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课程思政”进一步深入人心,各地也随之开启了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专业课是高校青年学子的主修课程,与思政类公共必修课不同,专业课程在班级授课人数、课堂师生互动、课下辅导跟进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元素育人有效结合,通过隐形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是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英语专业;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高宇,河南省信阳农林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信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调研课题“‘课程思政与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以英语专业阅读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20MZ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 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大别山位于安徽、湖北与河南三省交界处,山脉绵延数百里,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大别山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作为工农武装创建时间仅次于中央苏区、坚持斗争时间最久的革命老区,与湘鄂西、湘鄂赣苏区及中央革命根据地相互呼应,在中国革命史中占据特殊地位。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先锋”的大别山精神和红色文化。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历史性、教育性、生动性及传承性决定了其独特的优越性,这一地区的地方高校完全可以利用地域优势,将红色文化引入英语专业教学中。
二、大别山红色文化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笔者以豫南某高校英语专业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关于大别山红色文化在英语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985份,调查对象覆盖大一至大四共4个年级的本科学生,其中翻译专业530人,商务英语专业455人;男生132人,女生853人。图1、2为部分调查结果。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现阶段大别山红色文化在豫南某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中的运用较少,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缺少将其融入课程教学的经验,学生也缺少对其深入学习的渠道,对地方特色红色文化学习的自主性不高,学习浮于表层,认识不够深入,但普遍表现出一定的兴趣。总体来说,目前该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研究不够深入,资源积累不足,以思政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教学环节,且实践教学停留在表面化、浅层化的行为上,未能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尚未形成可以借鉴推广的特色课程体系。
三、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英语专业课教学中的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将专业教学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推进高等教育本土化、特色化进程,逐渐成为地方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新趋势,地方红色文化正是进行思政教育的生动典范,张笑薇(2010)、邓海龙(2014)等都曾从不同的对象、内容和角度对地方文化与高校英语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论证了将两者相结合的可行性及重要意义。
1.丰富教学资源,拓展育人形式。将大别山地区红色资源融入地方院校的思政教育中,将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训练和思政教育紧密联系,丰富课堂内容,创新地方院校英语专业育人方法,推进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整合,有助于拓展思政教育形式,构建课堂与地方文化结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互通、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并重的英语专业特色思政课程,推进地方高校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
2.弘扬特色文化,促进地区振兴。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大别山地区积累了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故事、革命精神、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名人故居、军事博物馆等,这些资源与大别山区秀丽独特的自然风光相辅相成。现阶段,受主客观因素制约,大别山红色资源的开发缺乏系统规划,尚未形成独特品牌,红色文化的宣传存在娱乐化和浅表化现象。推进地方特色文化进校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能够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改革地区经济发展策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培养地区英语类人才开辟新的路径,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3.推进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在专业课堂中融入地方特色红色文化,化理论的说教于专业知识学习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生动地帮助学生批判地审视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引导学生坚定红色信仰、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筑牢信仰之基,培育出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更是对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研究的探索,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回答,对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四、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英语专业课教学中的方式探究
1.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现阶段,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思政育人的渠道基本局限于公共必修课的思政课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中的思政元素不多,尤其是与地方特色红色文化结合较少,对红色文化的学习方式局限于影视作品、主题党课团课、教师理论传授等,且多浮于表面。将红色文化的运用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把思政工作体系贯穿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能够充分发挥目标导向作用,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调整教学及考核大纲,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课堂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专业课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育人责任。
2.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实践形式。现阶段,地方院校思政育人的方式较为单一,尤其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课程中很少涉及地方特色红色文化,课堂和实习实训多围绕专业技能展开,部分与红色文化传承相关的实践活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参与人数和涉及范围都有局限性,且并未形成长效机制,学生将专业技能、红色文化与实践相融合的机会较少,可见,创新教学方式十分必要。例如,结合学校特点、地区特色和专业目标,构建专业特色课程;丰富第二课堂,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结合专业特点展开教学;建立体验教学模式,利用寒暑假开展实地实践,深入了解大别山红色历史,并建立长期合作模式;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者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工程等创立特色红色文化社团,发挥学生在育人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在校园开设红色文化角、红色作品展等,以此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
3.利用网络平台,赋予时代内涵。如今是新媒体时代,随着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转变,网络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通过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式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延伸育人渠道,创新育人方式,减少思政育人的说教性,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进大别山红色网络资源建设,帮助教师丰富课堂资源,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空间,让地方特色红色文化的传承更具时效性、时代性。
4.整合多方资源,加强跨界合作。目前我国课程思政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不可否认,许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思政教育仍然处于较为尴尬的局面,如政府和社会过分依赖学校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却未能提供相关人力、物力及政策的支持;学校过分依赖思政课程在育人中的作用,忽视了专业课程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专业课教师缺乏进行思政理论教育的专业基础和经验等。因此,在推进地方红色文化走进英语专业课堂的过程中,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合作沟通,打破专业、学科和部门的限制,开展跨课程、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跨学校的各类活动,不断提高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人才队伍建设。例如在红色景点开展翻译调研,实地考察外宣翻译现状,推进地区文化走出去;校企联合,加强商务英语与食品、园艺、农学等专业合作,推进地方红色食品链、产业链等形成,争取多方资源的参与,打造符合专业特色、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类教学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华钰.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之课程思政路径研究——以美国社会与文化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52):61-62.
[2]彭柳萍.浅谈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