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电影《艾德·伍德》用影像的方式建构了镜头内艾德·伍德和镜头外蒂姆·伯顿各自的情感世界,表达了现实中的艾德·伍德对电影梦想的疯狂和热爱。影片通过对叙事、镜头、色彩、剪接等方面的论述,表达了电影镜头内外的双重情感,重现了逐梦影人构建电影世界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两位导演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映射了电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艾德·伍德;蒂姆·伯顿;情感;电影
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在好莱坞一直以独特的拍摄手法和怪诞的叙事方式著称,其执导的《艾德·伍德》是一部人物传记题材电影,影片延续了导演一贯的哥特式风格拍摄手法,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关于“屡败屡战”的小人物逐梦史。该电影根据真实人物改编,导演运用黑白片的方式致敬这位“史上最差导演”——艾德·伍德(1924-1978),通过展现镜头内外的双重情感,从而构建了一个以梦想为生的电影人凭借满腔热忱所营造电影世界。艾德·伍德可能没有出众的艺术才华,他对镜头的记录和表现简单粗俗,电影拍摄技能基本为零,这样一个“烂片制造者”,一个从未被认可的导演,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他对电影的最高信仰。
一、镜头内的情感流露
电影《艾德·伍德》用影像化的方式表达了主人公艾德在逐梦过程中的种种情感,其中,他与演员贝拉·卢戈西的友情感人肺腑;与两任女友德洛丽丝和凯茜的爱情动人又充满遗憾;与偶像导演奥森·韦尔斯虽萍水相逢,但偶像启发式的鼓励使艾德受益良多。他们都是艾德情感世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和帮助着艾德。
(一)忘年之交的梦想共鸣
贝拉·卢戈西(1882-1956)是好莱坞著名演员,他主演的电影《吸血鬼》是哥特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在电影《艾德·伍德》中,晚年的贝拉无意中与正失意的艾德结识,艾德想请“明星”拍戏,无戏可拍的贝拉想拍戏,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在朝夕相处中,两人上演了一场“同是追梦人”的忘年之交。
贝拉和艾德初次相遇时,贝拉已经71岁高龄,是一位已过气的明星,常年的毒瘾让他早已远离电影圈,而艾德刚刚29岁,正是意气风发,试图在好莱坞大展拳脚之际。虽然两人都是电影人,但年龄、辈分、资历各方面都相差甚远。年龄差异会导致两人之间毫无交集,可同样视电影为生命的两人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情谊,没有名利场上的利诱关系,也没有年龄差距带来的代沟,只因兴趣相投、灵魂相仿,他们用自己的真情实意出演了一场跨越时间的情感大片。艾德第一次邀请贝拉拍摄自己的电影,只是想借用其“明星”的身份为自己的电影寻找投资人。但贝拉对电影赤诚的热爱,及职业演员的基本素养和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了艾德。之后,两人的友谊迅速升温,他们不仅在工作中相互扶持,也在生活上相互取暖,尤其是当贝拉沉迷毒品无法自拔,企图结束自己生命时,艾德用一个拥抱给他鼓励,并带他到戒毒所接受治疗;艾德倾尽所有也无法支付其昂贵的医药费,贝拉不得不离开戒毒所,但艾德不忍伤害已老迈的贝拉,用善意的谎言说:“医生说你全好了,你现在可以回家了。”从戒毒所出来,贝拉的第一句话是“我还想演戏”,于是艾德为了满足他的愿望,在没有任何工作人员的情况下,自己包揽全部工作,只为留下贝拉最后的身影。事实上,艾德从最初有目的地接近贝拉,到最后毫无保留地成全贝拉的梦想,当然其实这也是艾德自己的梦想。在贝拉弥留之际,他曾动情地对艾德说:“我想要谢谢你,过去这些天,真是一段好时光。”面对贝拉真诚的致谢,艾德有点不好意思:“我只是希望你看到电影。”简单的三言两语,没有过多的词语修饰,两个年龄相差40多岁的电影人,在追逐共同梦想中成为了彼此的精神知己。
