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1-08-16 04:23咸丽楠王文慧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视野国际化人才

咸丽楠 王文慧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北京 100048)

该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已与沿线几十个国家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倡议对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2016年,中央颁布《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培养大批急需人才,支持沿线各国实现政策互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

一、新型旅游产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双向旅游交流暴增

中国与相关国家旅游合作也越来越密切,旅游产业已成为建设的重要载体。《“一带一路”旅游大数据专题报告》中指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旅游往来人次逐年增加(图1),“一带一路”成了全世界旅游的热点。同时据《“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显示:文化产业类及旅游管理类的人才均位于人才需求的前十名。所以,随着同沿线国家的贸易交往和文化交流不断推进,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在其中的保障性意义也愈发凸显。

图1 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来往人才

(二)旅游企业提升的急需:“走出去”的必备条件

中国企业“走出去”。企业要想抓住机遇,首要问题的就是品牌国际化和人才全球化。由于沿线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市场体系的构建尚不成熟,贸易往来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语言多为小语种,这使得我国企业在走出国门的道路中,面临的商业形势比发达国家更为复杂,中国唯有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培养政策,才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架起坚实的桥梁。

(三)旅游行业人才供给的紧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稀缺

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反衬了当下我国旅游管理人才供给不足的事实。根据调查,现阶段“走出去”企业面临着不懂国际法律法规,对沿线国家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认识不足,难以有效管理员工等问题。同时具备旅游专业知识以及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陷入极度稀缺的窘境。此类人才缺口是制约我国部分企业的一个“痛点”。

总之,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整合,使得相关人才供需平衡被打破,有效供给明显不足,为人才培养带来了新要求与新挑战。

三、旅游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一)高校培养视野滞后

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依然以传统的国内旅游行业为服务对象,专业设置与课程布局滞后于行业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陈旧。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仍以学科内的专业基础知识与理论为主。高校的培养视野滞后,师资队伍以及课程设计都没有跟。几乎很少有院校的课程涉及沿线国家的内容,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得不到更新,知识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二)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失衡

《201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608所,高职专业院校1086所,中等职业学校947所。每年研究生招生超过3000人。本科专业共招生5.9万人,高职专业11.3万人。以数据来看,我国在旅游管理类相关专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不过有效的人力资源储备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旅游管理人才在数量与结构上的领先并未能形成在质量上的优势。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还有对口率不高,学生综合能力不足,离职率居高不下等问题。

(三)与沿线国家的人才交流互动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类专业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建立了教育合作和交流,但大多数这类教育合作的思路还是停留在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上,并没有拓展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四、旅游产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培养国际化视野和新时代家国情怀

视野决定格局。要想不断拓展宽度,延伸国际合作格局的广度,就必须在人才培养的源头注重“国际视野”和“大格局”的培养。未来,我国不仅需要国际事务的参与者,更需要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和国际潮流的引领者。因此,必须重视国际化人才“大视野”和“大格局”素养的建构,这样才能培养出从国际层面审视形势和问题、有魄力、代表中国发声和担当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重任的国际化人才。除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我国还应更加注重国际化人才家国情怀素养的提升。在新时代下,国际化人才更需要热爱祖国、通晓国情、具有民族自豪感、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国家形象的“名片”,旅游国际化人才更需要在对外交往中阐明中国观点和中国立场,维护好中国利益,植根于本土文化之中。

(二)加强互通:扩宽人才交流渠道

加强与沿线国家人才建设的交流互动,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通过各种交流渠道,在高等院校中开展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让师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沿线国家,让老师及学生“走出去”。各级政府和高校可以有针对性、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前往沿线国家开展深度访问和交流,同时鼓励国家之间互换留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沿线发达国家在人才建设方面的经验。国家应积极开拓培养人才的途径,调动起全球华人和华侨的积极性,利用好孔子学院这个交流平台。采用短期访学、暑假交换、专业学术会议、实习实训、学分互认等各种形式,进行各种层次的国际交流学习活动,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联合共育:高校及智库结合,推动校企对接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等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途径。高校要结合旅游行业的特点以及建设的要求,在课程国际化、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国际化、在线国际教育等提升培养方案方面下功夫。紧密围绕“知识、能力、人格”的人才培养关键点,打造具有行业国际视野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和研究机构,支持智库调研沿线国家所需人才,研究目前国内人才培养的对策。“走出去”企业与高校深度对接,提高人才需求匹配度。目前,员工培养沿袭传统 “自培”模式的企业占绝大多数,知识更新慢,培养的人才质量参差不齐。高校应深入企业进一步挖掘个性需求,探索校企共育机制,为地方企业提供人才保障。

(四)重视跨学科能力:培养复合型国际化视野人才

旅游国际化人才具有一定的要求和衡量标准。他们要具备旅游产业属性,拥有旅游专业知识。其次,还应掌握其他相关知识并能加以应用,如文化冲突、安全、危机协调等应急管理能力。为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做深做实,文化和旅游部自2018年开始面向全国征集遴选“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本文就2020年名单里的45个项目 做了具体分析(图2),可以看出我国在文旅产业、国际合作主要从十个方向展开,这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指引方向。

图2 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领域

不难发现,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能力也尤为重要。创意设计、数字文旅和营销推广人才需求较大。展览交易、旅游演艺也备受关注。旅游+动漫,旅游+游戏成为旅游国际化的一大热点。因此,国际化旅游人才需要懂技术、会创意并且对贸易规则和海外投资熟悉。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挖掘丝路文化内涵,做好建设投资,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搭建服务平台。在旅游国际人才培养的培养方案中,需要多个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学习,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复合型人才。

结束语:

总之,人才培养是个大概念,必须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中去。目标要具体、措施要得力,用一个个项目来支撑和构建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视野国际化人才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才云
居· 视野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