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邪的由来和危害

2021-08-13 10:01吕沛宛
家庭医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水湿湿气运化

吕沛宛

平时总感觉身上黏黏糊糊的.就像涂了一层油一样.油头垢面的.尤其是到了夏季.感觉很热但是出汗却不多.吃饭也不香,口中还总有一股甜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我们常说的“湿邪”在作怪。什么是湿邪?湿邪是怎么产生的?对人体又有怎样的影响和危害呢?

湿邪是怎么来的

根据其形成的原因,湿邪可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种。外湿是外界湿气侵入人体而成,“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中医基础理论》),是祖国传统医学外感病因“六淫”之一。内湿由人体自身产生,多由脾脏运化水湿、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导致水湿停聚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湿为长夏(指夏秋之间,约大暑至秋分前一段时间)主气,长夏季节最容易形成湿邪。但是因为外湿侵入人体的途径较多,且由于个人生活习惯、地域、体质等不同易内生湿邪,因此湿邪四季均可以发生。

外湿多是由于气候潮湿、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水中劳作所致。比如沿湖海河流而居的人,因为所处的大环境比较潮湿,他们的衣食住行用都在频繁与湿打交道,因此更容易形成湿邪;还有偏南方的人们多种植水稻,长期在水田中劳作,也容易招致湿邪;或者因为淋雨后未能及时清洗身体、更换干爽衣物,较长时间穿着被淋湿的衣物,同样会导致湿气侵袭;还有居住地低洼或光照欠佳,居所常年处于比较阴暗的环境,或者夏季久坐室外淋雨后的木椅,也容易被湿邪侵入。

内湿多由过食生冷、嗜酒成癖、脾胃虚弱所致。有的人喜欢吃凉的东西,比如冰镇西瓜、冰糕、冰激凌、冰水等冷饮、冰冻水果,导致脾阳减弱或者被抑制,运化、输布功能受损,导致湿着内生。还有那些长年大量饮酒的人,酒精需要通过肝脏代谢后排出体外,摄人的酒精过多则会使肝脏一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久而久之会影响肝功能。从中医理论上来说,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所以肝脏超负荷T作功能会影响到脾的功能。同时,因为脾具有“喜燥恶湿”的生理特性,脾为太阴湿土,与自然界湿气相求,因而湿邪最易伤脾,不论外湿侵袭还是内湿困脾,都会导致脾虚,进而使得脾脏运化水湿、输布津液的功能减弱,导致体内形成湿邪,或者是外部湿邪更易侵袭人体。还有一类人或是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是由于疾病原因,本身脾胃功能比较差,也容易生成内湿。

情绪因素在内湿形成上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脾在志为思,忧思易伤脾。简单地说,中医认为人的七情分属于人体五脏,脾主管思虑,脾的功能与情绪关系密切,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若脾运健旺,那么精神也会欢愉,就较少有忧虑、忧愁,思考起问题来也会智珠在握,很容易解决问题;若脾虚则多忧思,思考力也会下降。相反的,情绪不好也会影响脾胃功能的发挥,因而人们常说气得吃不下饭。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若经常处于思虑、忧愁的情绪状态中,使气机郁结,从而影响脾胃运化、输布功能,就会出现食少、消化不良、腹胀等不适,其中也包括湿邪内生或外部湿邪易侵袭的情况。

脾的功能还与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体肌肉的充实及功能的发挥,都依赖脾运化饮食产生的营养物质;而脾功能的正常与否,与肌肉主导的运动也息息相关。脾胃功能正常,营养充沛,则肌肉丰满,运动有活力;而适当的运动有促进脾胃受纳、运化功能的作用。因此,平时喜静懒动的人脾胃功能会减弱,容易出现湿邪为患。

体质也是导致湿邪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2009年4月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发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标准》把人的体质分为九大类,其中与湿有关的就有痰湿质和湿热质两大类,这两种体质都容易形成湿邪。

虽然外湿和内湿在成因方面有所区别,但是在发病过程中经常相互影响:若外湿伤脾导致运化失司,则易导致湿着内生;若内湿困脾,则脾脏运化水湿、输布津液功能减弱,水湿不化,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

湿邪致病的特点

湿邪最“伤人”,生活中因为湿邪致病的大有人在。但是很多人却不了解湿邪引发疾病的特性,没有引起重视或是没有正确处理,延误病情,引发更多或更严重的疾病。湿邪致病的特点要从湿邪本身的特性说起。

首先,湿邪属阴,侵袭人体后容易损伤人体阳气,阻遏阳气的正常运行。如湿邪居于头面,阻遏清阳,可以引发头晕、头昏重。湿邪停留在胸膈部位,则容易出现胸闷。若湿邪停聚丁中焦,则易困脾,致脾升清降浊功能被遏制,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容易引起腹胀腹泻、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等。湿邪若停留下焦,气机(指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利,就会出现小便短涩等。

其次,湿邪具有重浊的特点,重为沉重、重着,浊为垢浊、秽浊。若侵袭肌表,清阳受阻不能达丁体外,则会出现周身困重、四肢倦怠、头重如裹、湿疹疮疡等;若湿邪停滞于经络关节,会引起关节疼痛、酸重等;湿邪在上,会出现头面油腻、多垢;湿邪在大肠,容易出现大便稀溏、腹泻、泻痢等;湿邪下注引起小便混浊,男性阴囊潮湿,女性白带过多;等。

湿邪还具有黏腻、停滞的特性。一是指因湿邪导致的疾病具有黏腻、滞涩的表现,如大便黏腻不爽、小便滞涩,女性带下黏滞、产生黏滞分泌物等;二是湿邪引发的疾病发病较慢但病程较长,经常反复发作或久治不愈,比如湿痹、湿疹等。

“伤丁湿者,下先受之”(《素問·太阴阳明论》)。因为湿与水属丁同类物质,因此湿邪侵袭人体后多有向下聚集的趋势,加之其重浊的特性易于向下行。因此湿邪致病,多从下部开始,比如水肿、泄泻、下痢、带下病、尿浊等。

另外,湿邪的兼容性很强。因为长夏气温较高而且雨水较多,湿气很重,而湿是长夏的主气,所以湿邪易夹杂温热形成湿热(温),可以引发湿热(温)病。主要表现为由畏寒开始,逐渐发展为只觉发热而不畏寒,口渴但没有饮水的欲望,胸膈痞闷、出汗不爽等症状。视所受湿与热的程度,可分为湿重丁热、热重丁湿、湿热并重三类,其临床表现各有侧重。若湿邪兼有风称为风湿,兼有寒称为寒湿,兼有暑称为暑湿。

湿邪引发的疾病缠绵难愈,病程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从而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其他慢性疾病,如肥胖、心脑血管疾患、癌病、类风湿关节炎等。

湿邪对人体的危害巨大而持久,而且湿邪形成的途径多种多样。因此,应当对湿邪给予足够的重视,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去防护,养成合理的生活习惯,调理纠正自身体质,改善室内环境,也可以借助科技、药物等手段,防止湿邪侵袭或尽早祛除体内湿邪,为自已的健康增添一份保障。

猜你喜欢
水湿湿气运化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防治“湿气重”10方
健身是去湿气的好办法
湿气不可怕,药膳起居健康行
好事近·中秋感怀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食疗养生祛湿气
脾主运化浅议
上如浮云 下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