贝拉生前最后一场戏是由艾德亲自掌镜完成的,尽管剧本随意,镜头寒酸,道具简陋且没有台词,但贝拉仅用自己的身势语言就完美展现了一个即将陨落的追梦人的留恋和不甘。这也是两个用生命追逐梦想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电影的热爱。贝拉去世后,艾德反复看着贝拉最后一场戏,不舍之情完全表现出来,他把这个镜头剪入他的下一部电影,并在首映礼上哽咽道:“这部电影是为了纪念贝拉。”这时的言语已不再是商业上的宣传和炒作,而是艾德对这段动人的友情的最高敬意。两人的忘年之交,即忘记年龄,只为同一个梦想。他们在电影世界中成就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情谊,为观众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忘年之情。
(二)残缺的爱情
爱情是两个人用真心浇灌的情感,需要彼此理解、真诚相待。在电影《艾德·伍德》中,艾德的生活伴侣先后有两位,德洛丽丝和凯茜。德洛丽丝是一名职业演员,同时也是艾德的助理和御用女主角。两人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事业追求之上的,这种“事业型的爱情”使得两人并不真正彼此了解,当艾德将自己和德洛丽丝的生活经历编写成剧本《忽男忽女》。他用这种方式第一次向德洛丽丝吐露自己有女性着装的癖好,使德洛丽丝大为震怒,直斥他是个“神经”;而艾德为了得到资金支持,将原本属于德洛丽丝的女主角给了一个出资的新人女演员。德洛丽丝非常生气,与艾德争吵过程中,打伤了他,这也是二人关系的恶化的开端。但在电影杀青庆祝会上,艾德身着暴露的女性衣服十分恶心地跳艳舞,身边的人都在兴奋地喝彩,德洛丽丝终于彻底爆发了,她歇斯底里道:“你们这些人是在虚度光阴……我需要过正常的生活。”至此,两人的爱情彻底结束了。事实上,两人的爱情并不是真诚无私的,他们都不懂得如何经营这段感情,艾德的爱情观是理想主义的,即生活和梦想的结合,他企图将梦想凌驾在现实之上,从而忽略了德洛丽丝的感受;而德洛丽丝的爱情观是现实主义的,并带有些许的功利性,她将事业当作生活来对待,导致她无法理解艾德疯狂的电影梦想。
艾德晚期在戒毒所认识了凯茜,一个不从事电影行业,简单乐观、热爱生活的女子。两人的爱情是彼此坦诚相待的,第一次约会时,艾德主动向凯茜吐露自己有易装的癖好,凯茜欣然接受了。从該片中可以看出,凯茜对艾德的爱是真挚动情、毫不保留的,当艾德在电影《原子能新娘》首映礼上被愤怒的观众追赶,在拦截出租车时,凯茜毫不犹豫地跳上了正在行驶的车子,以至贝拉都无不钦佩地说:“我没有一个妻子能这样。”而艾德在经历了上一段失败的感情后,不再偏执地用梦想编织爱情,他对现实生活妥协了,因而选择了最适合他的爱情——“生活型的爱情”。 当艾德圆梦后激动地向她求婚,尽管漫天大雨且车棚又坏了,但凯茜也真心愿意陪艾德疯狂地驶向了婚姻。事实证明,他俩这段真心相待的“生活型的爱情”是长久的。
无论“事业型的爱情”还是“生活型的爱情”,都不是艾德真正想要的爱情。这种短暂的或长久的爱情,对艾德来说都是残缺不全的——“事业型的爱情”使他丢失了生活;而“生活型的爱情”使他丢失了梦想。艾德一生都在与电影谈恋爱,他真心对待电影、依恋电影,他把自己的生活活成了电影梦想,并痴迷地搬上了荧幕;而他又把电影梦想等同于生活,其真心从未更改。所以,正是艾德在现实中残缺的爱情成全了他在理想中所谓“完美的爱情”,就此而言,艾德是成功的,他找到了生活和梦想的终极结合体——电影,至死不渝。
(三)偶像的精神感召
