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益彬
【关键词】语文要素,单元整组,教学策略
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构建语文教材训练体系的基石。现阶段,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语文要素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教师们的重视。可若从一线课堂教学实践反观之,语文要素的训练孤立化、片段化、说教化等现象屡见不鲜,如不关联前后年级语文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整合单元整组语文要素训练的内在逻辑,不落实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素养的内在要义。
统编教材将语文要素按照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到不同年级、不同单元中,教师须在对其反复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统编教材注重整体性,单元导语明示语文要素,课后习题、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板块细化落实。教师进行单元整组文本关联教学,就是要基于单元语文要素分析单篇课文在单元中,甚至在全册、学段中所处的位置,审慎研究并确定教学目标,掌握好教学梯度,避免教学知识的碎片化。单元整组教学立足教材的编排特性和编者意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须前后勾连语文要素,厘清相互关联的单元语文要素的异同,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链,从而突出单元语文要素,形成单元语文能力。笔者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以下简称“四下”),基于单元视域对语文要素的落实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一、关联语文要素,找准教学落脚点
1.分解單元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以语文要素为主线构建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体系,帮助一线教师解决了语文“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语文要素横向联系密切,纵向层次也清晰,因此教师分析文本、解读教材的“眼界”不能局限在这一个单元的框架下,要有前后勾连的意识,关注具有相似的语文要素单元间的关联,比较分析其在不同学段的差异,准确把握教学的深浅度,促进学生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
四下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编排了三篇阅读课文,其中《小英雄雨来(节选)》是精读课文,《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是略读课文。单元教学目标是借助课后习题、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学习列小标题,并借助串联小标题的方式概括主要内容,同时通过交流平台中的对话梳理利用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整个单元教与学的内容抓手与目标指向清晰,一目了然。
笔者在备课本单元教学时,梳理出了这一单元语文要素在各年级的前后关联(见表1)。这样的相互关联有其存在的教学价值。
纵观这四个单元,概括文本的内容抓手相同,目标指向看似相同,但概括能力培养的落脚点有所不同,概括能力的层级也在不断提升。四上第四单元以一件事表现神话人物的形象,引导学生借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四上第七单元以几件事表现人物形象,引导学生通过“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四下第六单元引导学生学习提炼小标题,运用串联法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六下第二单元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打通纵向联系,实施整合教学,引导学生不断在“温故”中“知新”,逐层落实语文要素,稳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分析学生能力起点
四上第四单元正式提出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要求,这并不是统编教材第一次提出“概括能力”的要求。往前翻阅教材,一、二年级就有借助图表、词语、插图等方式述说故事的要求,三年级更是提出了“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的要求。这些语文要素中,有的是对句段的概括,有的是借助图表等方式进行复述。同时,在习作训练中,要求学生借助观察顺序表、事情发展图等方式,将一件事的过程写清楚。基于此,教师应有全局观,及时渗透概括的策略,引导学生关注概括的策略,为“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作好铺垫。
3.设置单元教学目标
传统的语文课堂之所以呈现出“碎片式教学”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局限于“课时目标”,而课与课之间缺乏有效的关联。因此,想要实现单元整体教学,首先要以语文要素为核心,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再对单元学习目标进行课时分解,由此关联起课与课之间的学习链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四下第六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计:一是有准备地进入课堂,明确单元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二是有方法地自主学习,能够借助列小标题的方法来概括主要内容;三是有自信地表达想法,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尝试既括,在分享交流中提升自身的概括能力;四是有反思地倾听分享,听他人的观点,有问题及时请教或质疑,比较后选择最佳的内容;五是有选择地积累运用,记下本单元“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概况方法,并尝试运用到其他学习之中。
单元学习目标的设计,一要着眼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用列小标题的方法学习概括的能力;二要着眼倾听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概括能力,比照、分析概括内容,并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三要着眼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享并表达个人观点,与朋友友善相处。以此实现以单元语文要素为核心,培养学生阅读素养、倾听表达素养、人际交往素养的目标。
