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晓倩
新冠肺炎疫情大肆蔓延,国内外经济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该情况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运行,各领域均受到疫情的沉重打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锐减,许多大学生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大研究力度,并针对疫情下的毕业生的指导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和处理,让学生对现今情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认知,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有进一步规划,以面对当前就业困难的局面,减少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
从就业市场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因受疫情影响,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发生了较大改变,裁员或企业倒闭的情况经常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阻碍,存在多人争抢一个职位或无职位可选的情况[1]。首先,在疫情影响下,一些生产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被迫停止或减少,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不得不将运营模式从线下向线上转换,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骤减,学生就业难度明显增加;其次,由于疫情传播速度加快、波及范围较广,我国国际贸易也面临严峻挑战,许多企业均受到疫情影响,不得不停止对外贸易往来,不仅为自身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对就业市场造成制约。甚至在该种情况下,一些企业不得不收缩业务或被迫开展其他项目。就业市场面临严重缩水现象,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和不良影响。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企业为节省开支,实现岗位融合,造成更多人就业困难,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率。
当前,我国疫情依然处于重要的防控阶段,国内企业复工率有待提高,招聘岗位的数量也受到了较大影响,许多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延迟了招聘的时间,毕业生论文答辩的时间也发生较大变化,阻碍了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物质成本[2]。另外,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后无法以较短的时间找到满足自身特点的工作,毕业后依然需要用较长的时间找工作,加大了人力与物力的消耗,毕业生的就业成本随之提高。如未发生疫情,则毕业生可能已经处于实习或工作状态,也可获得相对固定的收入。但在疫情期间,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待业,而待业过程中,毕业生并不能获得经济收入,就业成本随之增加。
比较有关数据后不难发现,六成左右的毕业生需要学校就业办办理就业信息,参加学校就业办组织的校招会。尽管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但许多毕业生依然需要依靠学校就业办所提供的就业信息找工作。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部分高校均采取了延迟开学的对策[3],高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交流也受到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原定的招聘岗位可能出现长期延迟的现象。部分毕业生无法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招聘信息,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岗位,毕业生求职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当前,社会上的工作岗位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这对学生也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由于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毕业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十分显著的影响。为了严格把控疫情,大学生的流动率呈现下降趋势,在该大环境背景下,大学生只能居家网络求职,这种生活状态容易影响毕业生的心理状态,甚至还可能引发毕业生长期待业的问题,毕业生无法准确把握国家的就业政策。同时,诸多公司已经倒闭,岗位竞争压力随之加大。再加上部分毕业生对自身的了解不足,在毕业论文上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情况均打击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了恐慌心理。
新冠肺炎疫情大范围暴发后,我国经济运行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疫情暴发最为严重的阶段,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均处于停摆状态,相关行业的毕业生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互联网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部分软件公司也开发了网络课堂教学软件、蔬菜水果配送软件,上述系统软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也使得计算机专业就业率较高,该情况也反映了社会就业结构存在的矛盾和冲突,除计算机行业外,其他行业的就业前景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受特殊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和不同专业间的毕业生就业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诸多次生问题。如参照经管类学生近年来的就业单位性质可知,该类学生的就业单位主要为外贸、酒店、会展、教育培训和工程管理等,上述单位性质受特殊时期经济效益的影响,出现了长期性问题,毕业生就业周期明显延长,部分毕业生可能出现跨年度就业问题。
一是工资标准有所降低。因受到疫情的影响,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下降,很多行业都呈现亏损状态,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困境。为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很多企业纷纷裁员,并且员工的薪资也在该情况下出现缩减。而这一现状对毕业生来说,无疑加大了就业难度和生存难度。毕业生因为刚入职场,经验和工作能力不足,薪资待遇自然也不会有所提升,甚至无法满足毕业生的日常生活。
二是职业规划不明确。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许多毕业生将面临着严峻的毕业选择,甚至不会给毕业生过多的时间思考,就需要在短时间内就业。这种情况下,企业和毕业生对双方缺乏了解,且一些毕业生选择的岗位与自身专业不匹配,并不存在任何职业规划,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满意度,就业形势越发严峻。
三是稳定性不高。在疫情前,企业的经营效益良好,人员能够保证稳定的就业空间;但在疫情后,很多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运营压力,经济效益明显下降,毕业生在入职后无法保证工作的稳定性,甚至对未来发展存疑。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渐加大,若想为自身的未来发展助力,则需要毕业生做好充足的准备,提高就业规划的针对性,同时了解国家现有的政策措施,在政策鼓励下不断提升自我,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高校就业办的相关人员应该借助人事、教务部门的通力合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保障和服务内容,降低毕业生就业难度,缓解其存在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重点对以下三类学生重点支持:一是就业办应对求职毕业生的综合技能予以了解和评估,扩展就业渠道,从多个方面帮助毕业生就业,选择合适学生专业和能力的岗位,提高就业率;二是针对不了解就业现状的学生,相关部门需向该类学生详细阐述就业趋势及与学生自身的影响关系,与学生家长展开交流和沟通,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和疏导工作,调动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同时,定期给予他们以心理和职业上的咨询培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自信心;三是针对家庭困难、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要由心理辅导教师、辅导员、就业专家、家长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上存在的问题,院校也可结合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资源,扩展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
