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助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研究

2021-08-15 00:51黄阿梅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3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职业高职

文/黄阿梅

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实施,其源头需要追溯到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1],在此背景下,江苏省教育厅在2021年7月印发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在工作目标中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2]。在文件规划中不难看到,职业教育的改革和质量提升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从就业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意义

就业创业指导课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将学生个人的职业目标、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着眼于国内国际形势,拓宽视野,培养家国情怀,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经济、社会发展,学生的就创业意识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0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抗压能力弱,处于学生和社会人的过渡阶段,对自身“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形象感到困惑,在思想上容易产生各自问题[3]。

(一)从就业率看高职学生的可塑性

2020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在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中,专科的就业率较高,其原因之一是专科学生相对而言定位精准,没有本科生的眼高手低。高职院校学生在整体高等教育中占比接近一半,而这个巨大的群体实际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尤其在价值观、社会认知、职业理想、爱国情怀等方面。尤其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会成为其中的生力军。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就业创业指导类课程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在就业市场与本科生的竞争

近几年来,随着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部分高职院校升格成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直接面临与本科生的岗位竞争。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学院为例,长期合作的大型国企在近几年招聘学生时有了明显的岗位限制,如进入建设单位后,专科学生只能从事实验检测、安全等岗位,施工技术的岗位只面向本科生。同时,学生进入企业后的个人发展也面临更艰难的竞争环境。从这个层面上说,高职学生在校接受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类教育时不能仅限于专业就业的引导,需要到更高一个层面的认知引导,所以开设专门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并不是一种补充,而是一种必须。

(三)高职生“慢就业”现象逐年加重

随着经济发展,家庭生活环境越来越优越,没有就业紧迫感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中的一部分选择专转本,一部分选择先待业后就业,毕业后长时间蜗居在学校附近,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个毕业生对一个家庭而言可能意味着全部。

职业教育之所以在国民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是我国产业结构发展和调整的需要。2019年国家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江苏省政府于2018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20年发布《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一系列文件的发布,显示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并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但在普通家庭,一般父母还是认可本科文凭,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个人、家庭的原因以及逃避就业产生的转本需求促生大批转本培训机构,部分机构的过度宣传,在某种程度上再次拉低了学生日趋低迷的就业意愿。

这种“慢就业”观念的转变,需要“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激发高职学生的职业自豪感,理解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好环境下,个人理想的实现与之戚戚相关。企业的选人用人不再唯“文凭论”,个人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日益成为更加重要的指标。只有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慢就业”的问题。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的具体实施情况

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为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是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大一、大二的学生开设的就业创业指导类课程,学生大一时主修“生涯规划”,大二时主修“就业创业指导”。这门课程是必修课,旨在为学生顺利参加实习、定位生涯目标、助力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以学校路桥与港航工程学院学生为例,学生在职场中表现出来的诚实守信、责任担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日显薄弱,在价值取向上也有问题存在,而工程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上述职业道德和能力不仅决定了个人生涯发展的高度,也决定了这个行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承担了对学生价值观引导、生涯规划引导、社会环境认知、国内国际形势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等多方面的重担,这些方面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课程实施的教学对象还是以路桥与港航工程学院学生为例。

(一)职业生涯规划板块

职业生涯规划板块由两条主线构成: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探索,即自我认知与外部环境认知。在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中,一般是以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重点,但如果深究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目标,同时结合实际,生涯规划的意义绝对不是当下形成的一份不成熟的生涯规划书,而是需要打开学生认知的大门,并不断提升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知。通过对内的探索,实现与外部环境和资源的整合;通过动态调整越来越明晰自身的未来职业规划,更好地实现个人能力和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并且通过个人的努力不断获得和创造新的机会,上述课程目标在进行课程标准设计时以此进行调整。

以“外部世界认知”课程为例,在传统教学中,一般仅限于对专业行业内的环境认知。“全球化视角下的机遇与挑战“”长大后的中国“”长大后的中国企业“”长大后的我们“四个小节,从大到小,既能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认知所处的环境,也帮助学生建立认知世界的方式方法。比如,在全球化视角下,引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引导学生在规划个人生涯时,要以此为基础去考虑。例如,学生对中国制造向来有低劳动力成本、不环保等固定的负面印象,现在可以自豪地跟学生说,中国的科技制造能力位居全球领先行列。复杂产品的大规模开发制造,中国也毫不逊色,而在这个环节里,一线技术能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我们想象中的技术工人,而是大有可为,机会无限。

在理解外部大环境基础上,让学生把眼光投向具体的工作本身,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及其内涵。如在此可引入港珠澳大桥、沪通公铁大桥等案例,让学生既能看到在行业领域内我国最先进的水平,又能看到国家经济发展大格局。学院可邀请荣获过劳动奖章、技能大奖的校友到校与学生交流互动。

