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人口增长的原因——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对社会群体结构变化的影响

2021-08-14 07:34
科学咨询 2021年29期
关键词:亩产量番薯美洲

朱 临

(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湛江 524084)

经济结构变动对人口的增长与否有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还是社会变动,全部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和支配。明清时期大量的美洲作物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玉米、番薯、马铃薯这三种高产作物。何炳棣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史上发生过两个长期性的革命。第一个革命开始于北宋真宗1012年后,较耐旱、较早熟的占城稻在江淮以南逐渐传播,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全国稻米产量。第二个革命就是16世纪,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这两次革命对社会人口增加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明清人口快速增长的表现

中国拥有较丰富的、时间跨度更长的人口记录,这主要和中国特有的行政管制模式以及依靠这些记录来收取各种土地和人头税有关。

明朝初年,户口调查非常严格,结果比较准确。据史料记载洪武二十六年至永乐元年官方统计共有户数达66 598 337人。这是明代户籍登记的最高值。在没有重大战争和灾害的阶段里,该数值呈下降趋势,何炳棣阐释到明朝时期人口记录的方式由所有群体转为纳税人口,到清朝时,“丁”则演变为纳税的单位,明后期即万历二十八年前后,约1.5亿。刘克智、黄国枢总结出了一份1380年到1930年间每十年的人口估计。其中显示:明初人口在七千万左右,到1470年人口突破一亿,之后上下波动不大,直到1730年达到两亿,五十年后的1780年达到三亿,再过五十年,也就是1830年突破四亿。从年平均增长的数量来看,明清阶段虽没有超过西汉、唐朝、北宋时期,但增加的数量是空前的。

二、明清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明清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明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和清初的“摊丁入亩”彻底地废除了人头税,从而放松了对人口的束缚。“康乾盛世”社会承平日久加上“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政策,进一步刺激了人口增长。这一时期人口自然构成方面发生的变化也是重要原因。即总人口中男女比例的变化。明末清初,我国很多地方都是男多女少,而且比例悬殊很大。如表1。

表1

正常情况下,由于女性有较长的预期寿命,大多数国家都是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明末清初这种男女比例悬殊过大,必然导致婚嫁率的下降,婚嫁率下降直接影响出生率,出生率降低人口增长就不会太快。这种由生产力低下和重男轻女观念催生的溺女现象引起的男女比例失调在明末受到当局的普遍重视。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鼓励生女,明末浙江平阳县规定“三女之家,优免一丁”①;用法律严惩溺女之人,“溺女之人,照故杀子孙律治罪”②;提倡童养媳等等。

这些措施虽不能杜绝溺女现象,但是对人口比例的调整还是很明显。民国时期立法院的统计显示:浙江省总人口中,男女比例为100∶79.2;安徽省男女比例为100∶78.8③。虽然还是男多女少,但相比之前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了。婚嫁率提高了,生育率也随之提高,人口自然就增长了。

2.美洲高产作物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有近三十种,比如人们非常熟悉的落花生、玉米、番薯、马铃薯、辣椒、番茄、向日葵、烟草等等。其中对中国贡献最大的要数玉米、番薯、马铃薯这三种高产作物了。

以玉米为例:关于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目前学术界普遍有三种说法:通过海陆经东南沿海传入内地;沿丝绸之路传入;由印度、缅甸等地传入。其中东南沿海传入路径的可靠性比较大。玉米的特性:“生地瓦砾山场皆可植,其嵌石尤耐旱,不须厚粪”“收成至甚,工本轻,为旱作之最”。玉米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对环境的要求较低,生存成本低,产量高,适宜人们对粮食的需求。

影响:(1)扩大耕地面积:

玉米、番薯、马铃薯都是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的作物,使过去并不适应粮食作物生长的沙砾瘠土、深山老林、高岗山坡成为有出产的可耕地。

玉米具有耐旱耐瘠的特性,“但得薄土,即可播种”④“虽山巅可植,不滋水而生”⑤“盘根极深,西南山陡绝之地最宜”⑥。清人包世臣在《齐民四术》中称:“玉黍……生地瓦砾山场皆可植,其嵌石罅尤耐旱,宜勤锄,不须厚粪,旱甚亦宜溉……收成至盛,工本轻,为旱种之最”。

同玉米相比,番薯对土壤条件的要求更低,适应能力更强,且抗旱耐涝,又耐酸、碱,更易种植,无论平原、丘陵、山区。明人何乔远《闽书》中称番薯“瘠土沙砾之地,皆可以种”而且在沙地种植收成还能增加。郭云隆《救荒简易书·救荒土宜》对此也有记载:“红薯性喜燥,宜种高沙地。直隶、河南农民,有种红薯于高沙地者……”“人家凡有隙地,但只数尺,仰见天日,便可种得石许”⑦且“薯苗入地即活,东、西、南、北无地不宜,得沙土高地结尤多,天时旱涝俱能有秋”⑧。而且番薯不和五谷争地,争人力,正如何乔远《闽书》中记载“不需天泽,不冀人工,能守困着也;不争肥壤,能守让者也”。在耕地少,人口密集的地区,人们充分利用番薯的这种特质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邑人于沃土种百谷,瘠土则以种苕,无处不宜”⑨“山坡土埂屋畔陇头尽堪布种”⑩。

马铃薯比玉米、番薯更加易种、耐寒、耐瘠。那些土壤贫瘠、气温较低、连玉米都没办法生长的高寒山区,只能种植耐苦寒的马铃薯。“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不殖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

