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宏, 陈浩, 丁浩寅, 李晓栋, 王国腾, 徐政
(1. 国家电网华东电力调控中心,上海 200120;2.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7)
相比于高压交流输电,特高压直流输电(ultra-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UHVDC)技术以其功率调节快速灵活、不存在交流输电的稳定性问题、线路通道造价低廉以及可实现异步联网等明显的技术优势,成为远距离输电的主要途径[1—2]。
基于电网换相换流器的特高压直流输电(line-com mutated converter based ultra-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LCC-UHVDC)技术凭借输送容量大、制造成本低、技术成熟可靠等优点,在我国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场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5]。然而,LCC-UHVDC逆变站容易发生换相失败,尤其是我国华东、珠三角地区的直流多馈入问题,成为制约LCC-UHVDC发展的重要因素[6—7]。近年来,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modular multilevel con verter based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MMC-HVDC)技术,因其有功无功解耦控制、不存在换相失败、易构造多端HVDC系统等优点,逐步应用于远距离大容量输电场合[8—9]。相比于LCC-UHVDC,MMC-HVDC受限于电力电子器件的现有制造水平和工程运行经验,且存在输送容量小、建造成本高、运行损耗大等缺陷,制约了其在特高压直流输电场合的应用[10—11]。
为此,众多学者提出将LCC和MMC灵活组合,以形成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既可以发挥LCC成本低、损耗小、容量大、技术成熟度高以及MMC的无换相失败、控制灵活的优势,又可以克服各自存在的缺点[12—16]。其中,LCC-MMC特高压混合级联多端直流输电系统为UHVDC系统提供了一种更为经济、灵活、快捷的输电方式[17]。
特高压混合级联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送端采用LCC,受端采用LCC和3台MMC级联,具有多重优势:(1) 直流故障期间利用LCC强制移相快速清除直流故障;(2) 依靠MMC无换相失败、功率调节快速灵活的优势,改善直流多馈入问题;(3) 受端形成多个落点,有利于直流功率的分散消纳,缓解交流主网架电力疏散能力。针对该拓扑结构,文献[17—18]对其受端接线方式、控制方式和换流站建设形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献[19]为了抑制该拓扑结构的暂态电流,提出在MMC直流侧串联二极管和在旁路开关串联电阻2种方法。但鲜有文献对受端MMC阀组之间的协调控制策略进行研究。
相比于架空线或电缆连接的多端直流输电系统,该拓扑受端3台MMC直流侧直接并联,除特殊工况,均为逆变状态。任意一台MMC的功率、电压发生扰动,都会迅速干扰剩余MMC的正常运行。如果受端3台MMC无法快速协调功率、电压的扰动,MMC直流侧可能会发生严重的过电压,造成MMC闭锁或系统崩溃。因此,受端MMC阀组之间的功率、直流电压协调控制策略需要进行深入的相关分析研究。
