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华 周益
摘 要:模块化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对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充分发挥知识模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模塊化课程建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目前被很多高校所采用,尤其是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结构调整,采用项目伴随式教学方法,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在此,以模块化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索模块化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模块;模块化课程;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7-0082-02
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是衡量教育服务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大背景下,就需要有更高水平的教育服务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要从人才培养体系着手,要对传统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革。
一、模块化课程
20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开发了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培训模式[1]。Modules译为模块,这就是最初的模块式技能培训[2]。模块式技能培训是在明确了岗位任务前提下,把岗位任务分成若干个任务模块,然后按任务模块采用现场培训方式,提升岗位职业技能和胜任能力。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3],其模块是以执行能力为依据来划分成各种能力子模块,通过培训活动提高技能能力和认知能力,培养职业素质能力。模块化课程是在模块化基础上,按各知识模块的逻辑关系组合成相应的模块化课程,至此模块化课程便组建完成。在课程形成的同时,就要完成该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大纲。
二、模块化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影响因素
(一)模块化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深化教学改革
模块课程建设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这种改革不是形式上的改革,而是深层次改变传统模式,改变传统“以教师主体为导向”为“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让学生在毕业时既具备素质能力又具备专业能力;改变传统的“一支笔”为“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手段;改变传统“一言堂”为“角色互换”式教学方式;改变传统“讲授式”为“项目伴随式”“案例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优化教学内容
高等教育教学中改革重点和难点是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的逻辑先后顺序、教学内容的多寡、教学知识点的增减等都是教学内容优化的重点。很多课程中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不同教师自身的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影响其知识价值的意义。
3.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传统教学知识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需要,尤其是一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掌握和使用更是传统教学之所缺。通过课程模块化改革,优化传统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毕业前应具备相应岗位所需各项能力,可大大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模块化课程质量建设的影响因素
教育部对本科课程建设的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教育部在2010年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精神制定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0)》,此标准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和统一了本科课程建设的标准。
模块化课程建设按照五大指标,即从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效果着手。
1.教学队伍
作为模块化课程建设的教学队伍,重点是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要有课程教学的丰富经验,课程负责人在课程教学中要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思维;教学队伍结构要相对合理,整体素质要相对较高,教师要不断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
2.教学内容
本科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考研和就业的要求,既要能满足本科毕业后就业需要,又要保证考研对理论基础掌握的需要。本科教学内容除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完成公共课程教学外,还要强化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优化专业课程建设,精细化专业选修课程建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搭配,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强化实践教学。
3.教学条件
教材建设与选用要在不同教学对象上有所区别。在课程建设中还要重视实践教学环境的先进性与开放性,充分考虑课程实践教学环境建设、网络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等重要的教学条件。
4.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不同,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有所不同。教学方法更多的是要创新,使得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可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教学手段也要灵活多样,尽量符合时代变化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多角度、多手段、多形式和多渠道的教学形式的展现。
5.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对课程教学成果的反映,成果的评价与考核的指标和标准息息相关。所以,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要有适合本课程的课程评价体系,能从客观上实现对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而对于模块化课程教学的评价应以能力评价为主。
三、模块化课程建设的能力要求及要素分析
作为模块化课程建设而言,尤其是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建设,需要重点进行能力要求和要素分析,而课程建设的能力包括了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
(一)课程基本能力
首先,每门课程都有基本能力,模块化课程建设中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对课程学习目标的了解能力,主要是了解相關理论、概念、理论发展的历史、课程主要思想和课程知识的应用等能力;其次,是认识和熟悉理论知识的能力,主要是认识本门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和熟悉本课程基本理论内容,熟悉课程的原理及流程知识;最后,掌握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主要是针对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专业能力
模块化课程建设的专业能力一般是指组织管理能力、协调和沟通能力、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应用能力等,体现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所以,模块化课程的能力要求,是建立在满足基本素养、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同的能力所需要的知识要素是不一样的,而知识要素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能力的塑造。能力主要包括了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其能力的要素也主要是通过了解、认识、熟悉和掌握理论和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模式
作为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线上线下、自主与集中学习的模式不断涌现,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给“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积极条件。
(一)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将部分教学内容上传到平台,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学,完成相应内容的课后练习和讨论。在课堂上教师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课后学习进行答疑,学生对教师布置的相关讨论主题进行讨论与分享,以此增加学生学习时长,锻炼学生的各项基本素养和能力。
(二)自主与集中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课后自行学习,按照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完成相关内容。集中学习是指在课堂上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讲解,做到简单知识自己消化,复杂问题集中讨论,从而增加本科学生的学习任务和课业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模块化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
模块化课程注重的是学生过程性考核,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考核方式。在模块化课程考核中提出“N+1”的考核方式。
(一)过程考核的形式
课程考核按照“N+1”考试方式。“N”是考核次数。针对每门课程,4≤N≤6;“1”是期末考试,根据实际情况由任课教师申请考试(查)方式、专业教研室批准,采取开卷或闭卷考试。在总成绩中,N的权重为0.5,期末考试为0.5。
(二)教学过程评价办法
N1:“课堂笔记”,任课教师分期中、期末两次进行评分,综合形成“课堂笔记”成绩;N2:章节测验(存)或期中考试(存);N3:课堂练习或平时作业;N4:平时提问、讨论课发言、必要的小组汇报(存);N5:实践报告(存)、社会调查报告(存)、科研报告(小论文)(存);N6:读书笔记(存)(核心课程由教师指定方向或版本,书目不少于3本);
N7:慕课学习(存)。选择此项考核形式的课程,其中慕课学习按30%计算,按要求设置具体的考核细分项目。以上考核中的N1—N3为必选项,N4—N7为任课教师选择项,但最终N至少选择4项。
对于模块化课程考核既要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建立完整的过程性考核指标和评价等级,又要给出合理的评价建议,才能发挥模块化考核中过程性评价的作用,创新传统课程考核的手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蕉蕉,袁建虎,安立周,等.基于教学做融合的“内燃机”课程模块化教学[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0(4):94-96.
[2]BELL G H,WADE W. Modular Course Design in Britain:Some Problems.Issues and Opportunities[J].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1993,17(1):3-12.
[3]刘莹,林蕙玟.基于CBE教学模式的“交互设计原理”课程模块化改革与实践[J].教育观察,2020,9(9):45-48.
■ 编辑∕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