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兴锋
【摘 要】初中历史课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平台。通过高效的课堂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和了解中外历史文化,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促进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观的形成。但是,传统授课方式较为枯燥,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基于此,笔者简要分析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21-0121-02
Research 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The Second Middle School of Minle County, Gansu Province,China) DENG Xingfeng
【Abstract】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 is the main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learn historical knowledge. Through efficient classroom learning, students can master and understand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y and culture, explore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correct view of history and society. However,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re relatively boring, which easily makes students lose interest and leads to low teaching efficiency.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briefly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opose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我國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由于历史教学有着严谨性和深刻性特点,因此课堂教学难免有一些生硬和枯燥,学生对于听课渐渐产生厌烦感,不愿意全身心地投入于历史学习中,导致授课效率低下。为了激活初中历史课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教学素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将枯燥的语言和教学方式转变为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时要把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历史使命感,使历史课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
一、目前初中历史课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历史知识薄弱,导致在理解上存在困难
初中生的历史知识较为薄弱,尤其是初一的学生,他们刚刚接触中学历史课,基础知识较差,难以理解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和难点,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知。加上教师在教学时主要使用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的疑难问题没有被解决,最终打击到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二)历史知识概念容易混淆
所有历史事件都有发生的起因、经过与结局,很多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原理与概念比较模糊,难以明确表述。有的历史事件具有相似性,学生很有可能混淆这两个相似的历史概念,这对他们学习历史是十分不利的。此外,对于有些历史概念名词,学生也容易混淆。如我国近代史中有关“领事裁判权”与“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概念,有的学生无法透彻理解这两个名词的概念,也就难以体会到当时施加的不平等条约对于我国社会和民众的巨大伤害。
(三)没有做到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
由于历史课本的时间跨度较大,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又强,某一个历史知识可能要通过讲解多个章节的内容才能够将其融会贯通,因此学生学习历史时面临巨大的挑战。学生只有学会了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使学习变得轻松而高效。
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探究
要想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一定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古板的教学思想,采用人性化、个性化的教学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根本上改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的局面。主要可以从下述几点入手:
(一)以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历史不单单是一门课程,也可以将其视为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通过了解和学习历史,学生可以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在学生社会观、价值观、责任感培养方面,历史课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趣味化、人性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历史观念的培养双头并重,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例如,在教《三国鼎立》一课时,教师除了讲解课本内容外,也可以组织学生们阅读有关“三国”的一些课外读物,如《三国志》《三国演义》等,用课外读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内容不脱离课本。通过这种人性化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优异成果。
(二)通过多媒体设备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有的历史事件会在课本上用图片的方式展示,这样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受到课本的启发,教师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制作电子课件,将抽象的历史事件用视频、图片等方式表现出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一饱眼福”。例如,在教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预先下载电子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上课时通过计算机和投影设备将当时红军长征的路线展示出来。可以用红色的线路详细标出红军长征的足迹,用蓝色的圆圈标出红军长征过程中遭遇的大小战役,再通过视频播放红军长征时的饮食和衣物,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时先辈们长征时的艰辛历程,促使学生们发奋学习,长大后努力建设祖国。
(三)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一改历史课堂面貌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学有方,教无定法。”教学方式可以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教书的同时进行育人。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很多学科都在寻求人性化的教学方式,让教学工作焕然一新。初中历史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团结精神,教师可以展開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进行思想的碰撞,从而得到知识的升华;也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提出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寻求不同的答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堂演示法、生活化教学等方法,推动教学工作的转变与发展,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
(四)鼓励学生不怕错误,大胆提问
学习是一个探索新问题、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问题,对学习进度产生暂时的阻碍。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针对腼腆、胆小、不善于发言的学生,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寻找正确的答案。例如,在学习“盛唐气象”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其他同学讨论和回答问题。问题如下:1.在盛唐时期,我国都有哪些杰出的发明?2.盛唐时期的诗词文化十分发达,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哪些?3.你认为造就唐朝强盛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发?4.为什么认为女皇武则天在政治方面非常杰出?通过讨论和回答这些问题,丰富和拓展了教材上的内容,同时也使教材中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增强了自信心,也学到了许多崭新的历史知识。
三、结语
综上,针对历史课教学效率低的现状,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对于历史课的看法,使他们逐渐喜欢上历史课,通过丰富教学方式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云华.基于问题视角的历史思辨能力培养——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新教材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7).
[2]陈智慧.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2015(21).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