这三种作物,对沙地、瘠土、不能灌溉的丘陵、高寒山区的开发利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虽然关于马铃薯的记载很少,但是关于番薯和玉米的记载还是相当的多。如鄂西山区“巨阜危崖,一望皆包也”;浙西山区“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乾隆四十八年陕西《洵阳县志》:“江楚居民从土人租荒山,烧山播种包谷。”此类记载还有很多,不做过多举例。

随着玉米的快速推广,种植面积扩大,使长江流域以南过去长期闲置的山丘地带和不宜种植水稻的旱地迅速得到开发利用。黄河流域以北的大片区域,其也逐步取代原有的低产作物成为主要的旱地作物。番薯的推广使得我国东南滨海沙地,南方贫瘠的丘陵山地得到开发利用。马铃薯的推广使得深山瘠土、高寒地带也得到利用。

赵冈在《清代粮食亩产量研究》中讲到:乾隆时有耕地9.5亿市亩、粮田有8亿亩计算,玉米约占粮田的6%为0.48亿亩,番薯约占2%为0.16亿亩,共占0.64亿亩。这部分土地包括新开辟的丘陵、山地、沙地、高寒地和一部分该种玉米、番薯的旧耕地。有学者给出的一组中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数据:“1750年4800万公顷,1820年5900万公顷”。他将马铃薯及其他块茎作物归纳在粮食类,按亩计算这七十年就增加了1.65亿亩,而这段时间正是美洲作物迅速推广时期。虽然我们没有办法知道因种植美洲高产作物而新开辟土地的准确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数字是非常可观的。

(2)提高粮食亩产量

作为高产作物,玉米在清代平均亩产就可达180市斤,按清制折算约合粟2石,相当于春粟中产量较高者。在推广过程中人们发现玉米还能与小麦、春谷或者高粱等作物进行轮作,不仅能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可以大大地提高亩产量。据估计,有玉米参加的轮作复种的耕地,比不种玉米的耕地,北方可增产23.75%,南方可增产28.33%。

相比玉米,番薯更是绝对的高产作物。“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蔓,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于种谷二十倍”“未半于农工,丰登自倍于百谷”。所需人力少,而产量却大大高于其他粮食作物。清代亩产鲜番薯可达千斤,相当于稻谷500斤或者3.84石,粟谷417斤或者3.09石。不仅如此,番薯也能与麦、豆、春谷等作物轮作复种。由于番薯的生长期比较短,而且种植时间不像传统作物那样固定,所以避开了小麦等大田作物的种植时间,故不仅能大大提高亩产量,还能有效提高全年的粮食总产量。据吴慧估计,清代与番薯轮作复耕的土地,比不种番薯的土地,北方可增产50%,南方则高达86.33%。

由于马铃薯味淡,不受人们欢迎,所以其推广种植时间要较晚,对明清粮食亩产量的提高不及玉米和番薯。

明清因种植玉米和番薯而使粮食亩产量提高的斤数大致是番薯亩产增加10.77市斤,玉米亩产增加10.37市斤。其中明代增加的斤数大致是番薯1.08市斤,玉米1.3市斤。则清代种植玉米番薯使得亩产增加的斤数大致为18.76市斤。比较乾隆时期亩产比明代所增加的数额中,玉米番薯约占一半,其余南北耕作集约化程度以及复种指数提高的作用共占一半。前面提到,清代玉米约占粮田的6%,番薯约占粮田的2%,那么玉米的传入大约能带来粮食700万吨到800万吨的增加,番薯则在1918年以前大约使粮食增加400万吨。

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入,使很多以前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得到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玉米和番薯的推广种植,提高了单位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缓解了长期以来人多可耕地少的人地矛盾。从前文提到的中国人口变化来看:1730年人口是两亿,而一百年后的1830年人口达到四亿。短短的一百年间,人口增长了两亿,真是爆炸式的增长。而这一时期耕地面积增加只有23%左右(麦迪森:1750年是6000万公顷,1820年是7370万公顷)。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时间正好与玉米、番薯、马铃薯在中国迅速推,广普遍种植的时间相吻合。可以说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缓解了我国的人地矛盾,养活了更多的人。

虽然明清时期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与推广是人口爆炸式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清初政府对洞庭湖地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开发而引起的水稻种植发展,进而流传的“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以及双季耕种面积扩大,种子得到改善,早熟作物开发,复种技术推广,灌溉面积扩大等农业技术的进步因素。但是可以说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与推广是人口爆炸式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

注释:

①同治《温州府志》卷14《风俗》.

②福建《省例》卷二.

③孙本文:《社会学大纲》第四种,第九页.

④李拔:《请种包谷议》,乾隆《福宁府志》卷十二.

⑤光绪《普安厅志》卷十.

⑥乾隆《嵩县志》卷十五.

⑦光绪《光州志 物产志 蔬之属》卷四.

⑧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上卷.

⑨道光《仁寿县新志》卷二.

⑩ 乾隆《行唐县志》卷五.

猜你喜欢
亩产量番薯美洲
母亲的凉拌番薯叶
曾经称霸北美洲的美洲栗濒临灭绝
不只是甜蜜的番薯
美洲野牛当宠物
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对比试验
谈山西蒲县烟草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推介三个优良小麦品种
眠床底下的番薯(节选)
种蒜达人:亩产轻松超过2000千克
发芽的番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