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婷 张晶晶
(九江市气象台 江西九江 332000)
受高空低槽东移,中低层西南急流和地面强冷空气南下影响,从20日14时开始,冷空气前沿逼近我市,开始由零星小雨逐渐转为冰水混合物并逐步降温,随着冷空气进一步南下,21日凌晨我市开始自北向南转为固态降水,至21日14时降水短暂减弱。在此期间以彭泽4.2厘米雪深最大,都昌4.2毫米雪量最大。由于地面温度还不够低,并未出现太厚的积雪,以湿雪为主。而后17时开始至22日11时,我市固态降水进一步加大,至22日20时,降水逐渐减弱。此阶段以庐山11.3厘米雪深最大,武宁12.9毫米雪量最大。
23日~25日由于强冷空气南下的冷高压持续控制,全市出现持续低温和严重冰冻天气,尤其25日早晨出现了这次雨雪过程的最低气温,以九江本站-9.0℃为最低,德安-8.8℃次之,其中九江站最低气温破1991年-6.7℃记录(彭泽撤站、九江县未建站,故无数据)。这次过程偏北风力加大,星子站出现7级大风(14.7m/s),九江、修水、永修、都昌、九江县、瑞昌站出现极大风力6级。
这次过程500hPa高空实况的平均场高纬表现为“两槽一脊”型。
1.乌拉尔山暖脊强烈发展且稳定维持,东北冷涡势力明显偏强,低涡底部有强西风带;
2.南支槽。此次过程南支槽表现活跃,我市一直处在南支槽前西南气流中,中低纬地区南支槽的不断东移和转竖的横槽同位相叠加,利于槽的加深。
3.海平面气压。从17日开始在西西伯利亚地区冷空气开始堆积,19日08时贝加尔湖以西有一个闭合完整的冷高压中心,中心强度为1060hPa。19日20时堆积的冷空气首次开始分裂南下,21日17时冷舌已经伸至湖南地区。在20~25日之间蒙新高压冷势力强大而稳定,不断分裂强冷空气南下(图2b)。降水随着冷空气南下而不断南压。由于强冷空气影响,持续低温和积雪造成严重冰冻。
图2 风矢量流线剖面图
图1a表明21日8时,500hpa高纬上乌拉尔山以东和鄂霍次克海地区分别有暖脊和高压发展,两个脊夹持一个大的冷涡,其间有一宽广的低压槽,形成倒“Ω”型。低涡在蒙古地区伸出一条横槽,低涡底部有一条强西风带,强锋区位于40°N左右。南支槽位于云南—贵州—四川。700hpa风速、风向切变线位于长江流域一带,长江以南有一条显著急流区,急流核在贵州—福建—浙江南部一带,风速≥24m/s。江淮、江南、西南地区直至华南地区都处在显著湿区中。850hpa上弱暖切变线位于江西中部,我市位于切变线和暖湿气流的辐合出口区左侧。而925hPa上东北冷回流已经南下影响沿江,0℃线压过我市,冷垫已经形成,迫使暖空气爬升。孟加拉湾有印缅低槽发展,槽前正涡度平流有利于辐合抬升和南支槽的加深东移。地面图上西西伯利亚平原和贝加尔湖之间有强大的冷高压,中心气压为1060hPa,此配置符合江西暴雪模型[1-2]。槽前暖湿气流加强,此时我市北部大部分地区降水相态为纯雪,而南部由于冷垫刚形成,开始出现湿雪。到14时700hPa急流减弱,降水逐渐减弱。
图1 1月21-22日高空实况分析综合图
21日20时,700hPa急流再次加强,降水又开始趋于明显。22日08时(图1b),500hPa仍然维持两槽一脊,印缅低槽加深,南支槽缓慢东移。700hPa切变线仍然维持,急流带稍向南摆动,风速突增至28m/s,850hPa发展出低涡,切变线位于吉安—抚州一线。925hPa冷温槽明显加深,东北冷回流影响赣州,0℃线压至赣南,汕头至台湾海峡一带转为偏东北风,地面冷锋锋区压至华南沿海一带。
从图2也可以反映出我市在降雪开始前,整层风的流场变化,从850hPa到500hPa乃至400hPa都是斜升气流,说明其间有风速风向的切变导致产生倾斜。而在31°N以北1000hPa至700hPa都已经出现偏北气流,层次较厚,说明冷下垫面在30°N以北已经稳定形成,我市冷垫还未稳定,地面温度还不够寒冷。
19日20时水汽通道还没有打开,从20日08时开始由于700hPa西南急流风速增加,水汽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市,水汽通道逐渐形成并且贯通,此时我市还是以弱冰水混合物相态为主。20日20时水汽通道完全形成,在700hPa上存在一个10g/(cm2·hPa·s)的正中心,表明水汽条件达到饱和;此后水汽通道维持,22日20时水汽通量大值区逐渐抬升,700hPa以下开始逐渐转干。