二、设计学习任务链,聚焦语文要素
分析语文要素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与保障。通过比较分析文本要素,我们把握了基于语文要素相关联的几个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以及单元之间、文本之间的内在教学联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这种关联,进行承前启后的教学。
1.聚焦单篇课文,搭建学习支架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和课前导语的编排,不仅服务于文本及单元教学,还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教学支架。教师在备课时应关联课后习题和课前导语,并借助问题和学习要求为学习搭建支架。在《小英雄雨来(节选)》一文中,课后的问题是“照样子给其他四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该要求正与单元语文要素契合。作者把课文分成六个部分,教师可以在课后训练中指导学生以小标题为支架进行概括,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具体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回顾以前所学,选取主要人物和事件来概括,设置一张表格进行梳理。这样就把一篇包括六个部分内容的长文章分割成了六小篇,学生可以提取关键的内容进行概括,通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生学得有层次、有梯度。在接下来的两篇略读课文《我们家的男子汉》和《芦花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导读中提出“给每个部分换个小标题”或“为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的要求,这无疑为教学搭建了学习支架。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利用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总结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落实的策略,使整个单元主题明确,要素训练有序。因此,在单元内要关联单篇文本间的内在联系,借助问题和导语为教学搭建学习支架。若要将单元目标层层落到实处,须细化到课时目标,每一课时的目标实现了,方能实现单元目标,即语文要素的落实。因此,基于对学生课堂活动的观察并作好学习活动的重构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列小标题的方法,除搭建学习支架,借助练习进行评价反馈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概括、交流表达观点,由此判断学生对概括的掌握情况,并在下一环节中作好适当的调整,以此保障课堂教学的实效。
2.立足单元整组,形成学习合力
语文要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活”起来,才能有价值。活化语文要素,实现要素与能力转化的不二途径便是语文实践。本单元三篇课文在编排训练上是有层级的,《小英雄雨来(节选)》作为精读课文,对小标题的概括起示范作用,教师须细致地引导学生选取主要人物与事件来概括,要在这篇精读课文中把语文要素落实到位。在接下来的两篇略读课文中,可把用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逐步渗透,逐步落实语文要素。两篇略读课文同样是有层次性的,第一篇“试着改一改小标题”,第二篇“依据空行试着给课文概括小标题”,训练的难度逐步提升,学生在运用中掌握语文要素。例如,在《芦花鞋》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列出每个部分的小标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比照分析,不断明确对小标题的认识,将语文要素真正转化为个人的学习能力(见下图)。
在具体实践中,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本单元借由三篇课文经历“学习—模仿—实践”这一完整的学习列小标题的過程。如果学生在《小英雄雨来(节选)》中未能掌握好概括的方法,那就在《我们家的男子汉》中用改标题的方式再次训练概括方法。当然,这里可借用学生对《我们家的男子汉》的改写情况,来反观其上—课的学习情况,并以此类推,再适时调整下—课时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以此做到“教—学—评”的循环推进,形成学习合力,从而保证单元整体目标的落实。
3.关联全册教材,化为学习能力
基于统编教材编写理念的语文教学,须要打通文本、单元、学段之间的联系,整合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关联学习,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学习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从而化为语文学习能力。“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师不仅要统摄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习作、语文园地等知识内容,更要关联全册,甚至整个学段目标。因为语文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割裂孤立的,而是须要循序渐进,长期训练方可达到的。本单元的三篇课文无疑是训练列小标题概括长文章的例子,在后续的其他单元,例如四下第七单元的《“诺曼底号”遇难记》,四下第八单元的《宝葫芦的秘密(节选)》等文章,同样可以借用小标题的方法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总之,打通纵向联系,实施整合教学,引导学生不断在“温故”中“知新”,逐层落实语文要素,稳步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纵观整组单元的学习过程,在语文要素的指引下,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充分体现出语文学习承前启后、前后关联的教学取向,经历较为充分的语文学习过程。
故此,在运用统编教材时,教师要整体站位,看到教材中语文要素螺旋式上升的层次性安排,又要有单元视域,从零散中走向整合,让语文要素得以逐层落实;从被动中走向主动,在行之有效的实践体验中,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提升语文关键能力,为其长远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