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如林,刘晓霞,高希春,夏东洲,李 静,张博楠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放射科,甘肃 张掖 734000)
在成年人所患的肝脏肿瘤当中,肝血管瘤是相对比较常见的。现如今,健康体检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影像学检查的方式和手段也不断的发展,检出率也有很大的提升,这就使得很多肝血管瘤病人要进行相应的诊断以及治疗[1]。而肝血管瘤实际上属于一种血管畸形,其产生的原因是血管过度发育或者是血管异常分化,在肝血管瘤当中,肝海绵状血管瘤是相对比较常见的。从以前的研究当中可以了解到:性激素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作用,能够促使其不断增生,最终成为毛细血管样的结构,例如怀孕或者通过服用避孕药的方式,能够让人体内的雌激素上升,因此就会使得血管瘤不断生长,这也是女性发病的一个诱发因素[2-3]。如今在肝血管瘤的临床治疗当中,血管瘤剥除术和肝动脉介入栓塞术这两个方法是比较常用的,另外还加入了放射学当中的一些办法与手段,在目前的治疗手段当中,经导管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是相对比较成熟的,也能够适用于无法进行手术切除的病人[4]。如今在对治疗手段和方法进行评价的过程当中,相对比较注重一些传统的客观因素,包括手术时长、所需费用等[5-7]。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为肝脏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同时肝血管瘤介入后的评价可选择的检查方法更多,可满足更多的要求。我们收集了介入治疗后CT、MR复查的16例患者19介病灶,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对两种检查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具体报告如下所示。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1月行肝血管瘤介入治疗的患者16名,共19个病灶,均分别行CT和MR检查,两次检查次数不超过一月。纳入标准:均行碘化油栓塞介入治疗的患者;19个病灶直径均超过5cm;患者行介入治疗后一月,先行CT复查,再行MR检查的患者。本组病例患者年龄为45~68岁,中位值55.3岁,其中女10例,男6例。本组病例均行一次介入治疗。
16例患者,CT检查的过程当中,主要使用西门子64π螺旋CT机Spirit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平扫层厚、层距都是5mm,而增强扫描时,主要通过60~75mL碘海醇,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来进行相应的扫描。在进行MR检查的过程当中,主要使用了西门子magnetom Aera1.5T磁共振成像系统,针对肝脏部位,进行横断位T1WI、T2WI的扫描,所有患者均未行增强扫描。将CT和MR扫描图像结果对病灶进行分别测量,测量肝血管瘤病灶大小,介入后碘油沉积,坏死、液化区大小及存活病灶强化区的大小。
在测量分析时,主要安排4名影像学方面有相关经验的医师,然后将医师分成2组进行不同的分析,分析的内容为:CT、MR所具有的影像学特征,同时对其大小进行测量。其中在测量数据时两组医师分别以明显强化界为依据测量大小和以强化、模糊区也包括在内测量其大小,最后进行数据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 19.0 软件,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计数时所采用的资料为Wilcoxon秩和检验,而进行计量时所采用的资料为t检验。另外,介入疗效主要通过Excel表格将数据进行录入,然后按百分比进行描述分析。
将19个病例大小测量后的数据,与第一次CT测量值及MR测量值的数据,通过Excel表对数据进行录入,同时进行相应的处理,用构成比对疗效进行描述性统计,本组病例疗效百分比为72.29%~99.49%之间,疗效非常显著,部分病变达到治愈,从表中数据分析,病灶越小,疗效百分比越大,疗效越好,见表1。
表1 原病灶大小与CT、MR疗效分析
本组16例19个血管瘤病灶,CT平扫表现为碘油沉积区高密度度,存活组织为低密度,坏死组织为更低密度。对于增强之后的存活组织动脉期而言,其所具有的表现是边缘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造影剂会不断的对肿瘤组织进行填充,因肝血管瘤强化特点,按不同标准测得肿瘤大小有一定的差别。我们首先测量原病灶大小,后通过两组医师按照上面的观察指标进行测量。测得的CT数据及对肿瘤疗效的评价,见表1,进行统计学处理后,CT1与CT2比较结果见表1,因CT1,CT2测量值不服从正态分布,使用中位数(P25,P75)进行描述,因差值不服从正态分布,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两次测量值的比较,结果显示,S=-66,P=0.001<0.05,说明两次测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2的测量结果高于CT1,见表2。
表2 两次CT测量结果的比较
本组通过MR检查之后得到的影像学表现为:T1WI、T2WI上碘油沉积区无信号,存活肿瘤组织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则为高信号,而且回波时间延长之后,高信号相对比较强烈,显“灯炮征”,肿瘤组织以及其所具有的边界能够很清楚的观察到,测量的过程当中无模糊区,两个组最后测量的数据结果也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异。选择CT第一次测得数据与MR数据比较,如表2所示,因CT1,MR测量值不服从正态分布,使用中位数(P25,P75)来描述,差值服从正态分布,通过配对t对得到的两次测量值做出相应的比较,从中能够发现,t=3.37,P=0.003<0.05,以此就能够证明两次测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MR的测量结果高于CT1,见表3。
表3 CT1与MR测量结果的比较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影像也不断地进步,尤其是CT和MRI技术迅速发展,使得检出肝脏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准确率有非常明显的提升。据文献报道,通过超声、CT和MRI对肝血管瘤进行检查时,它们检查所具有的准确率分别是61%、77%以及92%[10-13]。如今针对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比较多,但是从临床上来看,手术切除以及肝动脉栓塞术所具有的疗效是相对比较好的[14]。肝血管瘤一般都是没有症状的,属于良性肿瘤,而且也并不存在恶变的倾向。如果血管瘤生长到一定程度的话,那么就建议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治疗。适当的治疗可以使患者“带瘤生存”,介入微创手术,并发症及禁忌症少,符合专家共识,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有充足的理论依据[8-11]。
HCH介入碘油栓塞后在CT上的直接征象为碘油的沉积,间接征象为病灶内裂隙状及不规则小片状低密度液化坏死区。测量其大小可评价肝血管瘤疗效。文献查询肝血管瘤介入后疗效的评价基本都用CT增强扫描,MR检查应用很少,主要原因分析为CT检查快速,临床医生对CT检查习惯,MR检查时间长,要求高。本组病例分别行CT增强及MR检查来分析其疗效,通过测量数据、进一步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种检查在肝血管瘤介入后的表现及评估差异。通过分析,本组病例疗效百分比为72.29%~99.49%之间,疗效非常显著,从表中数据分析,病灶越小,疗效百分比越大,效果越好。本组病例疗效百分比较高,原因是病例样本少、选择患者时间段受一定影像、部分患者做完CT后不愿意再做MR,还有受限于检查费用等的影响,致使样本量小;本组病例在进行比较分析的过程当中,主要通过不同标准测量的CT数据来完成,从分析的结果当中可以发现两次测量差异都存在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说明CT增强扫描后对存活病灶的测量评估不精准;MR检查后的两组数据没有差异性变化,说明MR检查对介入后存活病灶的测量评价基本准确,可精准的指导需不需要二次手术。
总之,肝血管瘤介入栓塞治疗疗效是明确的。CT平扫+增强扫描和MR检查都可行介入术后的疗效评价。但MR对病变的显示更清楚、明确,评价测量数据及分析更加精准及客观,为流行病学分析提供科学的数据。同时MR检查没有X线辐射,结合当地医疗资源情况、患者经济状况及医疗的需要,此类患者可建议行此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