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教材国别文化呈现研究

2021-08-12 02:19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国别英语教材学习者

唐 晓 菲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070)

一、引言

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教材为学生外语能力培养和文化意识建构提供基础学习资源,因此,针对其文化内容的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发展、文化软实力建设以及国际传播能力提升都尤为重要。

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1]中强调,英语教材既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也是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媒介;其选材既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精华和中外文化异同,还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材编写中中国文化内容应有一定占比。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明确了文化在基础英语教材中的重要性以及中外文化呈现在教材内容中应实现平衡这一关键问题。《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2]根据《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是目前国内小学教育使用最为广泛的英语教材之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权威性。本研究针对该系列教材共八册学生用书中国别文化内容呈现形式与特点进行考察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小学英语正规教材文化知识选编现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推动基础英语教材建设与完善,为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强化英语教材文化内容本土性提供参考思路。

二、文化教育与第二语言教学

自上世纪60至70年代,得益于社会语言学和人类学领域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取得进展,文化教育逐渐被视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文化仅被当作特定社会中高端“人工制品”(如文学、艺术品等)的早期观点,后期学界认为,文化反映在日常交流的方方面面,因而学习者还应掌握交际互动所蕴含的文化规则。这一观念的转变也极大影响了文化教育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地位。文化教育不应等到学习者充分习得包含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之后再开展,相反,文化教育应与语言技能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构建具有文化合理性的语言行为。

语言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培养交际能力。交际能力不仅包含学习者对目标语语言规则知识的理解,还包含其针对不同社交情境正确使用语言规则的能力。就多文化情境而言,学习者则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实现对差异性的共情,最终达到有效沟通。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学习者运用外语与来自其他国家及文化背景的语言群落成员互动的能力[3]。通过对该能力的培养,学习者能逐渐提升其文化意识,即敏锐感知母语文化与其他文化间的差别,进而有效规避交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共情断裂。具备这一文化意识的学习者,往往对文化多样性表现出积极态度,且更能包容和理解文化冲突[4]。帮助二语学习者构建文化意识的途径之一,即将文化元素融入语言教材。

三、我国小学英语教材文化内容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者逐渐重视对外语教材进行独立研究,但大多关注对大学英语教材的分析,有关小学英语教材的研究数量有限且多囿于对语言知识和教材编排的基本结构考察,对教材文化内容的实证研究却不多见。主要研究包括裴荣荣和姚宝梁从教学目标、热身活动、话题、任务、语言点等教材栏目,对瑞士小学五年级教材中跨文化知识进行了探讨,进而对国内小学英语教材编写建言献策[5]。梁姗姗对国内小学英语教材中文化教学知识,按照本族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及国际文化进行分类统计,指出关于本族语文化和交际文化内容的介绍存在不足[6]。张洁和杨永林调查了三套国内小学英语教材中语言性别差异,通过对男女角色比例、职业角色、家庭中的角色与描述男女的形容词四方面的定量统计和分析,发现教材中存在一定语言性别歧视现象、且男女在家庭与职业角色方面存在严重失衡[7]。

由此可见,国内对于小学英语教材文化内容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可待改进之处有二:第一,调查对象多为教材系列的单册语篇,极少系统考察整套教材文化呈现特点;第二,对教材语篇中文化现象的分类较笼统,缺乏对目的语文化的国别细分。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1.人教版教材中涵盖了哪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2.中国文化在该教材中的占比和呈现特点是怎样的?

3.该教材国别文化内容配置与《课程标准》文化意识分级标准间的契合度如何?

(二)研究方法

1.文化类别界定

从传统观念来看,教材中所呈现的文化可依据所在地域不同分为三类:英语学习者的本族语文化、英语作为目的语文化、涵盖英语国家以及其他将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国家更为广泛文化议题的国际目的语文化。但这一分类并未对以英语为交际用语的国别细分,且强调以英美等国为主的目的语文化为评价标准,忽视了英语已发展成为国际通用语的现实。布拉吉·卡齐鲁则提出将世界英语分为三个同心圆:第一圈为内围圈,涉及传统意义上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和地区;第二圈为外围圈,涵盖英语为官方语言或强势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第三圈为扩展圈,指的是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和地区[8][9]。

结合调查问题,本研究将教材文化分为两大类: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前者即中国文化,后者则划分为三种:① 内围圈英语文化,涉及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② 外围圈英语文化,包含印度、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新加坡、赞比亚等;③ 扩展圈文化,包括埃及、意大利、以色列、日本、韩国、尼泊尔、沙特阿拉伯、俄罗斯、津巴布韦等。

