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 权
(庆阳市中医医院药剂科,甘肃 庆阳 745000)
抗生素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能够抵抗病原菌,杀灭致病微生物。抗生素降低感染性疾病方面效果确切,但若应用不合理,易导致体内微生物紊乱,出现不良反应,损害身体健康。老年患者由于年龄较大,各脏器功能下降,耐药性差,免疫调节能力低下,在使用抗生素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更高。相关数据显示[1],使用抗生素的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非老年患者的2~6 倍。因此了解老年患者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特点,探究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指导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老年患者抗生素不良反应特点进行探究,并分析合理用药,现总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7 年2 月-2019 年10 月庆阳市中医医院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84 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男51 例,女33 例,年龄60~86 岁,平均(70.82±2.15)岁;疾病类型:脑部疾病31 例,呼吸系统疾病18 例,泌尿系统疾病35 例。患者均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均无精神性疾病或意识障碍,将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排除。
收集并整理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疾病类型、抗生素用量、抗生素使用时间等,对感染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并进行药敏实验,统计不良反应患者实验室培养的病原菌种类,归纳抗生素种类,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临床表现,并分析不良反应累及系统。查阅相关文献,总结临床经验,制定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方案。
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SPSS22.0 处理。
84 例患者共分离出137 株致病菌,革兰阴性菌66 株,构成比最高,为48.17%。其次为革兰阳性菌40 株,构成比为29.20%。最后为真菌31 株,构成比为22.63%。
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药物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构成比最高(34.52%),其次为青霉素类、(17.86%)、大环内酯(14.29%)。见表1。
表1 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
84 例不良反应患者中以皮肤过敏反应(30.95%)、消化系统反应(20.24%)居多。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与临床表现
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适应症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时间过长偏多。见表3。
表3 不良反应发生与用药不合理的关系分析
给药后1min 内发生的有18 例(21.43%),给药后1-30min 内发生的64 例(76.19%),给药后30min后发生的2 例(2.38%)。静脉给药的 有59 例(70.24%),肌肉注射22 例(26.19%),口服3 例(3.57%)。不良反应多于给药后30min 内发生,静脉给药的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抗生素所致的不良反应与药物本身、患者体质、药物代谢引起的有害反应等有关。本次调查显示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与临床研究具有一致性[2]。过敏反应较为严重,最常见的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易导致过敏性休克。本研究结果显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为使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抗生素药物类型。临床使用时应先进行皮试,确定无过敏反应后再给药,同时加强给药后的监测。头孢噻吩、氯霉素易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血清病、药物热为Ⅲ型变态反应,主要症状为荨麻疹、关节疼痛、发热等,青霉素类、四环素类抗生素易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毒性反应为抗生素的常见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原因在于用药时间过长、用药浓度高或剂量较大。毒性反应会造成机体组织受到影响,损害机体生理功能。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的药物易导致毒性反应,而个体对某些药物敏感也易引发药物毒性反应[3]。目前常见的毒性反应为肝脏毒性、神经系统毒性、免疫系统毒性等。氨苄西林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使患者出现寒战、癫痫等症状。万古霉素易导致听力减退症状,四环素易导致嗜睡、睡眠障碍等症状,红霉素易引发神经萎缩、神经炎。肾脏毒性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下降,临床研究表明[4],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等药物应用不合理易出现该类症状。氯霉素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血液系统毒性,头孢噻吩、克林霉素、四环素等可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大剂量或长时间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损害心肌功能,甚至引起心率失常。由此可见,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引发的神经系统毒性存在一定差异。
特异质反应是先天性遗传原因导致机体对某些药物敏感度过高,多数是由于机体缺乏药物代谢所需的酶,从而干扰了药物的正常代谢,引起不良反应。在极少数患者中出现,与药物剂量无关。本研究中并未出现特异质反应患者,但应警惕该症状的反应,因为该症状无法预测,且致命性较高。二重感染指的是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机体出现耐药性,进而出现新的感染现象。二重感染主要症状为消化道感染、尿道感染等。对于老年患者应警惕出现二重感染症状。
(1)根据患者适应症合理选用抗生素:应对患者病原菌进行分析,确定具体类型,再结合病情,分析抗生素的作用及适应症。(2)明确抗生素使用时间与剂量:临床调查显示,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剂量过大是引起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分析抗生素进入机体后的药动学特点,科学评估感染部位,确定抗生素的浓度、药物到达靶组织的时间等,合理选用抗生素种类。避免因剂量过量、服用时间过短而影响疗效,同时应注意避免长期、高剂量用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3)合理进行抗生素联合使用:抗生素联合使用时应严格把握适应症。如克林霉素与甲硝唑均可抑制厌氧菌,而两者联用会导致机体耐药性增强,影响治疗效果。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药物均可在pH<4 的情况下快速分解,抗菌效果降低,因此二者不能与葡萄糖联合使用[5-8]。抗生素的不合理联用不仅危害患者生命健康,还导致药物资源的浪费,因此应进一步提高临床抗生素联用的合理性。(4)静脉给药应适当降低滴速:本研究调查显示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肌肉注射与口服给药。静脉给药滴速过快可导脑部组织血药浓度过高,影响脑部供氧,引发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多数合并慢性疾病,静脉注射滴速过快可能诱发肺水肿等严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老年患者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种类较多,临床医师应掌握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