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养: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

2021-08-13 02:28钱雪飞韩锦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影响因素

钱雪飞 韩锦

摘 要: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将健康、养生与养老相结合,并以健康预防为核心,提倡健康养老、品质养老的“康养”这一养老新理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衍生出有别于传统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社区康养这一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现阶段该模式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从舆论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资源保障、政策保障五方面着手,解决健康教育不到位、专业康养人员缺乏、资金来源单一、康养资源碎片化、评估指标不合理等问题。

关键词:社区康养模式;影响因素;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8-0019-05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5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1%[1]。随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预计2030年,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3.49亿,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将增加到7 611万人,约占老年人口总量的21.8%[2],从中不难看出,尽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较多,但从老年人口总量来看,还是自理老人占比更多。因此,在我们重视非自理老人时,也要关注自理老人的健康需求,从根源上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理老人失能、半失能的风险。在此养老形势和大健康理念的指导下,社区养老服务对象不应该只局限于有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弱势老人,而是应该将服务普及到整个社区老年群体,重视自理老人。同样,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方向也不应该只局限于医养结合服务,而是应该涉及休闲、预防、保健等多重领域,推动被动消极养老逐渐向积极健康养老转变。在老人尚可自理的时候,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康养服务,延长他们的健康周期,使他们更有质量地度过晚年。在此背景下,强调健康预防基础性作用,主张向全体老年人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养老服务的社区康养模式应运而生。

二、文献回顾

根据笔者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的检索结果,从2009年“康养”首次被提出以来,发表在期刊上以“康养”为主题的文献一共有2 461篇,但是以“社区康养”为主题的文献仅有39篇。现阶段对于“康养”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旅游业,学者们倾向于从“康养旅游”中分析探讨“康养”,从社区层面来探讨“康养”的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概念探析、模式探索两方面。

由于國内对社区康养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论述,所以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定义。目前主要分为两类:其一,广义层面的社区康养,陈杜育等以社区全体居民为对象,从广义上对社区康养进行界定,认为社区康养是指对社区全体居民进行健康管理,并为其提供符合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需求的康养服务活动[3]。其二,从狭义层面定义社区康养,将社区全体老年人作为社区康养的服务主体。郭潘从养老理念角度出发,认为社区康养是一种新兴的、更高层次的养老理念和方式,它以社区为依托,不仅强调拓宽老年人生命的长度,更强调增强他们生命的丰度和自由度[4]。曹明倩等从健康概念角度分析,认为社区康养是指以社区为载体,为提高老年人自主生活能力而展开的一系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5]。廖生武等从健康服务供给角度出发,认为社区康养是指社区为社区全体老年人提供医养护一体的健康养老服务[6]。

康养模式有时也被称为“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学者们对社区康养的模式探索主要集中在文化、医疗服务、互联网、服务设施四方面。在文化角度方面,学者以文化振兴为视角,提出“康养+文化+产业”的新模式[7],主张从明确文化主体责任、丰富文化载体内容、完善需求反馈机制三方面入手,来构建动态交互、整体联动的康养文化新模式[8]。在医疗服务方面,考虑到老年人独特的生理特征,我国大肆推行“医院—社区—居家”联动的“医康养护”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体系[9]。此外,上海市创新性地推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试点,以全科医生为主体提供防治一体化的公共卫生服务[10]。河南省则运用其特有的中医药资源,大力推广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试图通过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上的独特优势,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养老服务[11]。在互联网方面,受当前“互联网+”“信息化”时代背景的影响,社区康养服务也逐渐朝着智慧化趋势发展,国家出台相关文件鼓励将互联网技术引入社区康养服务中,通过“互联网+”的智慧管理和检测,提高健康管理的个性化、精确化[12],各地社区纷纷积极响应号召,将社区康养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构建“互联网+社区+体育锻炼”[13]、“互联网+社区+中医药”[14]等新型健康养老模式。服务设施方面,在政府的支持、消费者健康意识的觉醒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下,许多物业公司将康养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推出“康养+物业”模式,主张打造以全龄、全身心灵、全生命周期“三全”为核心建设理念的健康社区[15],认为空间结构模式和空间设计细则的完善,有利于防、保、治、康复一体化的老年健康设施保障体系的构建[16]。