在電影《艾德·伍德》中,艾德一直视导演奥森·韦尔斯为自己的偶像。他的一生都希望拍出一部像《公民凯恩》那样真正表达自己梦想的电影。当他在拍摄《外太空第九计划》时,投资人在片场质疑他“不懂电影艺术”,并与其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艾德一气之下跑到附近酒馆喝酒,却意外遇到了刚刚因制作电影《公民凯恩》而成名的奥森·韦尔斯。作为崇拜者,艾德在与奥森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即使是如此有名气的导演也会遇到与他同样的事业困境:奥森也不得不为筹措资金而苦恼;为不被投资人理解而愤怒;为随意安插不合适的演员而厌烦。
在整部影片中,奥森·韦尔斯仅仅出场两分钟,但却是剧情重要的点睛之笔。在艾德最沮丧失意之际,偶像奥森的出现如一盏指路明灯,照亮艾德前方的道路。虽然初次见面,但在两人交谈过程中,使得艾德如沐春风,大受鼓舞,一股偶像崇拜的情怀跃上心头。在这短暂的情意之中,艾德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偶像的力量,这对艾德来说,并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而是受益一生的良言。
二、镜头外的情感构建:导演致敬导演
在导演蒂姆·伯顿的所有作品中,电影《艾德·伍德》并不算很受欢迎,其实这也并不是蒂姆·伯顿擅长的题材。但是当这部电影要开拍之际,蒂姆·伯顿放下所有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该片的制作中。事实上,能够深深吸引同样个性十足的蒂姆·伯顿的,不是因为艾德死后被授予“史上最差导演”的称号,而是因为艾德无法被常人理解的梦想,或者说是蒂姆·伯顿同样有一颗为电影痴狂的真心。因而,大导演蒂姆·伯顿拍摄电影《艾德·伍德》时,选用了最为直观的拍摄手段来致敬这位导演,即在视听语言下建构了其对艾德·伍德的别样情感。
(一)开场戏的景别设计
导演蒂姆·伯顿在拍摄电影《艾德·伍德》时可谓用心良苦。电影片头字幕前的开场戏是由远镜慢慢推进到近景,一座孤独的乡村小屋在镜头前从大到小、从外到内,场景控制由含蓄到清晰,再配合诡异的音乐、电闪雷鸣和风雨交加的夜晚,使得观众的好奇心随之加强。随着近景镜头的拉近,小屋内的棺材突然打开,一个面色惨白的人醒来,用不知所云的台词介绍着本片的基调和主题,即使是片头字幕都是以黑夜闪电、墓地、章鱼道具、纸质飞盘等为背景来展现的,似乎要直接把观众带入恐怖片的氛围之中。但是该片明明是强调真实性的人物传记片,却以荒诞离奇的阴森镜头开场,这两种大相径庭的拍摄风格似乎是格格不入的。但导演蒂姆·伯顿这样的设计是有意为之的:一方面,通过运用不同的景别处理方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观众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易于将观众带入到电影中;另一方面,这是导演蒂姆·伯顿对艾德的致敬方式之一:运用艾德的拍片手法方式去讲述艾德的故事,如漆黑的夜晚、可怕的棺材、复活的死人、阴暗的墓地、恶心的怪物、神秘的外星人等,都是艾德拍片的惯用场景。蒂姆·伯顿将这些情节引入开场戏之中,从心理上引导观众对艾德的欣赏和敬意。
(二)色彩的转变
由于艾德·伍德处于好莱坞默片时代晚期,因而他所拍摄的影片仍是黑白片;而导演蒂姆·伯顿拍摄的电影《艾德·伍德》是在1994年完成的,这是一个辉煌的光影时期,彩色电影已是主流。但蒂姆·伯顿坚持用黑白片来记录这个人物,这是他致敬艾德的另一个方式。整部影片的色彩只有三种:黑、白、灰。黑色代表执着,象征艾德对梦想的追逐。艾德在工作中的着装基本用黑色来展现,他去游说投资人、他在片场执导拍片、他参加影片推介会、他大跳艳舞等,这些场景都是艾德对工作的真实态度。他的一生始终执着于自己的电影,影片运用黑色隐喻他对电影的痴迷是坚定的、严肃的,展现了艾德对梦想的坚持。白色代表希望,象征艾德乐观勇敢的性格。艾德喜欢穿着的女性羊毛衫是用白色表现的,当他在工作中受到挫折时,他会穿上女性羊毛衫来寻找灵感和刺激,他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只为心存的希望。即使受到了投资人的奚落,他仍会穿上羊毛衫乐观地坚信自己。灰色代表勇气,象征是艾德情感的升华。当贝拉在痛苦之际,艾德勇敢地带他去了戒毒所;与凯茜的第一次约会,他大胆地向其坦诚自己异装癖的爱好。这时艾德的着装转为了灰色,是在借此展现他勇于追求友情和爱情,渴望温暖的情感。