(二)就业创业指导板块

就业创业指导面向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开设,在传统教学中,以指导学生准备求职材料、参加面试、讲解就业流程等为内容,课程标准的设计需要着重考虑职业发展内涵,加重价值观引领、培养工匠精神、打开多元视角、拓宽国际视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而技巧性部分如求职简历、面试礼仪等部分可以相对弱化。一方面,现在学生获取最新信息的渠道和来源广泛,在课堂上只需引导学生如何在正规渠道查询需要的信息即可;另一方面,就业指导一定不能脱离专业的泛泛而谈,可以与专业紧密结合。

以“就业形势认知”为例,在传统教学中,一般限于解读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当下的就业政策等;而在就业压力持续增加的环境下,高校需要带领学生认知行业发展趋势、“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等就业大环境,具体可分为“疫情下的中国”“大国竞争”“著名工程案例”“方针大策”四个小节。从中国的疫情应对,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政府强大的组织力、领导力和动员力,这是所有学生所处的就业大环境;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思路、“基建狂魔”称号的由来、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趋势是学生所处的行业环境;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沪通公铁两用大桥等项目的建设和完成是大国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通过《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江苏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文件解读,带领学生了解国家层面未来的交通规划及对交通建设人才的要求。

同时,注意挖掘地方特色素材,如本校地处南京,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南京长江大桥是非常好的教育素材。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公铁两用桥,建设历程坎坷,从长江大桥到长江五桥,以及计划到2022年年底完工的长江六桥,六座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很好体现了中国桥梁的发展史,是中国国力强盛、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增强的很好体现。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助力学生就业实施途径

(一)从竞争意识向合作意识转变

罗振宇先生曾说过,“竞争意识伤害竞争力”,这一观点对促进就业工作的各个领域都具有现实意义。在推进就业指导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始终秉持一个底层逻辑:就业指导主要是从思想意识上的引导,是建立在一个高度、宽度、深度并存的综合性体系上,这就需要职能部门与教学部门、专业教研室、教师主体之间责任界定清晰、相互高度信任、沟通协调、挖掘资源并进行共享。协作共赢本身就是就业指导过程中需要带给学生的理念之一,而高职院校在实现这项系统工程时当然也需要以此为操作的基本理念。“以集体行动策略为引领,努力将多元利益相关者紧密聚合在一起,推进稀缺教育资源的整体性配置,以期实现就业指导整体效能最大化,满足学生实际就业需求”[4]。

(二)通过优化“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推进学生职业成长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要主动融入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等范式”[5]。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源于西方,其生长的土壤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其传递的价值理念着重于个人发展,强调个人主义。显然,这样的价值理念在引导青年学生的职业成长是不足的。虽然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还是以此为基本理论,但“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西方理论的水土不服”,生涯规划理论迫切需要改进,拓展其格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土化”不仅指适应国内,更要适应地区和学校,甚至专业。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不同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同专业学生的特征,都需要“本土化”的课程,才能真正体现就业指导课程的价值所在。

(三)构建就业指导课程开展效果评价机制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要展现出真实的教学效果,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来评估。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就业指导课程评价有许多柔韧性,评价角度不同,结论可能就不同,这就需要课程授课者、学生、同行以及企业单位共同参与评价。由于就业指导课程的导向效果是长期的,因此企业评价可采用收集针对性问题回答、学生实习就业期间存在的突出问题征集等方式来进行。听课学生的评价可以贯穿课程始终,客观与主观相结合。最重要的评价可能是来自同行评价,同行评价既熟悉就业指导的内涵,又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易于发现存在问题,敏锐捕捉课程亮点,从而达到共同促进、共同进步的目标。

(四)回归教育的本来意义

职业教育越来越趋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当然,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在进入企业后很快产生实际效益,这是市场的需求,但站在教育的角度,“实用”某种程度意味着“当下”和“功利”。“教育的主要作用,即获得意义丰富的人生,正被弃诸一旁”,但随着科技、产业和经济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会更提升一个层次。同时,在我国逐渐进入制造强国的今天,职业教育所承担的培养质量是日趋加重的。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也需要立意更高远。让青年学生在校时充分认知国情、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国家整体发展动态,才能为个人未来职业发展,以及行业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坚持信息化导向,构建就业服务与决策信息服务体系

学校应积极推进就业管理信息化,建立招聘会信息管理系统、就业数据管理系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时向学生介绍相关系统的使用方法。同时、推进咨询服务信息化,以学校就业信息网和新媒体平台为主渠道,开通在线咨询预约和查询服务,及时发布推送就业服务信息,强化服务互动。推进调研决策信息化,建立基于毕业生求职就业月度调查、毕业生离校就业调查和毕业半年跟踪调查的研究机制,形成“毕业生求职意愿调查”“毕业生情况调查报告”“本科生就业质量报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调查”等成果,为提高就业服务工作的科学决策水平提供数据支持。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