿城市网格化治理,特别是打通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与邻近医院的预防保健、诊治康复、转院住院等环节,这里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健康城模式。

4.建立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配套

老年人常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老年骨质疏松,高尿酸血症,前列腺增生和老年皮肤瘙痒症等慢性病和认知障碍,常常一人多病,表现不典型,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因此,对老年人进行全面的健康管理,及时进行疾病的筛查预防,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对疾病的专业诊断和治疗及病后疾病进程的管理尤为重要。而人的衰老是有一个过程的,在不同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常见病、慢性病、传染病的防治,危重疾病的诊治,术后和失智失能的康复看护等,对应着不同层次医疗机构的服务,单靠养老院自身的医疗服务或单独一家医院负担过重。只有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配套,才能够妥善地解决养老服务中存在的医疗问题。

(二)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原居安老,合理布局大型养老院。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养儿防老观念很强,很多老年人也愿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加上叶落归根,不离故土的传统,老年人不愿意到离家较远的大型养老院去养老。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型养老院里的子女访问次数明显不高,父母和子女的亲情受到影响。然而,很多老年人需要专业照顾,养老机构集中照顾能提高服务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合理配置养老资源是关键。

1.积极发展社区养老、原居安老。现在北京、上海、无锡等许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然而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是难点。最理想的是在社区开设有一家小型的养老机构,床位十多张到几十张。一方面服务部分失能失智无法自理的老人,家人也方便前往这样就近的养老院探望;另一方面有了专业的护理人员、护工、理疗师甚至配备医师,能够必要时为社区其他老人提供专业服务。很多成功的社区养老机构都是连锁经营的,避免一时因为人员流动出现经营风险。社区养老应当与居家养老相结合,利用社区的资源形成阶梯式养老服务。从为健康老人提供公共活动场所和设施,老人助残中心、老人日托中心到护理院,保障老人的身心健康,使每位老人都能在社区找到适宜的服务。这样既能缓解大型养老机构的床位紧张,也能避免因为大量老年人无法在社区养老而离家,造成社区空心化,社区生活环境恶化。

2.合理布局大型养老院。大型养老院规模化地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照料护理服务。随着国家对养老机构的规范和评级管理,大型养老院的配套设施和管理服务也在不断改进,一般都会制定规范的规章制度、适老化改造居住房间和公共空间,并配套有符合老人身心特征的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用品、设施设备,理疗师、护工、护士等一应俱全。老人住进大型养老院后,家属可以无后顾之忧。然而,养老院也忙闲不均。有的养老院一床难求,住不进,这类养老院除了服务好以外,更大的原因是选址在居民区附近或交通便利的地区;而有的养老院建在郊区等偏远郊区,空置率较高,究其原因是子女去看望老人或者老人去医院看病不方便。虽然养老院建设和运营的主体不一,但在目前我国养老院床位数不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的情况下,在城市规划上,像设置学校一样,适度考虑养老院的配套选址,有利于提高养老服务资源的合理利用,便于老人和家属往来,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

(三)建立积极心态,创新养老院的运营模式

许多人主观上觉得进养老院,是从不能自理到临终关怀的不归路。从人们的关注点看,关心的大多是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的基本服务,这反映出如今的养老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近年,国家政策提出“积极老龄化”与“健康老龄化”的发展目标,养老院服务也应当兼顾老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满足。

1.提供积极的康健治疗

拥有积极心态的养老院服务人员能提供积极的康健治疗,打破衰老和疾病的不利进程。衰老和老年病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老人的康健治疗也要做好长期准备,要制定计划,设置阶段目标。管理人员、医护人员、护士共同努力,有策略地通过治疗和护理,对于有病痛的老人,尽量减轻病痛的等级;帮助残障老人尽可能多地自理生活。

2.创造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养老环境

养老院的经营模式。可以采用疗养院、休闲俱乐部、家庭、老年大学、康复理疗中心等模式,要打破如今传统的类似医院的运营模式。不要将老人的养老与社会生活隔绝,避免老人产生被社会遗弃的感觉。养老院的选址要靠近生活区,环境布置在适老化的基础上要生活化;采用半开放的经营模式,休闲时也能接触到年轻人;日常运营有专业的社工策划和组织,特别是节假日、庆生的活动和外出旅游;日常的活动既有闲适的静养,也可以选择适宜的运动;引入一定的激励机制和竞争,引导老人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托老所和托儿所可以经常开展老少皆宜的活动;养老院要为有一技之长老人。创造展示和服务社会的机会等。

(四)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推进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是必然的趋势。养老服务数字化能实现视频监控,保障老人身心安全;实时监测和远程医护等智能技术。提升医护能力与效率;借助智慧养老智能化应用系统;提升养老服务管理水平。

1.视频监控保障老人身心安全

目前,养老机构规模不断扩大 ,养老机构常规通过视频对安全,防火等重点区域或公共区域进行监控,加强内部管理,便于了解和处理老人们出现的意外情况。对于失智失能老人,老人异常(跌倒、发病等),如果不及时发现并提供相应的救助,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类似幼儿园安装视频监控软件为家长实时监护无行为能力的子女,养老机构也有必要安装视频监控让子女实时监护、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避免意外或虐老事件的发生,保障失智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对于一般的老人在应用视频监控时,要保护老人生活的私密性,对于失智失能老人重在保障老人生活的安全性。在《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实施指南(试行)中,要求监控系统能不间断录像且保持15天以上记录,定期维护。为防止意外,建议视频信息在异地存储备份,已备不时之需。

2.智能技术提升医护能力与效率

养老机构通过位置追踪仪、可穿戴设备、防摔倒设备等感应装置,实时监测,增加老人和医护人员交互性。相关数据可接入包含医生工作站等医疗相关管理系统,与医嘱管理、处方管理、电子病历、健康病史档案等配套,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如今,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也开始应用于老人的照护,能大大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

3.借助智慧养老智能化应用系统,提升养老服务管理水平

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以社区、家庭、养老机构等互为依托单位,建立和完善基于老年人的基本信息、社会养老服务信息、健康保健服务信息、健康档案等数据资源的智慧养老智能化应用系统。并连通公安、人社、财政等政府部门的数据库,实现数据资源联动和动态化管理,保障应用系统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借助系统有效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来满足老年人在日常照护、健康管理、医疗护理、休闲娱乐、亲情关爱等方面养老服务需求。

(五)加强养老专业人才培养。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对医护资源带来庞大需求。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对护工需求很大,而且对护工心理素质和专业知识有一定要求。老年病、慢性病需要长期医护,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搞活养老机构需要懂得老人心理和一定组织能力的社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养老从业人员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既能减轻工作强度,还能提高服务质量。养老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提高养老从业人员的待遇,提高社会地位,完善的养老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教育培训制度,是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的有力保证。

结束语:

国家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差别很大。统筹资源建立养老服务体系虽然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鉴,因地制宜的创新必不可少。机构养老的经营者也需要在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上顺应时代的发展,并在满足老年人的身心需求上做出积极的服务提升。

猜你喜欢
养老院养老机构
养老生活
日本Sakuragien-青森养老院
This 11?year?old student brings joy to seniors one wish at a time 11岁学生助梦养老院
In My Next Life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