从定义来看,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社区康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这不仅有利于文章对社区康养的理解,也可以从中看出学术界的养老观念逐步从消极养老向积极养老转变,养老主体从弱势老人扩展到社区全体老人,养老内容也从以前单一的重视身体健康扩展到关注老年人的身、心、灵全面健康。而当前社区康养模式的探索虽然涵盖了文化建设、医疗服务、互联网技术、服务设施等多个层面,但学者们对社区康养的理解仍存在片面性和不完全性,忽视了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和健康状态下,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是不同的,具有连续性的。现有的模式探讨大多从单一视角进行,并没有对老年人的康养需求进行系统性的整合,从综合性、生命历程的视角构建社区康养模式,最终导致现行的康养模式未能涉及健康养老服务全过程,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此外,学者们虽然已逐渐意识到“防未病”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运作中,社区健康服务仍以“医”为核心,通过医疗护理来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未能充分发挥预防保健的作用。基于此,如何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向老年人提供以预防保健为核心,并满足其生理、心理、社会全面健康需求的整合性的、连续性的社区康养服务模式仍有待探索。

三、社区康养与社区医养结合的比较

本文探讨的社区康养模式是狭义层面的“社区康养”,即以社区为依托,社区全体老年人为服务对象,并以健康预防为核心,以维护和促进老年人身、心、灵健康为目标,通过提供一系列健康养老服务旨在提升老年人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推动品质养老、健康养老早日实现的一种积极养老服务方式。近几年,通过整合社区已有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推动原来单一的、碎片化的养老服务转变为全方位、多功能的“医养结合”服务的社区医养模式深入人心,并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运用[17]。虽然两者的建立与推广都是为了向社区全体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障,但是在服务理念、服务目标、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方面,两者是有区别的。

第一,服务理念不同。社区医养更多的是强调医疗护理,是老人得病后,再寻求治疗。而社区康养则强调一种积极的养老观念,主张以生命历程的视角看待健康,从源头最大限度地降低患病率和失能发生率,以“防未病”“健康预防”理念为主。

第二,服务目标不同。社区医养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实现医疗服务、护理服务、安养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常见病的治疗、护理等方式促进老年人健康。而社区康养不以“治愈”为目的,注重的是重建、保持或提高老人自主生活能力,帮助老年人以健康的状态进入老年期,并且延长老年期的健康状态。

第三,服务对象的侧重点不同。两者虽然都是面向社区内全体老人的。但是社区医养重点面向的是同时有医疗需求和照护需求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而社区康养重点面向的是具有健康需求和照护需求的自理老人,并以全民的全生命周期为重要参数,提供连续性服务[18]。

第四,服务内容的侧重点不同。社区医养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服务、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以“医”为主,强调的是诊疗服务。而社区康养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调适老年人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全方位健康,强调的是医养结合服务与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相结合的“健康服务”,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养老追求。

四、社区康养模式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虽然目前社区康养模式在国家政策的推动、民众养老观念的转变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社区健康教育缺乏

首先,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方式单一,多是采用张贴宣传画、横幅或者发放健康预防手册等傳统方式,没有专业人员进行宣讲,缺乏公信力和吸引力。其次,社区健康教育内容通常重视身体健康,忽视精神健康,且缺乏创新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忽略了老年人的真实需求,无法调动老年人的参与热情。再次,电视和互联网中虚假信息较多,老年人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较弱,所以有可能会接收到错误的、伪科学的健康知识。最后,城乡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城市社区各项健康教育配套设施较为齐全,老年人的接受程度和传知度也较高,而乡镇开展的老年健康教育由于种种原因限制,大多只能停留在文件层面,难以付诸实践,乡镇老年人获得健康教育的机会有限。

(二)社区康养人才队伍建设薄弱

目前,养老服务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门槛较低、专业素质不高、流动性较大等特点[19]。而社区康养人才队伍建设也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社区康养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不高。具体表现为社区康养人员大多是就业困难人员,他们的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较低,一般只经过简单的培训就上岗从业,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难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康养服务。二是社区康养人员缺口较大。由于社区康养条件有限,待遇差、任务重、社会地位低等问题致使社区康养人才短缺,流动性大。按每3个老人配备1个护理员的国际惯例来算,我国现阶段在职护理人员应为千万人以上。而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在职养老护理人员仅50万余人[20],远远难以满足市面上所需的照护需求,康养人员供需缺口巨大。

(三)社区康养资金来源单一

首先,作为一项长期性发展的系统工程,社区康养模式的建立与推广,不仅需要建设与完善社区医疗、康复、文娱等硬件设施,还需要注重社区专业康养人才培训、制度建设、服务机制等软实力的提高[21]。这些前期举措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目前社区老年人服务建设所需各种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但政府资金有限,且投入重点以全民性需求为主,忽视了老年人的康养需求。其次,目前养老产业虽然是市场关注的热点,但考虑到社区养老投资多、周期长,短时间内难以见到高效回报,所以投资者一般都倾向于投资机构养老而非社区养老。最后,由于社区提供的服务具有公益性,所以无法通过盈利赚取额外资金来投资建设康养服务。

