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千寻
杜小康本出身富裕,家庭却突遭变故,被迫与父亲放鸭为生,于是开启了他的“孤独之旅”。
放鸭的水路中,他面对“陌生的天空与水面”感到恐惧和无助。到了芦苇荡,“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夜里“迟迟不能入睡”。日子一天天过去,没有人交往,生活单调,无比寂寞,父子俩又陷入了孤独之中。
恐惧过后孤独又来临。即使和父亲,也“不知道再说些其他什么话”,这样空虚的日子让他格外想家,然而家是回不去了。
后来他和父亲都习惯了孤独,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不再感到恐慌了。
在一個暴风雨的夜里,鸭子们受惊全都走散了,杜小康和父亲分开寻找。当杜小康大人一样地战胜了风暴,拢住走散的鸭子时,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有了这次经历,他觉得自己成长了。等到鸭子们长大下蛋后,他惊喜地捡起,向父亲大叫起来,蕴含着孤独后的成长和自豪。
(九上第四单元)
老师点评
这篇缩写具有“自成一文,文意畅达”的妙处。除了组接巧妙,压缩后文章语言连贯,情节完整有序外,更重要的是将大量的描写性语言压缩为概括性的叙述语言。缩写中没有大篇幅描写杜小康父子到达芦苇荡时的恐慌,也没有用大量的环境描写衬托出主人公的害怕恐惧,而是将这些描写压缩为简述,这样的处理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