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深空牧星人

2021-08-11 01:23柴雅欣李云舒管筱璞
现代妇女 2021年8期
关键词:东方红一号孙家天问

柴雅欣 李云舒 管筱璞

“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事情,就去干”

2021年2月10日晚,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环绕火星成功”的消息从这里传出。几乎第一时间,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院士收到一条短信:祝贺近火制动成功!

短信发送人,是孙家栋。

耄耋之年,航天仍是孙家栋最关心的事。就像3年前他在“风云二号”系列最后一颗卫星——“风云二号”H星发射现场说的那样:“搞了一辈子航天,它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

1951年,孙家栋应召入伍,获得去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的机会。1957年,毛泽东访问苏联,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了中国留学生,当时孙家栋在现场聆听了讲话。

“主席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那一刻,28岁的孙家栋热血沸腾,他下定决心,“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事情,就去干。”

这样想,也这样做。1967年,钱学森亲自点将,让38岁的孙家栋担任“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由此开启了孙家栋为之奉献一生的航天事业。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那一年,孙家栋41岁。

“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站得高看得远,能提前谋划”

“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中国航天事业继续向更高的目标挺进。在航天专家黄江川心中,自己从毕业刚入行,到成为“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嫦娥二号”卫星总设计师,孙家栋始终是他的偶像,是领导,更是老师。

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出任工程总设计师。“做总师很考验带队伍的能力。孙老总能在多种意见、背景复杂的情况下凝聚共识,也能在争议和困难重重中顶住压力,作出长远的决策。”黄江川说。

2007年,“嫦娥一号”迈向深空,中华民族终于圆了千年奔月的梦想。当卫星绕月成功的信号传回指挥中心,人们欢呼、拥抱、握手庆祝,孙家栋却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地背过身,用手绢擦去眼角的泪水。

“孙老是我们的老领导、老专家,也是探月工程一期的工程总师,我是在他领导下工作的。”在叶培建眼里,孙老总是一位战略科学家,站得高看得远,能提前谋划。

“嫦娥二号”与“嫦娥一号”同时研制,原本作为其备份。“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孙家栋在发射场跟叶培建说:“老叶,‘嫦娥一号做得很好,能成功,但成功以后,‘嫦娥二号怎么用?”

“他当时就提出,能不能去火星?我们一分析,‘嫦娥二号还真能去火星,但是火星距离太远,当时测控能力达不到,最后就改成了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叶培建说,“孙老总的提议,让中国航天的目光望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直接引发之后火星探测的立项推进。”

此前,得知孙家栋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叶培建给他写了一条信息:“您永远是我们航天人的大旗。”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原始基因

人类探月活动已达上百次,美国也发射过火星探测器,中国为什么还要做?已经有了美国的GPS,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北斗?

面对类似的疑问,孙家栋用浅显直白的话语道出了关键:“好比人类逐步要进入深空,人家去过了,回来讲得头头是道,你是坐在那儿光听,还是你要有发言权、有看法?人家说那地方不错,你想不想去看一看?人家说那地方有好东西,将来可用,你想不想拿来也用一用?”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原始基因,大大小小的航天器从动议之初都继承了这一点。“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最先进的武器是买不来的,军工核心技术、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天技术。”孙家栋说。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升空,开启奔火之旅。“天问一号”的每一步动向,孙家栋都十分关注。他清楚地知道,“天问一号”的目标——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绕、着、巡”,即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目标,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难度极高。

当前,“天问一号”已正式踏入环绕火星轨道。后续还将经过多次轨道调整,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预选着陆区探测。

着陆,是“天问一号”要闯过的又一个险关。下降时,着陆器进入火星大气层的速度高达每小时18000千米,超高速摩擦會产生超高温度,在经历上千度高温的考验后,将在降落伞的帮助下减速。随后,它将开启全自动驾驶模式,自主完成减速、悬停,避开复杂地形后,缓缓落至火星表面。整个过程只能依靠探测器上的GNC(导航、制导、控制)系统自主执行,惊心动魄,难度极大。研制团队做了充分的准备,专门设计了全新气动外形、新型降落伞等。

从“一张白纸”的“东方红一号”,到满载黑科技的“天问一号”;从“别人有的我们要有”,到“别人有的我们要做得比他们好,他们没有的我们也要有”;从孙家栋、王希季、戚发轫等老一辈航天人,到风华正茂的新一代航天人……中国航天正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其中的“秘密武器”,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是勇于探索、协同攻坚的精神。

以国为家矢志牧群星,硕果积栋助梦谱风云。随着中国航天的舞台越来越宽广,中国人探索宇宙的步伐正越迈越稳。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本刊有删节)(责任编辑 王艳)

猜你喜欢
东方红一号孙家天问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为啥天问一号绕火星 飞了3个多月才着陆?
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天记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
“天问一号”的绝招
如此文章应该摘得更详细些
“东方红一号”卫星还在运行吗?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数字奥秘
鸟巢大作战
大钟惊魂