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瑾
关键词:缩微文献;缩微技术;缩微文献数据库;数字资源建设
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传统缩微技术“重藏轻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文章介绍了数字资源的优势,指出了数字环境下文献缩微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一些先进图书馆的做法,提出了缩微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实施措施,旨在解决缩微文献保护和利用相脱节的问题,实现缩微文献藏用并举。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6-0088-03
1 数字资源的优势
1.1 数字资源作为存储介质的优势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起,基于数字存储技术的数字资源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文献载体存在于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服务行业。数字资源具有读取方便快捷、查询速度快、存储内容丰富、支持远距离传送、所占空间小等优点,这些优点给图书馆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图书馆逐渐开始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对珍贵馆藏文献进行大规模的数字化,数字资源成为除实体馆藏之外最重要的馆藏资源构成部分。
1.2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数字资源的独特优势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为了加强疫情防控,公共服务场所临时关闭。国家图书馆及各省级公共图书馆基本于2020年1月25日前后宣布闭馆。闭馆期间,为满足公众需求,图书馆相继提出“闭馆不打烊、服务不打折”“线上服务不打烊”等服务理念,利用网络技术创新服务模式,推进线上服务,如: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续借图书或阅览电子书刊。同时,图书馆还运用公共文化云开展培训、读书交流活动、演讲比赛、主题征文、有奖问答等,工作人员也在线解答读者咨询。图书馆的这些服务措施得到了用户的好评。
2 数字环境下文献缩微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2.1 文献缩微工作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全国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开始利用缩微复制技术对濒临灭绝的珍贵文献进行抢救性保护,历经30多年的积累,大量珍贵文献经过再生性抢救得以保护。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公共图书馆30多年来抢救保护的珍贵典籍总计19万余种,这些文献是图书馆馆藏资源中最优质、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献,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很多图书馆的“镇馆之宝”都在其中。以笔者工作单位山东省图书馆为例,图书馆拍摄及收藏的缩微文献种类十分丰富,涵盖馆藏善本古籍、地方文献、民国期刊报纸、革命文献等,其中《临川先生文集》元明递修本以及《战国策》清初影宋抄本于2019年被评为“山东省图书馆镇馆之宝”。
多年的实践积累使缩微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了完整的技术操作国家标准。研究证明,缩微技术具有安全性高、保存时间长、稳定性好、存储空间小、后期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缩微技术一直在文献保存、保护领域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一代母片可以保存500年,而且可以反复复制使用。按照惯例,文献如果制作成缩微品,就不再提供原件,优先使用缩微品提供服务,这是对原件最大的保护。
2.2 数字环境下缩微文献在应用中产生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文献缩微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长期以来,缩微工作的重点一直在抢救和保护珍贵文献资源上,这使缩微文献在馆藏文献中处于“重藏轻用”的地位,保护和使用相脱节。面对如此大量且珍贵的馆藏资源,如何挖掘这些文献的价值,让这些珍贵典籍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中华民族的优秀典籍得以传承,成为业界普遍讨论的话题。在服务用户过程中,笔者发现缩微文献的利用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与图书馆对缩微文献的宣传力度不够有关。同时,缩微胶片阅读器也存在设备老化、查阅效率低、一台设备只能供一人查阅等弊端。随着数字图书馆及智慧图书馆的诞生,图书馆服务逐渐从馆内延伸到互联网。因此,转变缩微资源的查阅、使用方式刻不容缓,有效提高缩微文献的使用率迫在眉睫。
3 国内先进案例分析
3.1 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数字资源建设
国家图书馆2005年10月开始建设國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工程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上最大的中文数字信息保存基地和中文数字信息服务基地的目标[1]。目前,国家图书馆已完成馆藏民国文献的缩微复制工作。民国文献属于国家图书馆珍贵馆藏资源,具有很高的研究利用价值。民国文献大多采用新闻纸印刷,酸性较强,纸质脆弱,极易酸化和老化,这部分文献大多无法采用古籍修复技术对其进行保护,基于上述原因和对原件的保护要求,国家图书馆在建设“民国图书期刊资源库”时,运用缩微技术对其进行数字化转换。在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期间,国家图书馆联合各图书馆在线发布古籍7.2万余部(件),其中国家图书馆馆藏7,000余种古籍,用缩微技术进行数字化转换的数字资源达到2/3以上。
