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肢体康复装置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2021-08-15 03:02:12张振帅罗永生任宝龙赵晓燕鲁海琴
甘肃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肌力偏瘫

张振帅,罗永生,周 欣,任宝龙,赵晓燕,鲁海琴

(武威医学科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脑卒中后偏瘫是由于脑血管病变所致大脑功能局部障碍所致的临床综合症,是神经内科多发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提高该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助于增强患者信心,帮助患者尽早进入社会,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脑血管病后偏瘫患者多表现为肢体高发痉挛、肩手综合征等[1]。常规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以中医康复理疗、现代医学康复等为主,现代医学康复是以解剖学基础结合现代康复设备对偏瘫患者进行训练,以恢复患侧肢体功能。武威医学科学院多年来总结了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经验,自主研制发明专利肢体康复装置(上肢康复装置、下肢康复装置)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武威医学科学院神经内科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收治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4 例,采用简单数字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 例。治疗组中男性28 例,女性14 例,平均年龄38~72 岁,平均年龄(52.4±4.2.)岁,脑梗死36 例,脑出血6 例。(额叶、颞叶、顶叶)梗死34 例,脑桥梗死2 例,额、颞叶出血4 例,基底节区出血2 例,血量≤30ml,24h≤发病时间≤3 d。偏瘫侧肢体:左侧上下肢瘫25 例,右侧上下肢瘫15 例,右上肢及左侧肢体瘫2 例。肌力分级标准:0~5 级。对照组中男性27 例,女性15 例,平均年龄41~70 岁,平均年龄(50.4±5.8)岁,24 h≤发病时间≤3 d,脑梗死35 例,脑出血5 例。(额叶、颞叶、顶叶)梗死32 例,延髓梗死合并小脑梗死3例,脑干梗死1 例。脑叶出血3 例,基底节出血1例,基底节出破入脑室1 例,出血量≤30 ml。偏瘫侧肢体:左侧上下肢瘫20 例,右侧上下肢瘫22 例。肌力分级标准:0~5 级。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排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年龄:38~72 岁,24h≤发病时间≤3 d;(2)入院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5 分,≤25 分,日常生理能力(MBI)指数≤75 分;(3)肢体活动障碍,符合第8 版神经内科肌力的六级记录法,分肌力0~5 级;(4)参与研究者同意并签同意书者。(5)未接受外科治疗;(6)同意随访。

1.2.2 排除标准

(1)不服从拒不配合该研究者;(2)慢性脏器功能不全甚至衰竭,不能耐受自制肢体康复装置治疗者;(3)严重的血液系统疾患;(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2]。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采用自制肢体康复装置(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上肢康复装置,发明专利号:ZL201520279231.0;下肢康复装置,发明专利号:ZL201510040238.1)治疗14 d,每日使用肢体康复装置4 次,每次1.5 h,配合中医康复治疗(针灸、电针、热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脑梗死:清除氧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调脂、保护神经、活血化瘀通络。脑出血:保护受损脑细胞、控制血压等对症治疗)。

1.3.2 对照组

采用中医康复治疗(针灸、电针、热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脑梗死:清除氧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调脂、营养神经、活血化瘀通络。脑出血:保护受损脑细胞、控制血压等对症治疗)。

1.4 观察指标

1)疗效S75 指标。专职神经内科医师对患者进行NIHSS、ADL 进行评分,该医师不参与患者治疗。疗效判定标准按痊愈:偏瘫侧肢体肌力较治疗前变化明显,至5 级肌力。显效:偏瘫患者肌力较治疗前有变化,肌力分级较前至少提高2~3 级。有效:偏瘫患者肌力较治疗前有变化,肌力分级较治疗前至少提高1 级。无效:偏瘫患者肢体肌力分级较前无变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两组患者治疗1 周期(7 d)、治疗2 周期(14 d)比较2 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治疗14 d 后对使用肢体康复装置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变化比较,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分析使用自制肢体康复装置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l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NIHSS 评分变化

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 后NIHSS 评分,治疗组评分变化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

2.2 两组ADL 量表评分变化

治疗前两组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 后ADL 量表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ADL 量表评分比较

2.3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85.71%,治疗组总有效率97.6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3 讨论

偏瘫是脑血管病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脑血管病发病后24h 使用自制肢体康复装置加速肢体功能恢复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肢体功能康复治疗包括祖国传统医学康复、现代医学康复。祖国传统医学重点包括针灸、推拿、按摩;现代医学康复是以解剖学为基础,以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康复设备为依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康复治疗方案。其康复效果各有差异,如Comming 等[3]研究显示,发生脑卒中24 h 以内早期康复可以加速患者行走功能恢复。李翠平等[4]研究认为,综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加速了患者偏瘫侧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发生,提高了生活质量,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大量研究表明,早期介入康复是安全的[5],并且改善和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预后,明显减少肩痛、肌痉挛疼痛以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6]。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的治疗较多的关注其生命体征平稳的维持,早期康复介入治疗被疏忽甚至滞后,影响了脑血管病后患者期肢体功能康复。

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自制肢体康复装置(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上肢康复装置,发明专利号:ZL201520279231.0;下肢康复装置,发明专利号:ZL201510040238.1)治疗7 d、14 d,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变化、治疗14 d 后ADL 量表评分变化、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该肢体康复装置系我科长期从事神经内科脑血管治疗医护人员结合现代医学康复设备,取长补短,自主研发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了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促进了脑卒中后患者偏瘫侧肢体功能恢复,该装置设计简单、轻便,易于医护人员掌握操作,尤其是对不能活动患者实现了早期床旁康复。

综上所述,我科自制肢体康复装置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肌力偏瘫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0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Coco薇(2017年12期)2018-01-03 21:18:37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50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哈尔滨医药(2015年5期)2015-12-01 03: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