近几年,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我国及地方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降低就业难度,改善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地方企业及职权部门应保证这些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按照政策要求为毕业生提供相应服务,做好人员的科学安置。再者,还要按照政策要求招聘相关人才。目前,毕业生的升学和就业渠道有很多,如考研、留学、参与科研项目、参军入伍、进入基层部门及自主创业等[4]。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也有所调整,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对其加以详细解读和了解,在政策支持下,帮助学生编制和完善就业规划,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服务和资源。在疫情影响下,高校需要考虑到现有政策及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式,对国家提供的贷款及免税等政策优惠,需进行科学利用,激励企业开展招聘工作,真正落实政策要求,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助力。
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高校应提高毕业生的思想意识,以良好的心态选择工作,保证就业质量,提高就业满意度。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中,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正确看待现今的就业形势,接受高校或政府给予的相应鼓励和帮扶,从而增加就业率,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目前,毕业生要明确意识到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完善自身,增强综合能力,以此保障就业。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要想真正走出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则需采取多种有效的应对措施。比如:加强各级联动,推动大学生就业;鼓励大学生迎接新的机遇;搭建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就业;充分体现就业指导的内涵。
目前,高校要积极优化和完善就业方案,根据当地就业情况,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应建立科学、完善的联动工作系统,真正实现全员联动,同时,共同探索就业信息,充分利用多种方式促进全员参与,合理利用多种形式,协助毕业生以较短的时间顺利就业。再者,深度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高校可以成立毕业生回访调查组。准确把握毕业生在求职和就职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结合上述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全球经济下滑、工作岗位紧缩,部分新兴行业则处于迅速发展的势头,其在经济形势、产业类型等方面均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快速发展的行业主要有生物制药产业和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直播带货等,新兴企业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职业选择。学校就业办应主动与新兴行业交流沟通,加强毕业生宣传,引导毕业生更加全面理性地了解新兴产业,为学生在新兴产业中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疫情对传统就业模式的影响尤为显著,毕业生需要应对诸多的挑战。对此,部分高校在尝试了多种方式后,发现了最为合适的“云服务”模式。“互联网+技术发展”中,维持高校就业平台的稳定发展,搭建网络云,转变传统工作方式已经成为相关单位主要工作内容。网络技术日益成熟,可以更为便捷的方式引导毕业生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工作。另外,在疫情防控趋于稳定的条件下,高校可以依据网站资源、专家资源和校企资源组织校招会。
首先,引导毕业生调整心态,疫情蔓延改变了毕业生原有的就业模式,许多毕业生出现了心理焦虑问题,该情况直接影响了就业质量。为此,高校要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要引导毕业生在疫情暴发时全面了解就业问题,结合当前现状,合理调整就业期待,从而丰富就业的方式与渠道。
其次,高度重视职前教育,不断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态势,高校需要充分考虑发展情况,合理培养优秀人才,确保毕业生与人才市场的高度契合。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中,应将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作为改革的焦点,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从而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体需求。为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还需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网络课堂和模拟训练的过程中,加强毕业生职前教育,不断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增强学生的网络求职能力。当前,网络求职得以全面普及,这也成为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重要方式,但部分毕业生并不具备该能力,无法熟练掌握网络应聘的基本流程,求职材料不全面,网络面试技巧相对匮乏。对此,高校需要对学生展开专业指导与培训,以拓展学生在该方面的知识面。
因受疫情影响,目前许多企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停滞现象,效益利润不高,企业对人才需求量逐渐下降,这就导致应届大学生毕业后存在就业困难的情况。为推动大学生就业,解决现存问题,需要对当前市场供需情况展开详细分析,对症下药,保证就业率。
为帮助大学生摆脱就业困扰,尤其是为困难毕业生实行就业指导,给出合理的就业规划,就业指导中心需要在现有政策的扶持下,制定一对一的帮扶政策,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项目,如制定相应的学生就业台账,对就业情况进行定期跟进和了解,解决毕业生存在的困难等,以此提高就业质量,缓解毕业生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另外,还应在家长和学校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平台,准确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给出专业性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更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可开设线上咨询平台,随时随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特殊时期内催生出很多新型的共享经济模式,这也为大数据技术在社会中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社会变化趋势,科学运用大数据、新媒体技术将共享经济模式落实到日常教学中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在新技术的推动下,高校需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调整学生的就业观念,运用先进技术,如人工智能、互联网、5G等技术的有效融入和转化,为学生提供数字化的支持和指导模式,转变学生思想,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完善职业规划内容。对学生展开培训和教育,将传统就业心态转变成对自身精准的角色定位,以积极心态面对社会的变化,做好职业规划,提高就业率。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骤然上升,高校毕业生需要做好充足的就业准备,增强就业的针对性。在国家扶持政策的支持下,正确地对待就业竞争,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并为自身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现阶段,疫情处于控制的稳定期,国有企业复工复产率显著提高,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一方面能够改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而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社会的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