(四)社区康养资源整合统筹能力不够

现阶段,社区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康养资源,但是这些康养资源位置分散,社区在实际运作中整合这些康养资源的能力也十分有限,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如目前各社区均有阅览室等学习场所,但由于书籍不多且不能及时更新,导致老人实际阅读积极性不高;社区活动室康复器材,往往闲置在一旁,或者缺乏定期的维护和检查,老年人使用率不高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造成了社区康养服务设施闲置浪费。而康养资源最优化配置难以实现,也进一步加剧了社区康养资源供给与老年人康养需求的不均衡。

(五)社区康养服务质量评估指标缺乏科学统一性

一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健康中国”的推动,康养产业逐步进入大众视野,众多企业纷纷涉足康养,推出各种康养项目,并形成各自的模式和标准。社区康养模式作为其中的“新兴类型”,由于各地服务内容、规模、品种的不同,以及缺乏指导性的政策文件,所以难以获得统一的衡量标准和管理体系。二是社区康养服务水平要从环境、医疗、基础设施等多方面进行考察,现有的社区评估指标难以全面把握,且社区康养模式刚刚兴起,评估指标的制定缺乏必要的实践调查和实证研究,以理论性和主观性为主,缺乏客观性、科学性。

五、社区康养模式发展的优化路径研究

针对现阶段社区康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提倡从引导社会舆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多元筹资模式、加大政策支持五方面努力,全面整合社会力量,探索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一)整合各方資源,加大康养宣传力度

1.社区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推广健康教育,如专家讲座、义诊、线上问答等。同时,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尽量结合老年人过去的生活经验、习惯,选择适合老人的方法和语言,并注重反馈与互动,帮助老年人接受和理解健康教育的内容。

2.政府在关注社区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大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丰富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内容,提高活动内容的针对性、专业性、创新性。并通过加大对虚假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减少伪科学的传播,降低老年人在健康保健方面上当受骗的可能性。

3.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协同发展。以公平公正为原则,按需分配,对城乡进行健康教育资源分配或政策扶持。并且加强城乡间、社区间的交流与学习,通过不断的经验分享和资源互动,逐步提高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资源供给的合理性与规范性,推动全面均衡的实现[22]。

(二)完善用人机制,扩大康养人才队伍

社区康养服务能否持续健康运行,康养人才是关键因素。要拓宽社区康养服务队伍,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政府应当支持各大院校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为后期社区康养的发展储蓄人才,并制定、实施康养人才职业技能标准,对已上岗的养老服务人员做好培训和定期考核工作,确保服务质量。同时,提高相关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从而提高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吸引更多的群体投入到康养事业中。二是在社区中开发就业岗位,吸纳社区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从事社区养老服务,这样既可以充实社区康养服务队伍,又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三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呼吁更多的非盈利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加入养老服务队伍中,推动志愿为老服务常态化的实现。四是鼓励邻里间的互助,让同质群体聚集在一起,推动“互助幸福院”或“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

(三)明确政府职责,拓宽资金筹资渠道

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表明了养老服务的发展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不可行的,现在急需政府在明确自身职责的基础上,拓宽原有筹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首先,政府应优化对社区康养项目的整体财政预算制度,通过意见反馈机制,了解社区老年人真正的需求,将钱花在刀刃上,避免不必要的财政浪费。并建立相应的财政投入调节机制,按照老年人实际康养需求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阶段性地调节政府在康养方面的资金投入,从而确保财政投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23]。其次,政府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政策引导、减免税收等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参与到康养服务中,同时可根据社区老年人的实际支付能力,对一些额外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总之,要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筹资模式,这样既可以满足老年人对康养服务的需求,又可以缓解政府财政负担。

(四)整合康养资源,构建服务长效机制

在社区康养服务中,社区自身蕴含的康养资源是不可忽略的。我们可以从深入挖掘、整合社区闲置建筑资源、服务资源两方面入手,为社区康养提供用地保障和服务保障。

1.在整合社区闲置建筑资源方面。首先,考虑到现如今小区大多建筑饱和,很难有大片空地来新建康养设施,所以可以发掘社区内已有的建筑资源,利用零散地块进行康养改造。其次,对社区里既有的与老年人相关的场地,在规模上进行扩建,在设施、设备方面,进行适老性改造和完善。最后,改善小区环境,扩大绿化面积,满足老年人健康养生、疗养身心的需求。