针对LCC-MMC特高压混合级联多端直流输电系统,文中参考现有直流电网的协调控制策略[20—21],对受端MMC阀组5种潜在的功率、直流电压协调控制策略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分别为:(1) 3台MMC均采用定直流电压控制;(2) 主从控制;(3) 带死区的直流电压下垂控制;(4) 带直流电压下垂的主从控制;(5) 直流电压裕额控制。然后,在PSCAD/EMTDC中,对上述5种策略遭受不同故障的响应特性分别进行仿真,故障包括送端交流故障、直流线路故障、受端LCC交流故障、受端MMC1交流侧故障及MMC1紧急闭锁退出。最后,基于仿真结果,对上述5种协调控制策略的适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以单极系统为例,所述系统的基本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送端由2组12脉动LCC换流阀串联组成,受端由一组12脉动LCC和3台并联的MMC串联组成,4个换流阀采取合站建设并分别连接到不同的500 kV交流母线。其中,3台MMC的结构和参数完全一样,均采用半桥子模块。
图1 系统拓扑结构Fig.1 System topology
该系统的基本参数见表1—表3,高压、低压阀组各疏散一半直流功率。其中,LCC联结变压器绕组类型为Y0/Y、Y0/△;MMC联结变压器绕组类型为Y0/△。
表1 单极系统参数Table 1 Monopolar system parameters
表2 LCC换流器参数Table 2 Parameters of the LCCs
表3 MMC换流单元参数Table 3 Parameters of the MMC unit
对于全压运行方式,受端1LCC+3MMC(1+3)工况为正常运行方式;允许1+2工况长期运行,即退出1台MMC,直流传输功率不损失,单个MMC长期过负荷能力达到1 200 MW;不允许1+1工况长期运行,由于此时暂态过电压和过电流将由一个MMC全部承担,需要将MMC退出仅保持高端LCC投入以维持系统长期半压运行,提高输送能力。
1.2.1 送端换流阀
送端换流阀的直流侧电压为[1—2]:
(1)
式中:UdcR为送端换流阀出口的直流电压;UvR为送端LCC阀侧空载线电压有效值;Idc为直流电流;XR为换相电抗;α为触发角。
正常运行时,送端LCC定直流电流Idc,直流电压UdcR由受端换流站决定。当送端交流系统因发生故障导致UvR下降时,送端LCC的定直流电流控制通过减小α以维持Idc不变。当α减小至αmin=5°时,LCC失去α调节能力,此时送端直流电压U′dcR由送端交流电压U′vR决定,不再由受端换流站控制[11],即:
(2)
式中:U′vR,I′dc分别为发生故障后的换流器阀侧线电压有效值和直流侧电流。
1.2.2 受端换流阀
稳态运行时,受端换流阀的数学模型为:
(3)
(4)
(5)
UdcI=UdcI,LCC+UdcI,MMC
(6)
式中:UvI,LCC为受端LCC阀侧线电压有效值;UvI,MMCi为受端第i台MMC阀侧线电压瞬时值,i=1,2,3;UdcI,LCC,UdcI,MMC分别为受端LCC和MMC的直流侧电压;UdcI为受端换流阀入口处的直流电压;mi为第i台MMC的电压调制比;Δδi为第i台MMC出口处的交流电压及与交流母线电压的相位差;Idc,MMCi为第i个MMC直流入口的直流电流,稳态时,3台MMC直流侧电流相等。
LCC控制框图如图2所示。送端LCC采用定直流电流控制及最小触发角控制,受端LCC采用定直流电压控制,并配置后备定电流控制和后备定关断角控制,以提高交流故障穿越能力[17]。其中,上标*代表指令值;上标0代表上层指令。
图2 LCC控制框图Fig.2 Control diagram of LCC
受端3台MMC均采用基于dq轴解耦的直接电流矢量控制,该控制策略主要分为内环电流控制和外环功率控制两部分[4],有功无功解耦控制,控制方式灵活。为了稳定受端MMC的直流电压,需要至少1台MMC采用定直流电压控制。
文中所述拓扑的3台MMC均为逆变状态,现有直流电网的协调控制策略的适用性有待讨论,以功率注入交流系统为参考方向。
3台MMC均采用定直流电压控制策略的基本控制框图如图3所示。
图3 策略1控制框图Fig.3 Control diagram of strategy 1
(7)
(8)
电流均衡控制,在稳态运行时,消除各MMC器件参数潜在偏差导致的电流分配不均衡[17];在某1台MMC受端发生交流故障导致功率输送受阻或者紧急闭锁退出时,剩余2台健全MMC可以通过适当增大直流电压指令值快速消纳盈余功率,以防止MMC发生过电压以及直流电流、功率振荡。
主从控制是并联型多端直流输电系统最基本的控制策略,概念清晰,结构简单,但是对通信系统依赖性强。对于文中所述拓扑,MMC1为主控站,MMC2和MMC3为从控站,该策略的基本原理如图4所示。
图4 策略2原理Fig.4 Principle of strategy 2
