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琪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江苏南京 210009)
美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但是即便是列入“五育”方针之一,美育仍是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短板,因此笔者就我国中小学美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如何构建美育教材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美育的传统,古代文献中处处可见“美”的观念。比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礼乐文化,“尽善尽美”的精神追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道的理解。
现代以来,王国维、蔡元培等中国现代美育的重要开拓者,吸收了西方美育思想,对美育作了进一步阐释。王国维发表《论教育之宗旨》,提出了别具中国特色的“心育论”。蔡元培则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并且在他的推动下,美育第一次被列入国民教育计划,中国现代美育由此走上理论与实践结合之路。
通过梳理历年我国颁布的一系列行之有效、影响深远的美育文件,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美育的地位、如何开展,对学校美育的重要性逐步明晰、细致: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将美育写进国家教育方针,《决定》同时提出:“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2015年,我国第一个关于美育工作的专门指导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出台。首次清晰地界定了美育的概念,并对“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进行了系统而又全面深入的工作部署,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美育工作在校园中的开展。
在此背景下,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上承2015年,同时对美育课程建设、教材的编写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同时指出要“加强大中小学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注重教材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中小学美育教材按规定审定后使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这一科学论断,对各行各业适时而变吹响了号角。“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崭新时代命题,强调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也使美育具有了新时代的崭新内容。
在此背景下,美育作为人性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我们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建设中国特色的美育体系,发挥美育的育人功能,要通过对青年一代的再启蒙,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在之前所列各种政策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美育可以说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在开齐开足美育课程上下了很大功夫。据统计,2009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和美术教师人数有49万人,到2019年达到了74.8万人,增加近一倍。
继国务院印发意见,以及系列文件出台后,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印发了省级层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部也与各省区市签订了学校关于美育改革与发展的备忘录,全国已有102个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以江苏省为例,江苏在全国率先实施中考增加艺术素质测评的评价制度,自2020年起全省初中毕业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计入中考成绩。
蚊媒吸血行为涉及受蚊媒本身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宿主因素的综合影响,本研究可为预防蚊虫叮咬和控制按蚊传染病传播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1.美育课程实施缺乏指导性教材
由于美育本身所属学科分类不够明确,在学科上又具有交叉性,因此在中小学中教学评价难以把握,考核很机械,学生没有参与性。同时由于缺乏权威性、科学性的教材,很难建立起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连贯深入的课程,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就常以音乐、美术来代替美育,但即便是音乐、美术课程,有些学校也仅在低年级开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家长也并不普遍关注这一方面的发展,从而导致美育始终处于边缘地位。
2.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
笔者曾走访过江苏省十三大市教研室进行美育调研,普遍表示缺乏规定课时,缺乏专业的美育教师;另一方面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
如何加强和改进当今中小学的美育课程建设?实际上,美育实施关涉社会大环境,营造开放合作的“大美育”环境,必须建立由学校、家庭、社会等组成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本文只就构建中小学美育教材谈一点看法。
编写教材应当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扣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做到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呈现螺旋式发展的递进性。可目标设定:
小学阶段:低年级阶段(一、二、三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掌握基础的入门知识,体现趣味性;高年级阶段(四、五、六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基本的知识技能,体现人文性。
初中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品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育活动的设计,体现思想性。
高中阶段: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自主运用多种手法创作作品,体现个性和创造性。
1.以审美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究为主体,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美育实践课程体系
教材应立足美育教育的特点,增加学生审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编写中融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文学、建筑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工艺、礼仪与服饰、饮食等美育课程要素,以及剪纸、版画、地方舞、手工制作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材要在美学基础理论指导下,偏重于审美实践,重视按照美的规律去塑造人,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美的人” 。
按照“在发现美中激发兴趣、在感受美中陶冶情操、在认知美中丰富知识、在体验美中提升技能”的设计理念,每课可设置发现美、感受美、认知美、体验美四大板块,紧紧围绕每课主题展开。
板块名称 内容说明发现美 通过阅读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引导其发现身边的美感受美 介绍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使学生增加审美体验,从情感上“感受”审美对象认知美针对主题或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对感知材料进行充实、丰富的表达,从而使得创造性思维获得无限的灵活性和广阔性体验美 根据课文主题布置相应任务,加强美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审美修养和艺术技能
2.注重各学科和实践活动的渗透融合
蔡元培说过:“学校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教材的编写还应注重美育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将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纳入常态化教学,强调融合多学科元素,提倡学习方式多元化、实践化,让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
3.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所占的比例
我国在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建设了1484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55个传承基地。因此在教材中加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使课内外结合,从而使课程朝着多层次、多方面的方向发展,突破传统的、僵化的知识传授模式,引导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广博的智慧和无穷的艺术魅力,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注重古典美与时代美的结合,提供全面的、丰富的审美体验
教材还应兼顾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色,让学生了解到年代和地域不同,使人们在审美上形成了多元化的视角,既能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又能提升审美眼光。
5.开发多样性立体课程,建设美育资源网络平台
一方面,开发配套音频、视频等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生动直观呈现教学内容,方便教学使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另一方面,立足教材,与各地市共建美育基地,搭建全省美育教师教学研互动交流平台,同时依托平台,打造美育产品集群。
当然,要让美育全面融于学校教学,还需依托宏观的素质教育,制定相关教育法规,将课程规划最终落实到课程实施,建立健全美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加快美育专职教师的培养。在“国培计划”和各省地市的教师培育计划中,设置美育专项,健全区(县)教研员队伍,加强教学研究工作。
我们期待美育得到真正的重视,在培根铸魂方面发挥特有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开蒙启智,涵养精神,最终培养出具有丰富而深刻思想的人,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的历史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