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國对立德树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论述。本文主要论述新时代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契合立德树人目标的含义及其关系,明确立德树人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高校要以育人理念、顶层设计、教师队伍、体制机制、文化氛围等为着力点做好相关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立德树人;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1 立德树人的理论含义
1.1 立德之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道德的作用,“立德、立功、立言”“德才兼备”等都把道德品质放在了第一位,足以见得道德对个人成才、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2020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指出,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因此,新时代高校推进立德树人工作需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1.1.1 明大德
古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追求,这些名言无不展示了中华民族对远大政治道德的追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1.1.2 守公德
学生应当养成较强的公德意识、良好的公民素养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不仅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思想基础,青年学生应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含义,将个人发展同社会运行、国家发展的进程结合起来,并不断内化为新时代所需的道德品质。中华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凝神聚气的精神纽带,其中,仁爱思想对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3 严私德
青年学生要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古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慎独”等都体现了严私德的重要性,勤俭节约、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等同样也是全社会公认的优良品德。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1.2 树人之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于新的时代特点和未来的发展目标,教育领域要培养能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即理想信念坚定、各项本领过硬、责任担当强烈之人。
1.2.1 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之人
理想信念是指引人生方向的一盏明灯,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运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1]新时代立德树人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青年学生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尝试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看待问题。同时,要增强“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2.2 培养自身本领过硬之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2]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工作需要教导学生从基础做起,让他们扎扎实实地把自己所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学好,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磨炼过硬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
1.2.3 培养责任担当强烈之人
新时代立德树人需要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学生要努力学习,学好专业知识,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对自己负责;要学会感恩父母长辈,为父母分忧解难,对自己的家庭负责;要爱护公物、低碳出行,对自身所处的和谐社会负责;还要坚定信仰,爱党爱社会主义,对国家负责。作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的时代新人,青年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才能成大事,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2 立德树人时代价值的多维检视
2.1 教育维度: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于国家和党都十分重要,因此,国家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开展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以及“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4]的论断。这些论述无不强调新时代教育的努力方向是立德树人。
2.2 高校维度: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
一所高校不仅要有丰硕的科研成果和强大的师资力量,还要有优良的风气。因此,高校必须重视立德树人工作的落实。“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5]高校需要引导青年学生重视自身品德的养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学好相关专业课程。只有德育和智育两手抓,才能达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标准。
2.3 思想政治工作维度: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就是使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指高校要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转变之前纯粹的说教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教育;“因时而进”指高校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给学生灌输最新的思想政治内容,使其政治素质、品德修养契合新时代的本质要求;“因势而新”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不断向建设一流学科的目标迈进。
3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实践进路
3.1 秉承科学的育人理念
落实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时,要以“四个正确认识”和“六个下功夫”为根本。引导学生加深“四个正确认识”,坚持“六个下功夫”,全面提升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四个正确认识”强调了青年学生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与担当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相互依赖关系,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六个下功夫”阐明了青年学生在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方面该如何做。
3.2 坚持问题导向的顶层设计
3.2.1 激发学生的道德自觉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高校怎样激发学生的道德自觉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高校要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引导他们利用当前社会发展的良好机遇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大对青年学生的物质奖励,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让他们更加认可自身的价值,专注于自身职业的发展,削弱市场经济带来的逐利性、功利性的影响。
3.2.2 建设好意识形态工作
当前,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存在复杂的斗争。从国内看,各种社会思潮依然存在,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冲击;从国际上看,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侵蚀着我们的社会主义信仰。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加大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力度。
3.2.3 实现有效评价和督导
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德育效果难以量化的问题,教育重智育轻德育、轻视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高校必须调整相关评价制度,做好评价和督导的相关工作。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科学地评价高校立德树人领导机构和参与主体履行职责的情况,以及青年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的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要做好督导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并从中总结经验进而改进工作。
3.2.4 有效应对网络环境
当前,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在给网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网络中的大量不良信息通过便捷的自媒体平台传播开来,容易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虚拟性打破了时空和道德的限制,青年学生的网络行为容易背离道德标准。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要立足于当前的网络信息环境,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探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3 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立德以树自身,立德以树他人”。青年学生道德的树立是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为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他们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还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以身示范。教师的品德、形象、学识和素质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师德建设非常重要。高校教师必须严于律己,增强自己的职业使命感,恪守职业道德,强化引领示范的作用。
3.4 建立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
3.4.1 完善考评机制
新时代,国家要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理想信念坚定、各项本领过硬、责任担当强烈的人。因此,对青年学生的考评不能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还要把综合素质纳入考评范围。高校在鼓励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学扎实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重视个人品德的养成、创新能力的激发、表达能力的练就。要将这些要素都纳入考核的内容中,以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4.2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协同育人机制的保障。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全员育人机制。高校要形成党委率先领导,行政、教学、后勤部门积极配合、协同合作的全员育人机制,通过各主体的共同努力完善育人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全过程育人机制。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的设立以及就业平台的搭建都是不可或缺的育人环节。三是建立健全全方位育人机制。政府要制定引领性文件,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保障;社会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家庭要重视家风的营造;学校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与政府、社会、家庭联合起来,形成合力。
3.5 营造育人化人的文化氛围
环境造就人,文化影响人,它们都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影响。校园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网络文化都在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必须营造育人化人的文化氛围,以更好地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
3.5.1 开展丰富的活动,形成严谨的学风
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是新时代立德樹人的有效方式。因此,高校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相关的理论宣讲、说课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学马”“信马”“用马”“研马”“传马”,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还要开展高雅文化进校园文艺表演活动,让学生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感受丰富的校园文化;此外,还要鼓励青年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塑人格、长本领。
3.5.2 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与时俱进,蕴含着时代特色,是对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借鉴与创新。高校要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引导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从而充分发挥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
3.5.3 把握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目前,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但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严峻,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空间对于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来说尤为重要。因此,高校要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工作方法,主动占据网络阵地,在把握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图片等表达方式,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4 结语
毋庸置疑,高校的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在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从多个维度出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工作,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0.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1.
[3] 张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01).
[4] 张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01).
[5] 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作者简介:李珍珍(1997—),女,河南安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