2.文化元素标识与统计

人教版教材重视教学知识呈现的趣味性,采用了大量生动图片。因此,除语篇外,本研究对教材文化内容的考察还包括相关图片。对教材中文化内容每标记一次记为数量 “1”,再分别按照每册书和全套教材进行百分比统计。

首先,本研究仅关注显性文化元素,对隐形文化元素不作考虑。文化可细分为显性与隐形元素,前者包括建筑艺术、地理风貌、姿势形态、衣着打扮等,后者则涵盖信仰、社会准则与规范、偏好或品味、观点等。鉴于教材为文本形式,显性文化元素易识别、方便量化统计,因此本研究仅针对其进行标识。其次,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家名等被纳入考察范围。再次,教材中部分图片描绘了不同种族形象的人物,但未注明其国籍。为避免文化理解偏差,该类人物图片(除穿戴明显民族特色服饰的人物外)不纳入调查范围。最后,教材中出现的部分元素如圣诞节属于外来文化,但对其文化溯源具有一定争议,无法细分到具体的国别文化,因此仅按大类分类,将其标识为外来文化下属国别不明元素。

五、研究结果

(一)国别文化类型全面且呈现方式多样

整体而言,人教版教材文化类型全面,且国别覆盖面广(见表1)。文化类型涵盖本土文化、内围圈英语文化、外围圈英语文化、扩展圈文化以及国别不明文化。文化内容覆盖17个国家和地区。在外来文化类型中,扩展圈文化覆盖的国家和地区数量最多,共九个;其次为内围圈英语文化,共含五个国家;所涉国家和地区数量最少的为外围圈英语文化,仅两个。

表1 全套教材文化配置信

从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来看,该教材除直接介绍国别文化如国旗、国名、代表性美食等外,还以间接形式展现一系列文化元素,具体表现为对英美等国经典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呈现。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Robin’s play的语篇“…He is Robinson Crusoe…” 和插图部分均包含人物Robinson Crusoe。Robinson Crusoe(鲁滨逊·克鲁索)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创作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人物,其直面挑战、不惧困难、坚毅顽强的个性体现了18世纪英国新兴资本主义自由进取的精神。该教材借机器人Robin在戏剧中扮演Robinson Crusoe,并以其第一人称视角所作信函,展现其在荒岛上的生活细节,间接向学生传达这一人物背后所暗含的英国文化元素。

(二)中国文化占比较大且内容编排多样化

国别不明文化内容在全套教材中占比最大,约占46.85%,近乎教材文化内容总量的一半;其次为中国文化,占比约是整套教材文化的三分之一(31.65%);再次为内围圈英语文化,约占16.85%;扩展圈文化略占教材文化总量的五分之二(4.26%);占比最小的文化类型为外围圈英语文化,整体收录比例仅为0.39%,可谓微乎其微。由此可见,除国别不明类型外,就具体国别文化而言,中国文化在该教材中整体收录比例最大,约为内围圈英语文化总量的两倍。足见该教材编者对中国文化配置的重视。

不仅如此,中国文化内容在该教材各分册中均占据一定比例。各分册中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内容比率略有起伏,但无较大递增或递减趋势。具体而言,中国文化内容在四年级下册中占比最大,约为36.12%;其在三年级下册中占比最小,约为24.79%。除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下册外,中国文化收录占比在其他四册中皆超过三成。这表明,该教材编者注重对中国文化的合理均衡配置,通过在各分册内容中保持较为稳定比例的文化输入,使中华传统德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持续有效地渗透进小学阶段各年级英语学习中。

除此之外,该教材在中国文化内容的编排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仅包含传统主流文化元素如panda(熊猫)、calligraphy(书法)、C-hinese food(中国菜)、kung fu(功夫)、Gr-eat Wall(长城)等,还收录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中国社会文化现象。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篇与图片分别涉及我国新疆自治区旅游胜地Turpan(吐鲁番)、当地特色美食mutton kebabs(羊肉串)以及维吾尔族女性形象。又如,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图片部分对应p-ostman(邮递员)和 police officer(警察),则分别呈现了中国邮政投递员与中国人民警察的形象。

(三)国别文化配置略超《课程标准》要求

对比《课程标准》文化意识分级标准,该教材已囊括所有二级课程目标(至小学六年级结束时)所需文化内容。首先,其不仅收录了如美式橄榄球等主要文体活动文化元素,和如可口可乐、美式汉堡等英语国家典型食物,还介绍了诸如加拿大枫叶旗、英国米字旗等主要英语国家国旗,以及包括英国伦敦、澳大利亚堪培拉等英语国家首都。其次,该教材既呈现了主要英语国家的重要标志物,如加拿大国家电视塔和澳大利亚袋鼠,也选编了譬如美国感恩节、父母节等重要节假日。再次,该教材强调中外文化异同的呈现。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Let’s talk中,Mike与Wu Yifan就鞋码展开对话,表现出中国和加拿大采用的鞋号标准不同,即中国采用欧洲尺码标准、而加拿大则采用美国尺码标准。