而从水汽通量散度场上来看,我市20日20时和22日08时在700hPa和850hpa之间有值为-11×10-7g/(cm2·hPa·s)和-8×10-7g/(cm2·hPa·s)的负中心,表明此时水汽辐合作用非常明显。由于大垂直速度导致上升运动明显并且带有充足水汽,降水的量级也就愈发可观。可以看出这次过程,700hPa暖湿气流沿受东北冷回流影响的下垫面被迫抬升造成大量级降水。
在九江以北的武汉、安庆两站,850hPa至700hPa存在逆温层,表现为冷性(温度≤0℃)[1],武汉站逆温层厚度为1km,而安庆站则有1.5km,逆温层结较厚,而南昌此时从925hPa到700hPa之间也存在逆温层,但是表现却是暖性(温度≥0℃),逆温层有1.6km。冷锋锋区前沿压至武汉—合肥—南京一线。故我市以南地区仍然以雨为主,我市从冰水混合物开始向固态降水转换。
在降雪初期,回波发展并不强烈,结构松散稀疏,回波的强度也不强。其后随着切变线的略微南压,回波开始逐渐发展,影响我市的回波达到30~32dBZ,开始逐渐变强,结构也开始变密且稳定东移,回波顶高度增加到5~6km,降水开始加强。由于此时我市南部温度较北部高,北部以纯雪为主,而南部主体还是以湿雪为主,并未出现深厚积雪。21日14时之后,回波主体开始减弱,此时降水逐渐减弱。在21日17时回波主体在东移过程中逐渐北抬,强度达到30~35dBZ,此时以积云层状云混合降水为主,由于700hPa西南急流加强更加明显,北部东移南压的回波和南边北抬的回波合并沿切变线南缘加强东移,我市市区、庐山、德安、星子、都昌等县市回波强度达到39dBZ,顶高一度达到8.2km,此时由于冷垫稳定,地面温度已经达到0℃以下,故我市降水主要以干雪为主,降雪持续5~6h,随后回波主体再次减弱直至消散,降雪减弱后停止。
这次过程开始前,在雷达有效探测范围内风场逐渐调整为在1.5°仰角零速度线呈现出“S”型,零速度线狭窄,低层西南风随高度顺转为南风,暖层深厚,在低层有充足的暖湿空气辐合上升,暖平流加强,风速梯度增加,入流度相对较高,为降水发展做了充分的水汽准备条件。
此后,暖平流遭到破坏,风场再次调整。零速度线开始由“S”型曲线转为反“S”型曲线,风随高度逆时针旋转,冷平流开始向上发展,此时在低层出现90°折角,说明风向垂直切变大,并且此时出现了对称的“牛眼”结构,中心最大速度值达到15m/s,但正负速度面积不大,在对应于25km左右有一切变层,可以看出低层冷垫面已经形成,冷锋过境,降水加大,反“S”型曲线维持,而后“牛眼”结构模糊,中心最大速度减弱。21日17时后,反“S”型曲线再次变得清晰,“牛眼”结构再次清晰建立,中心最大速度值再次达到15m/s,随着低层冷平流向上发展,零速度线开始慢慢变宽,风场结构变得不清晰,雨雪过程则逐渐减弱停止[2]。
1.从形势上看,高层200hPa有84m/s的西风急流带稳定维持,500hPa中高纬表现为“两槽一脊”,南支槽活跃东移和转竖的横槽同位相叠加,低槽得到发展加强。中低层表现为强西南急流(24m/s到28m/s)突增,暖湿气流和输送明显,但925hPa上却表现为从东北南下影响的一支冷性回流,导致冷垫面先形成,地面温度降低。冷垫维持稳定是造成这次持续低温和严重冰冻的主要原因。
2.从850hPa至500hPa乃至400hPa上存在一支斜升气流,风速和风向都存在一定的切变,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是导致这次降水的动力抬升机制和主要原因。
3.逆温层相对较厚,不利于降雪的发生发展。地面温度低于0℃并且存在暖性逆温层时,主要还是以液态降水为主,当暖性逆温层变为冷性逆温层时,有利于降雪的发展和维持。
4.降雪开始前,反射率因子上表现为回波的主体一般不强,结构松散,以层状云降水为主,回波顶高不高。径向速度场表现为狭窄清晰呈“S”型的零速度带,有利于暖湿水汽的相对入流度增加,降水云团发展。当降水明显时,反射率场表现为积云或积状云层状云混合降水回波,强度一般能达到30~35dBZ,回波顶高在8~9km左右,径向速度场表现为一对对称的正负速度中心,“牛眼”结构维持。零速度带变宽且模糊,风场结构不清晰,可以预示着雨雪过程逐渐减弱停止。
5.当东北风影响低层后,冷垫逐渐形成,降雪开始。低层到高层逐渐由南向北转换,当东北风完全控制整层后,降雪趋于结束。但降雪强度与南北风向转换的快慢是否有一定的联系,还需要再进一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