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宇凡
【摘 要】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自主探究与实践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紧紧抓住新课改及科学课程课标的核心主旨,积极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及自主探究能力,进而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供保障。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探究能力;科学精神;小学科学;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21-0062-02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quiry Ability in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Yuanzhuangyilu Primary School, Xianyou County, Fujian Province,China) HUANG Yufan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oints out: "The goal of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spirit, independent inquiry and practical ability". Therefore,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must firmly grasp the core theme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actively use different teaching models to cul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exploration spirit and independent inquiry ability, and then provide guarantee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dependent inquiry ability in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Keywords】Inquiry ability; Scientific spirit;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Scientific literacy
小學科学课程的设置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使学生在科学知识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使之能够对自然、科学以及生存的世界进行自主、有意义的探究。并在相关的科学知识学习、科学实验观察与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科学知识的积累与再加工,最终构建出一套属于自身知识结构、思维体系的科学知识体系,最终达到培养、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及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
一、搭建自主探究平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小学生生来就具有强烈的自主探究欲望,其对一切新鲜事物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引发其探究的意识与行为。但是,小学生受自身年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无法高质量地对某一科学知识、现象进行有深度、高质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大多会停留于知识表面现象。加之,学生缺乏良好的自主探究意识、探究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导致无法长期地对某一科学知识或现象进行学习、观察,最终也会影响到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科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基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更多、更具独立性的探究教学内容与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各种探究情境或平台中完成高质量的科学知识与现象的自主探究活动,最终为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质量、培养其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节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进入具体的教学情境或是教学环节中,而是要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材料(水、石块、干树枝、塑料、铁片、铁块等)进行各种沉浮试验,并引导、鼓励学生在自主观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既有沉浮认识或是了解的内容进行自主思考,促使其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完成简单的沉浮知识的构建,使之能够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真正认识或是发现自己对某些沉浮知识或是规律的不解困惑之处,进而为下一步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随后,教师再借助相关知识点、教学重点去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帮助学生在自主思考与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更清晰、客观的沉浮关系——如“轻、重物体的沉浮关系”(泡沫塑料轻,可以浮在水面;铁块重,可以沉入水中)、“轻、重物体的沉浮矛盾问题”(小钢针轻,但会沉入水中;实心的木头很重,却可以沉浮在水面)。此时,学生基本会完全沉浸于自主思索、探究中。最后,在学生完成自主思考与探究活动,且形成了自己初步正确的沉浮关系与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结合“沉浮”的科学实验操作帮助学生逐步明确“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的现象与原理”。这对有效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及自主探究能力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开发生活化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因素。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样才能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供更多的保障。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中,则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学情等为学生开发一些生活化教学资源,使学生可以在既有生活经验、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自主完成相应的科学学习或是探究内容,进而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奠定基础。
例如,在进行“植物的生长变化”实验教学时,教师则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发一些相关“植物种植与生长”的自主探究性实验。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工具、资源搜集整理关于“凤仙花”种植及其生长变化的资源,如小视频、文字资源等,为提高学生自主科学实践与观察作为实验引导资源,以提高学生对该科学实验的学习与实践兴趣。其次,为学生开发设计一些能够独自完成的凤仙花种植实验内容。如指导学生自主观察“凤仙花种子的生长发芽条件”“凤仙花生长条件”“凤仙花果实的形成”等一系列、连续性的科学探究实验。此类生活化教学资源、科学实验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在完成相应的科学实验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主探究、观察与分析,最终为帮助学生获取到更多的科学知识、科学实验能力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就自己的科学实验过程、结果进行自主归纳、总结与分析,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以及探究能力,并为提高其科学素养提供保障。
三、借助拓展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现行小学科学教材是遵循由易到难原则编排的。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时,也要遵循由易到难原则,并结合教材、学情及学生科学学习需求来实施拓展式教学,在激发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热情的基础上,达到有效培养、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科学实践能力的目的。
如在“动物的繁殖(卵生和胎生)”一节教学时,教师则可以在“蚕的一生”教学基础上进行拓展式教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讲讲“卵生”和“胎生”的基本概念,然后鼓励学生自主地(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就鱼类、鸟类、昆虫类、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进行归纳、分类——哪些是卵生、哪些是胎生。绝大多数学生会将鱼类全部纳入卵生类中。此时,教师可以及时给予指出——不是所有鱼类都是卵生的,也有胎生的,如鳉科鱼,其中有学生最熟悉的“孔雀鱼”,即凤尾鱼。教师则可以将此类胎生鱼的特点进行拓展式教学,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择几尾自己喜欢的孔雀鱼(胎生)以及虎皮鱼(卵生)进行养殖,观察他们繁殖的特点。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科学实践观察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分析胎生鱼卵与卵生鱼类的主要区别、繁殖特点,如产卵量、孵化特点等。学生则会在具体的拓展式学习与科学实践观察中,自主完成对相应科学知识的探究,并尝试着运用既有科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与归纳,这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探究能力均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小学科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实践中,须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模式,并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平臺,使之能够在相应的探究情境、氛围下激发科学知识的自主学习、思考与探究的意识。还可以通过相关的生活化教学、任务式教学等方法的有机整合,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逐步转化成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艳娜.浅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自主探究能力[J].考试周刊,2020(64).
[2]汤文斌.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9(06).
[3]刘政权.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策略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2018(12).
(责任编辑 范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