图4中,纵轴的右侧代表逆变状态,左侧代表整流状态;黑色虚线方框代表受端3台MMC直流电压和有功功率的运行范围,由于3台MMC均处于逆变状态,有功功率Pac为负值的范围较小。图4 (a)的黑色圆点代表稳态运行时3台MMC的运行点;图4 (b)的蓝色圆点代表从控站退出后(以MMC3退出为例),MMC1和MMC2过渡到新的稳态运行点;图4 (c)的红色圆点代表主控站退出后(MMC1退出),从控站MMC2和MMC3过渡到新的稳态运行点。
由于3台MMC均为逆变状态,主控站退出和从控站退出,都需要依赖阀组间通信改变功率指令值,以实现健全MMC之间功率平衡,直流电压运行点保持不变。
后文图中坐标轴、虚线框、圆点等标识代表的意义和图4类似,不再赘述。
由于直流电压下垂控制的控制结果不精确,文中仅考虑带死区的电压下垂控制。该策略基本原理如图5所示。
图5 策略3原理Fig.5 Principle of strategy 3
相比于主从控制策略,主控站或者从控站退出运行,该策略均不需要阀组间通信,只依靠下垂控制策略在原有功率指令值基础上增加一个ΔPac,以实现健全MMC之间的功率平衡。同时,健全MMC的直流侧电压运行点会改变(变大)。
在带直流电压下垂的主从控制中,主控站MMC1采用定直流电压控制,从控站采用带死区的电压下垂控制。该策略基本原理如图6所示。该策略在直流电网中具有不需要站间通信等诸多优点。然而,在文中所述拓扑中,从控站MMC3退出运行,需要依赖阀组间通信改变MMC2功率指令值,以实现健全MMC之间的功率平衡,否则MMC1将承担所有的盈余功率;主控站退出运行,和策略3类似,直流电压运行点会改变(变大)。
图6 策略4原理Fig.6 Principle of strategy 4
图7 策略5原理Fig.7 Principle of strategy 5
在PSCAD/EMTDC中搭建一个单极特高压混合级联多端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对第二章所述5种策略遭受不同故障的响应特性分别进行仿真和结果分析。
t=2.0 s时,在图1的母线BUS_R处施加持续0.1 s的三相短路故障,电压跌落至50%。仿真结果如图8所示,LCC的直流电压、直流电流均在受端LCC入口处测量;Ipa为MMC a相上桥臂电流;直流电压Udc,直流电流Idc和有功功率Pac的基准值分别为800 kV,5 kA和4 000 MW,下同。
如图8(a)和(c)所示,策略1和策略3的3台MMC直流侧电压均基本保持不变,直流电流均衡分配。如图8(b)和(e)所示,由于MMC1控制直流电压,策略2和策略5的MMC2和MMC3的直流电压波动幅度比MMC1大,MMC1功率出现暂时倒转。如图8(d)所示,策略4虽然3台MMC直流电压基本不变,但直流电流分配不均衡。
图8 送端交流系统故障响应特性Fig.8 Response to sending-end AC fault
t=2.0 s时,在直流线路中点处施加持续0.1 s的直流短路故障。当检测到送端LCC直流出口电流IdcR大于1.2 p.u.时,将送端LCC触发角强制移相至150°;待IdcR=0时,继续保持移相状态0.2 s,去游离;然后重启送端和受端LCC。故障期间,MMC不需要额外控制。仿真结果如图9所示。
如图9(a)和(c)所示,策略1和策略3的3台MMC直流侧电压均基本保持不变,未发生功率倒转。如图9(b)所示,直流故障发生后,受端接受的有功功率为0,策略2由于MMC1定直流电压,MMC2和MMC3定有功功率,MMC2和MMC3输送的功率基本不变,MMC1倒转的功率为MMC2和MMC3输送功率的总和。如图9(d)所示,策略4的MMC1发生最大为0.07 p.u.的功率倒转,故障清除后直流系统恢复时间长。如图9(e)所示,策略5的MMC2和MMC3维持约0.075 p.u.的功率输送,MMC1发生约0.15 p.u.的功率倒转。相比于策略2,MMC2倒转的功率为策略2的一半。
图9 直流线路故障响应特性Fig.9 Response to DC line fault
t=2.0 s时,在图1的母线BUS_IL处施加持续0.1 s的三相短路故障,母线电压跌落至50%。仿真结果如图10所示。
故障发生后,LCC发生换相失败,直流电流增大,MMC直流侧出现盈余功率。如图10(a)、(c)和(d)所示,策略1、策略3和策略4的直流侧盈余功率由3台MMC均衡消纳,3台MMC的直流电压基本不变。如图10(b)和(e)所示,策略2和策略5的直流侧盈余功率全部由MMC1消纳,造成MMC1直流电流由0.33 p.u.增大至0.5 p.u.。