2.在整合社区康养服务资源方面。首先,建立老年人综合信息档案,并以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养老需求为划分重点进行分级管理,以及提供相应的康养服务。其次,链接社区文娱资源,为老年人休闲娱乐、社会参与提供平台与空间,并以各种形式增进老年人群体之间的社会交往。最后,积极培育社区非盈利组织或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公益性服务以及扩充社区康养服务内容,使其享受到更多、更全面、更专业的康养服务。

(五)制定合理政策,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首先,政府应从立法入手,建立健全与康养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对社区康养的发展予以规范和引导,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其次,政府应加快完善社区康养服务政策落实细则、服务设施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为社区康养的发展提供强劲的政策支持。同时,政府应该简化康养政策落实过程中的相关手续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加快政策落实速度。再次,政府应构建科学统一的社区康养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 SERVQUAL评价量表,从多个维度对社区康养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以期达到提高社区康养资源利用率、社区康养服务效果的目的。最后,政府应建立社区康养服务信息反馈机制和服务质量监控部门,从而促进社区康养服务供需匹配的实现,同时对社区提供的康养服务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确保社区康养服务及时、有序和有效。

随着健康中国的实施以及大健康理念的传播,发展对缓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人群身心健康水平有积极影响的社区康养模式是适时之策。但现阶段我国社区康养模式正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各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尚未形成成熟统一的模式,距离多元化体制社区康养模式的完善与推广,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2020-02-28.

[2]  葛延风,王列军,冯文猛,张冰子,刘胜兰,柯洋华.我国健康老龄化的挑战与策略选择[J].管理世界,2020,(4):86-96.

[3]  陈社育,蔡平.疫情防控亟需培养社区康养职业人才[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报,2020,(1):1-4.

[4]  郭潘.健康养老视角下的重庆城市老年人口养老服務需求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7:11-12.

[5]  曹明倩,周业勤.“健康养老”的政策内涵建构与路径选择[J].广西社会学,2018,(9):158-161.

[6]  廖生武,朱宏,谭碧慧.社区老年慢性病人群“互联网+医养结合”健康管理服务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19,(7):770-776.

[7]  张贝.文化康养,乡村振兴新思考[J].戏剧之家,2020,(6):227.

[8]  徐天琦.文化振兴视角下农村老人康养发展与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3):213-214.

[9]  杜鹏,王雪辉.“医养结合”与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J].兰州学刊,2016,(11):170-176.

[10]  吴燕,赵燕萍,黄晓霞,王君燕,许慧琳,苏华林.家庭医生责任制下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5,(13).

[11]  王先菊.河南中医药健康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5):397-399.

[12]  吴浩,刘新颖,张世红,李景,王韬,陈云权.“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南(二期)[J].中国全科医学,2018,(16).

[13]  刘霞.智慧社区养老视角下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7).

[14]  任善智,鲍建华,姚占来,刘伟.线上线下结合 推动智慧中医康养社区建设[J].民主,2018,(6):28-29.

[15]  叶钟剑平.“康养+物业”健康社区融合发展之路[J].中国物业管理,2019,(8):53.

[16]  徐怡珊,周典,玉镇珲.基于“在宅养老”模式的城市社区老年健康保障设施规划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1,(2):69-72.

[17]  陈娜,王长青.基于SWOT分析的城市新弱势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模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2):505-507.

[18]  朱松梅.积极老龄化:从医养结合到健康养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2-13(06).

[19]  王会儒,姚忆.“传统养生体育+医疗+养老”的老年健康干预模式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2017,(3):8-13.

[20]  邓海建.养老护理员供需缺口巨大[N].健康时报,2020-09-08(01).

[21]  龚俊杰.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模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8).

[22]  顾吉禄,王海燕.辽宁省社区养老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2020,(1):26-27.

[23]  杨宜勇,韩鑫彤.提高我国养老服务质量的国际经验及政策建议[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0,(1):5-14.

Community Health Care:A New Model of Community Pension Service

QIAN Xue-fei,HAN J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19,China)

Abstract:With the“healthy China”strategy put forward,the new concept of“health care”that combines health,health care and elderly care with health prevention as the core,and promotes healthy elderly care and quality elderly care,has gradually entered the publics vision.Community health care the new pension service mode is derived,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community medical-nursing combined model.At this stage,the model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development,and there are still many shortcomings.We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inadequate health education,lack of professional health care personnel,single financial sources,fragmented health care resources,unreasonable evaluation index and so on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public opinion guarantee,talent guarantee,financial guarantee,resource guarantee and policy guarantee.

Key words:community health care model;influencing factors;development path[责任编辑 文 娇]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影响因素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