3.2 省级公共图书馆缩微文献数字资源建设方案
山东省图书馆对馆藏缩微文献《大众日报》进行了数字化加工,建设了数字资源发布平台,支持篇名、作者、主题词等字段检索;支持简单检索、高级检索、在检索结果中进行二次检索;支持在选中的分类中检索,用户可以迅速得到准确无误的检索结果。天津图书馆结合馆藏自主制作了缩微文献影像数据库,内容包括民国文献、北洋史料等特色馆藏[2]。数据库实现了目录、影像、文件页码及目次索引检索,有效提高了文献检索准确率。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对馆藏善本古籍、民国文献、建国初报纸等进行加工,制作成缩微文献全文数据库并支持在线查阅,实现了缩微文献的共建共享。综上可见,利用缩微文献建设数字资源数据库不仅有利于保护原件,还方便了文献检索,大大提高了文献使用效率,是缩微文献合理使用和有效保护相结合的最佳方案。
4 缩微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实施措施
4.1 数字化加工前应对缩微文献进行调研评估
缩微文献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特别是缩微古籍,有的文献题名一样而版本不同,但都已制作成缩微文献。在缩微文献数字化建设前,图书馆应全面系统地了解文献的作者、内容、版本、年代等信息,优先选取最具代表性、地域性,最具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的馆藏特色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或根據馆藏资源、用户需求、文献的珍贵程度等情况制订计划,再分期、分批对文献进行数字化建设。
4.2 建设缩微文献全文影像数据库,提供文献检索服务
为满足用户对缩微文献全文利用的需求,缩微文献数字资源建设者应利用缩微文献数字化技术对缩微文献进行数字化扫描,将模拟影像全部转化为数字影像并存储在管理系统中,最终建立缩微文献影像全文数据库。扫描挂接的数字影像是不能直接检索的,只有对数字影像进行后期加工并对字符进行识别和转换,即利用OCR技术将其转化为可检索的信息,同时建设元数据著录索引和元数据目录,才能达到简单迅速地检索出所需文献的目的。
4.3 建设专业的数字化平台
缩微文献是对纸质文献的复制加工,属于二次文献范畴,有其特殊性。在缩微复制过程中,图书馆先要对文献原件进行整理,对原件内容、外观、收藏单位、尺寸、缩微比例、缺失情况等进行客观描述,再根据原件情况进行缩微品制作。胶片作为载体,其批次、长度、规格、复制种类等也是缩微文献重要的信息资料。在缩微文献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这类信息都需要给予有效处理,需要保留和体现。缩微文献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进行数字资源建设时,相关人员应使用与之匹配的专业数字化软件系统加工平台,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缩微文献数字化开发利用中的具体问题[3]。
4.4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缩微文献影像数据库建设质量
在缩微文献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涉及缩微文献转换、影像加工、全文识别、目录建设、索引建设、PDF转换等工作环节,每项工作都需要工作人员参与,因此,从事缩微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工作人员需具备较强的缩微数字化、文献整理、影像处理、机读目录、著录标引等专业知识。图书馆只有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人员培训,才能保证缩微文献数据库的建设质量。
5 缩微文献数字资源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5.1 统一组织协调
缩微文献种类丰富,目前,各省级公共图书馆基本是各做各的缩微文献数字资源建设工作。如果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就很容易出现重复制作的现象。制作一个缩微文献数据库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节约成本、减少重复性劳动,业内应从大局出发,建立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
5.2 设立统一标准
建设缩微文献数据库需要制定一系列完整的操作规范,具体包含加工、发布、存储标准等,同时涵盖缩微文献影像转换、内容著录及数据发布等业务要求。各图书馆只有以此为标准建设缩微文献数据库,才能保证各馆数字资源格式及各项参数的统一。
5.3 注意文献版权状态
《著作权法》规定:公民作品权利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从这项规定可知,1911年以前的文献已经完全处于公共状态;1911—1949年之间的民国文献则需要根据文献作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1949年之后的文献基本在保护期以内。图书馆在进行缩微文献数字资源加工建设时,应注意对作者权利的保护。
5.4 注重数据安全
基于对本馆缩微文献资源版权的保护,图书馆在建设缩微文献数字资源时应设置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数据发布采用水印管理,文献资源仅在内网发布,降低图像分辨率,设置用户访问的时间段、IP范围,设置文献为只读等。图书馆发布数字资源时,应根据文献的内容、版权、珍贵程度设置文献阅览权限,如:对局域网用户开放阅览权限,对广域网用户的阅览权限进行限制等。
6 结语
缩微文献数字化不仅有效提高了用户检索效率,解决了缩微文献开发与利用的难题,也让缩微文献从“象牙塔”里走出来被广大读者所认识和使用,实现了其自身的文献价值。
参考文献:
[1] 申晓娟.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J].数字与缩微影像,2009(4):1-5.
[2] 张为江.图书馆资源整合创新实例分析:以天津图书馆“缩微影像数据库建设标准的研究”课题项目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5):57-59.
[3] 张凌云.创新发展之路:缩微文献数字化建设研究——以天津图书馆《缩微文献影像数据库平台》为例[J].数字与缩微影像,2014(4):21-24.
(编校:周雪芹)
收稿日期:2021-05-26
作者简介:公 瑾(1980— ),山东省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