(三)蒙太奇的运用
电影《艾德·伍德》的拍摄采用了多种蒙太奇手法,既带给了观众一定的视觉冲击,也激发观众思考的空间。在该电影的叙事结构上,蒂姆·伯顿运用了连续蒙太奇的手法,沿着时间单一的逻辑顺序,自然流畅地讲述了艾德拍摄三部电影的故事。故事一气呵成,展现了艾德传记片主演的地位。在该电影的细节处理上,蒂姆·伯顿运用了重复蒙太奇的手法,通过一些反复出现的道具或台词,深入刻画了艾德的人物形象。该片有一段台词分别在片场和回家的路上出现过,都是出自贝拉·卢戈西之口:“……我被定为疯子,胡说八道的人……我仍能证明我是好好的。家?我没有家。被追捕,被蔑视,活的就像个动物,丛林就是我的家。但是我还是要展示给这个世界,我能成为主人。”其实,这段台词不仅仅是贝拉·卢戈西的情感呈现,也是艾德不被世人欣赏和理解的苦闷表达,“我被定为疯子,胡说八道的人”是两人对现实的真实写照,“我能成为主人”是两人对实现梦想的乐观态度。在该电影的桥段设计上,蒂姆·伯顿运用了心理蒙太奇手法,通过影像来润色一些情节,给一生都在失败的艾德一个圆满的结局。如已过气的明星贝拉·卢戈西在路边慷慨激昂地念着自己的台词,路人纷纷围观并索要签名;在酒馆里,艾德遇到了与他年纪相仿、同样怀有梦想且已成名的大导演奥森·韦尔斯,奥森对艾德的鼓励使他醍醐灌顶;在首映礼上,艾德拍摄的《外太空第九计划》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掌声持久不衰等。蒂姆·伯顿为观众设计了引人深省的情节,是对艾德致敬,也是对所有在逐梦路上努力拼搏之人的致敬。
导演蒂姆·伯顿用艾德·伍德的方式将其个人的美好愿景展露无疑,蒂姆·伯顿对艾德的情感十分单纯,但又不容易被世人所理解。虽然艾德一生都未能拍出一部为人们所赞赏的影片,但他还是欣赏艾德、同情艾德,以致他还模仿艾德拍摄了《圣诞夜惊魂》《火星人玩转地球》《断头谷》《僵尸新娘》等影片,只不过蒂姆·伯顿成功了,而艾德在影史上是一个失败者。
三、结语
电影《艾德·伍德》用影像的方式建构了镜头内艾德·伍德和镜头外蒂姆·伯顿各自的情感世界,以此表达了现实中的艾德·伍德对电影梦想的疯狂和热爱。这是一个成功的导演对一个失败的导演的敬意,无需华丽的镜头,无需刻意的剪辑,仅在黑白胶片的流动中就能表达完整。让人肃然起敬的不仅是艾德·伍德一生都在用生命诠释梦想,而且还有蒂姆·伯顿用自己镜头为这个为梦想而生的小人物导演——艾德圆梦。这部在艾德·伍德去世16年后所拍摄的电影,是两位导演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展现了两人对电影的深情热恋,给同样怀有梦想的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郭莹.蒂姆·波顿:作者电影与类型电影的诠释者[D].重庆:重庆大学,2010.
[2]孙健.黑色的纯真:蒂姆·伯顿的电影世界[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4):68-73.
[3]电影网.艾德·伍德(1994)剧情[EB/OL].[2021-01-28].https://www.1905.com/mdb/film/1971510/scenario/?fr=mdbypsy_jq.
作者简介:张孝东,硕士,枣庄学院传媒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影视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
编辑:李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