除此之外,该教材部分文化内容更涉及五级课程目标(至初中三年级结束时)中的学习标准。第一,教材收录了有关英语国家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文化内容。以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Story time为例,当Koala谈及圣诞节准备去游泳时,提到澳洲圣诞节正值夏季、不会下雪,间接表现出澳洲地处南半球、夏季阳光灿烂的地理气候特点。第二,该教材部分内容涉及用英语介绍中国主要节日和典型文化习俗。譬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情景图中,Oliver和Wu Yifan就学校校历节庆展开问答,Wu Yifan介绍了端午节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习俗之一—make zongzi(制作粽子)。

由此可见,该教材在文化内容配置上略超出《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文化意识的分级标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适应性差、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但从语言输入与教学启示的角度来看,教材文化收录存在一定“超纲”现象,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谓利大于弊。其一,第二语言学习往往意味着第二文化学习。学习者如不能理解第二语言所根植的文化环境,是无法掌握这门语言的。大量且种类丰富的文化输入能帮助学习者针对相应的社会文化环境构建合理的语言行为,例如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表达赞同或异议。义务教育英语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其中所承载的文化知识也成为中国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不同文化特征的主要输入形式。因此,人教版教材适当选编五级标准中部分文化内容,从长远来看,有益于学生在有限的学校教育中尽可能接触更为广泛的文化特征与对应的语言行为,为下一阶段英语学习提前打下基础。其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是为我国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目的是改善学习者的文化意识,使其为今后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理恰当的交流作好准备。人教版教材收录部分五级文化信息,有益于学生扩充对世界文化异同的知识储备,进而培养对文化多样性的积极正面态度,促进其对文化差异性的鉴赏力与包容理解。其三,对语言文化的学习也是对文化认同的构建与发展。诸如“能初步用英语介绍中国的主要节日和典型的文化习俗”等五级课程标准文化内容被提前编入人教版教材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并运用英语为交际工具,向世界其他文化群体传播中国文化。

六、对英语教材国别文化内容选编的建议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英语教材建设情况,英语教材文化内容方面主要存在两点问题:其一,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较单薄,无论是从教学主题、单元配置、教材配图等方面来看,体现中华民族文化选材数量偏少且呈现形式单一;其二,教材文化内容缺乏较强思想性和教育性,部分教材关于西方文化的选材存在把关不严、违背社会主流道德观等弊端[10][11]。那么,应如何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英语教材的国别文化内容选编呢?

第一,教材文化选材在满足《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元化。要实现多元化,首先要尽量覆盖多种国别文化类型。例如,《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教材内容强调本土文化与英国文化,而外围圈英语文化以及扩展圈文化却收录严重不足,在文化类型覆盖上须进一步完善[12]。其次,应丰富和平衡国别文化素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外围圈英语文化所涉国家和地区数量最少,仅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在实际文化教学中,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外围圈英语文化的理解不足。建议教材改编时须增加该文化类型的国别素材,如补充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元素。

第二,教材收录的外来文化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英语教材既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又是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媒介。因此,对外来文化元素的选编应能反映外国主流社会正确价值观与道德观以及审美情趣,人文性与思想性相统一。譬如人教版教材中收录了英国经典文学作品《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人物鲁滨逊·克鲁索,该文化元素间接展现了18世纪英国新兴阶层坚毅顽强、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因而能向学生传达积极正面的价值取向。

第三,教材编写须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意识、民族团结以及生态文明教育。在教授外来文化时,切记要提醒学生对本土文化多做了解;学习外国文化并非为了全盘西化,更非为了摒弃自身文化[13]。首先,在收录中国文化元素时既要保证文化总量在全套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也要确保单册中文化输入均衡。其次,中国文化内容配置应多样化。教育部于2021年1月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堂教材指南》对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提出了指导意见:文学历史经典篇目、人文典故、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其他文化遗产[14]。以人教版为例的小学英语教材在改编时可从这六个方面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对中国文化的体现应避免生搬硬套,须灵活运用专有名词、语篇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将文化元素与语言教学有机融合。最后,文化自信在教材中的体现还应与文化自豪感紧密相连,而这种自豪感是带有理据和故事的自豪。因此,教材文化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建议改编时可将上世纪60年代美国首次登月成功的内容替换为2003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并与“嫦娥奔月”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形成故事链,突出中国人从古至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猜你喜欢
国别英语教材学习者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外语学科国别与区域研究:发展与挑战
我国主要蜂产品2020 年1~11 月进出口情况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区域与国别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进出口商品主要国别(地区)统计(2013年1-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