图10 受端LCC交流系统故障响应特性Fig.10 Response to AC fault of receiving-end LCC
t=2.0 s时,在图1的母线BUS_IM1处施加持续0.1 s的三相短路故障,母线电压跌落至50%。仿真结果如图11所示。
故障发生后,MMC1输送功率受阻,MMC直流侧出现盈余功率。如图11(a)和(d)所示,策略1和策略4的直流侧盈余功率由MMC2和MMC3均衡消纳,MMC1电压波动的最大幅度为0.495 p.u.。如图11(b)所示,策略2由于MMC2和MMC3定功率,其指令值在故障期间保持不变,故盈余功率难以消纳,从而MMC1电压波动的最大幅度为0.51 p.u.,MMC2和MMC3电压波动的最大幅度为0.50 p.u.。如图11(c)所示,策略3的3台MMC均参与电压-功率调节,但是3台MMC直流侧直接并联,无法找到一个平衡点,其直流电流和直流电压均长时间振荡。如图11(e)所示,策略5的MMC1电压波动的最大幅度为0.52 p.u.,MMC2和MMC3电压波动最大幅度为0.51 p.u.,MMC直流电流振荡时间长,从而影响LCC的功率输送。
图11 MMC1交流系统故障响应特性Fig.11 Response to MMC1 AC fault
t=2.0 s时,MMC1紧急闭锁,15 ms以后断开MMC1直流侧的直流开关。策略2的通信延时为3 ms。仿真结果如图12所示。
如图12(a)所示,策略1健全MMC的直流电流和输送功率可以平滑过渡到新的稳态运行点。如图12(b)所示,策略2由于MMC2需要依赖阀组间通信改变功率指令值,健全MMC的直流电流发生小幅振荡后过渡至新的稳态运行点,需要依赖阀组间通信。如图12(c)和(d)所示,策略3和策略4依赖MMC2和MMC3的电压下垂控制,健全MMC的直流电压衰减振荡至稳态运行点。如图12(e)所示,策略5健全MMC电压波动的最大幅度为0.55 p.u.,使LCC直流电压降低,LCC输送的有功功率短时减小。
图12 MMC1紧急闭锁退出响应特性Fig.12 Response to MMC1 shutdown and exit
综合3.1—3.5节仿真结果,策略1遭受各种故障均能有效穿越,直流电压、直流电流和有功功率波动最小;策略2、4和5在遭受直流线路故障时,均发生功率倒转,其中策略2倒转的功率最大,超过稳态运行输送功率的2倍,需要在定电压站MMC直流入口配置大功率二极管或者额外的控制措施,在主控站MMC1退出运行时,需要依赖阀组件通信;策略3遭受送端或受端LCC交流侧故障及直流线路故障时,其响应特性类似于策略1,但在MMC交流侧发生故障或MMC退出运行时,MMC直流侧电压会发生振荡。
文中对受端MMC阀组5种潜在的功率、直流电压协调控制策略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在PSCAD/EMTDC中,对上述5种策略遭受不同故障的响应特性分别进行了仿真。最后,基于仿真结果,对上述5种协调控制策略的适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综合仿真结果:在送端送出容量较大时,采用策略1,提高特高压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系统的交、直流故障穿越能力,增强受端交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能力;送端送出容量较小时,采用策略2或者策略5,MMC2或者MMC3转为整流模式,优先保证向重点区域负荷供电,或用于交流输电通道的功率调节,提升潮流的多向疏散性。由于受端3台MMC直流侧直接并联,策略3和策略4的功率-电压下垂控制在MMC直流侧功率变化时,3台MMC直流电压的也跟随变化,不利于MMC间的功率和电流的均衡分配,也不利于高压LCC和低压MMC的电压平衡,因此策略3和策略4不适用于文中所述特高压混合级联多端直流系统。
本文得到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华东分部科技项目“混合级联多端特高压直流馈入受端电网仿真和运行控制关键技术(机电暂态仿真和运行控制)”资助,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